好察邇言
- Stone Tai
- 2022年6月29日
- 讀畢需時 13 分鐘
很多時候,聖人說的話很淺顯,但不是那麼好理解。就好像孔子這句話,思考了幾十年, 才有一點領悟,和大家探討: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中庸‧6]
孔子說:「舜真是具備大智慧啊!舜喜歡向人請教,又喜歡考察週遭人平凡淺近的言論。對於於聽來看來的一切,他隱藏人家的壞處,宣揚人家的好處。他把握事情的正反兩端,再將合宜的做法加在百姓身上。這大概就是舜所以是舜的緣故吧!」
「大知」,「知」就是「智」,「大知」就是「大智」。
大智是怎樣的智慧?要怎樣才能具備這種智慧?
一般說到「大」,就是指天,大智就是天的智慧,人能合天才堪稱「大智」。
孔子這句話一開頭就說舜是具有大智慧的人,舜的大智慧哪裡來的?
舜的智慧就是依循天理來的,是不敢違背天道而來的,所以才叫「大智」。
「邇」的意思是近。
有一些前輩把「邇言」解釋成「親近的人說的話」,意思就是太太說的話叫「邇言」;有一些前輩就翻譯成淺近之言,就是淺顯易懂,不深奧難明的話。
舜是誰?
舜是有道天子,一位以孝聞名的聖王。
一位天子、一位聖人是自然就成就的嗎?
絕對不可能自然就成為聖人,必是日積月累的修行才成就的。

「舜父瞽叟頑,母囂,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通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常)在側」
《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傳》
舜的父親瞽叟愚昧頑固,母親囂張跋扈,弟弟象桀驁不馴,他們都想殺掉舜。舜卻恭順通達地行事,從不違背為子之道,友愛兄弟,孝順父母。他們想殺掉他的時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要找他的時候,他又總是在身旁侍候著。
從史記中,我們能知道,舜的父母和弟弟都要殺他,舜的處境是,要殺舜,舜就逃到無影無踪,不讓父母和弟弟有機會殺他,不讓他們背上不義之罪。當父母和弟弟需要他的時候,舜就一定在身邊給予幫助。
舜的孝行,20歲的時候就廣為人知了,因為能對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對想殺他的弟弟關愛,所以在青年時就受到很多人的讚揚。
後來堯帝向四岳(四方諸侯之長)徵詢繼任人選,四嶽就推薦了舜。堯為了要考察舜,就將兩個女兒嫁給舜,來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才幹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舜耕曆山,曆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堯乃賜舜衣,與琴,為築倉廩,予牛羊。」
《史記‧舜耕曆山》
舜在曆山耕田,曆山的百姓都自願讓出土地;在雷澤捕魚,雷澤的居民也讓出房屋給他居住;在河濱燒制陶器,陶業的居民也樂於與他合作,他總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做事,杜絕殘次品。無論他到了哪裡,人們都願意追隨,凡是他勞作過居住過的地方,周圍的人都受他的感召,興起禮讓的風尚,一年就形成村落,兩年就形成城邑,三年後便繁榮成為都市。堯就賜予舜絺衣(細葛布衣)和琴,為他修築了倉房,還賜給他牛羊。
聽前輩說,舜在曆山耕種,原本狹窄的田埂,到後來馬車都能在上面行駛,在雷澤和大家一起捕魚,大家都會先幫助年長的漁夫捕好魚後才抓捕自己的,在河濱燒陶器,就讓當地的陶器越做越精緻。
為什麼舜能和大家相處得很融洽?可以感化他人自然的向善?讓他人能禮讓、能關愛、能自我要求精進?
就是因為舜有一個修行的功夫叫「隱惡揚善」。
舜和人的接處,就會看他人的好處來學習,至於別人的不好,就會自然的不去多關注。別人的好,他學過來,繼續發揚光大,別人的惡,他略過,因為這不是舜想要學習的東西,這叫「隱惡揚善」。
自己是這樣的人生態度,所以別人和舜接觸就會受到了他的影響。
舜看到他人的良善,就會讚揚,自己學,也告訴身邊的人,但他決不會說別人的不是。
在善與不善的兩端中,舜能用「中」,中就是中道,中庸之道。
就是把 上天賜於每一個人的本性用出來。舜會把 上天賜於他良善的本性守得很緊,一絲一毫都不會輕易的放失自我。
這就說到了舜的「好問而好察邇言」。
好問,就是對良善的事,愛好去學習。
好察邇言,與其說是親近的人或淺近的言論,不如說是善於把看到、聽到的一切在自我良心中去省察。
學到的東西,舜會對正自己良心,當下就知道所學的這些是善與不善。不善的就忽略掉,不放在心裡就自然不會出現在言行裡,更不會告訴別人,這叫「隱惡」。
是善的,是合乎良心的言行,就會學而時習之,就會不斷的做出來,說出來,這叫「揚善」。
所以,隱惡揚善不是對他人而言,不是說舜把別人的不好隱藏起來,把別人的好宣揚出來,而是別人的惡在他身上看不到,別人的善卻能在舜的一言一行中展現。
這就是「善與人同、與人為善」的意義。
什麼話是最直接的呢?
良心的話,直接讓我們知道善之與惡,可不可言、可不可行,沒有解釋,也不解釋。
就好像開車要闖紅燈,良心就一個「不可」,明明白白的,沒有解釋的。
又好比看到老人家跌倒,良心就很直接的讓我們知道去扶一把,沒有解釋但卻是明明白白的,不是嗎?
所以修行天道就是要「好察邇言」,常常聽從良心的話語,良心是天賜於人最大的恩典,是人天的連繫,要能時時守着來學習,來去遵循。
聖人都「內省不疚」,省察自己的內心,沒有愧疚於天地良心。不是說我自己反省,我今天沒有做什麼愧疚的事,等到晚上了才去反思,有點慢了,做了也不能時光倒流。
所以內省不疚應該是,當下面對事情時的那一剎那,就好像舜發現一家人都力要殺他,舜當下心中不會產生怨恨嗎?他不會想:「難道我不是你親生的嗎?為什麼是你親生的兒子,你還要殺我?…」
善察邇言,就是當下反省,一家人都要殺我,我要怎樣做?去報復他們?還是繼續孝順父母、友愛兄弟?
舜選擇了後者,因為他知道這樣就不會愧對自己良心,才能光明正大、儼然的生存於天地間。
內心會不難受嗎?會不平衡嗎?
當然會,但就要去克服自己內心的波動,這就是中庸裡說的「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一位君子不會做出一些違背自己志向的言行。
而這一切,都是不為人知的,叫「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不是君子克意隱瞞什麼好行為,都要揚善了,還把這些好的言行隱起來?不是說不過去嗎?

所以闇然而日章是在說:在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鬥爭,良心和慾妄的戰爭,那是不為人知的,叫「闇然」。門關起來,在門裡面去吵去鬧!但外面看起來平平静静的,其實內在裡翻天覆地的戰鬥是沒有間斷過,然而經過天人交戰的結果,君子都是彰顯出天理良心的言行。
這叫「大知」。
什麼是「大知」(大智)?
知就是智慧,智慧和聰明不一樣,聰明是耳聰目明,眼睛明亮看得清楚,耳朵敏銳聽得清晰。但看得清楚不一定明白,聽得仔細不一定懂,懂不懂、明不明白是心有沒有光明(日),你眼睛和耳朵接受到的東西(知),如果沒有光明(日),就好像在黑夜中沒有光看不清楚,所以不能明白。
明是日和月合起來叫明,表示有光亮看得清楚,白是一點日,也是有光明的意思。
智慧,是因為心有光明,心裡明明白白,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該說什麼?
而大智慧則是合天的智慧,一切都能合乎天意的智慧。
比如舜,對父母就是孝順,對弟弟就要友愛,這就是合天意了。
我們看看道德經、老子怎麼說?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經‧33》
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認識、了解他人就叫有智慧?這樣誰沒有智慧?
不能認識、了解別人的人不是正常人,「正常人」都能認識、了解別人,又怎能說有「智慧」呢?
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
那不是比認識別人有智慧還不如了?且誰能真正認識、了解自己?
什麼叫「自知者明」?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道德經‧16》
世間一切東西變化各有不同,但殊途終會歸根。歸根叫「靜」,就是回歸到本來狀態。回歸到本來叫着「常」(常態),知道這個常態而能返本還源叫「明」。不了解這個常態,而隨着自己的意思胡亂作為,就會招致凶險(逆天者亡)。
這一段告訴我們什麼叫「自知者明」,就是我自己知道了萬物皆是源自於天,雖物種不同,但其根皆源自於天,所以就要學習回歸天道,讓自己能順天道、依天理。
歸根復命不是說大樹要變回種子、成人要變成小孩,而是說心要能回到根處,就是天,簡單說就是心要與天連接。
有時候小孩會突然問:「媽媽,我是哪裡來的?」
「你是媽媽生的。」
「那麼媽媽又是誰生的?」
「媽媽也是媽媽的媽媽生的咯!」
如果小孩繼續問下去呢?最終的答案會是——人是天生的!
所以聖人活得明明白白,人是天生的,就要明白天意來過生過。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道德經‧22》
聖人抱守着道(一)來作為天下事物的準則。不以自我的主見、以道來應對一切事物所以明明白白;不以自己的認定為對而以道的法則為依循,所以道就在他的身上顯著;不誇耀自己的功蹟,一切皆是大道的偉大,所以功德圓滿;不自負以為自己了不起,一切歸功於大道,所以才能引領大眾回歸於道。
這一段的提示,是人有自我意識,但人要學習天道的理路,過天道的生活,而不是隨着自我在境遇中的經驗來過活。
就像孔子好學,就是要學習天道而過天道的生活。而孔子稱讚顏回好學,因為顏回就是像孔子一樣,規範自己過天道的生活。
一切都是道的創造,人若明白大道,就能輔佐道的創造,叫「參贊天地之化育」。
如果不明白天道的人,一切作為順着自己的意思,就會逆天,又怎能配合天地的造化呢?不破壞天地的和氣就算不錯了。
所以《道德經‧16》說「不知常,妄作凶」,不明白天道的人,又一切以自己意識主導,不是很凶險嗎?
就好像不明白交通規則的人,在道路上隨意駕駛,不是害人害己嗎?
所以要在道路上行駛,國家交通部就定下規則,一定要懂交通規則,就要經過老師先教導、引領,經過學習、訓練後,還要考試合格,才發駕照,這樣就不會在道路上害人害己。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道德經‧24》
只看見自己就看不見大道,所以不能明白道;自以為是,認定只有自己才是對的,所以不了解道,不能依循道的準則,所以道不能在身上彰顯;自己誇耀功蹟很大的人,其實忘了一切來源於道;自負的人自己都已經遠離了大道,又怎能引領大眾回歸天道呢?
這一段是說,以自我意識過活的人無法將天賜予的天性復蘇,這種人只活在自己狹隘的自我世界中,不能明白天道也無法依循大規則而活,就無法引導他人過天道的生活,就不是「長」,長輩或領導者的意思。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72》
民眾不敬畏天威而能親近天,天的大功能就在民眾中顯現。不去人為的截斷了民眾與天的連繫,不要去干擾民眾的天性。只有不干擾民眾的天性,民眾才不會違背其天性。因此,聖人自己依循天道而不以自己的認知來過活;自我規範、依循天道而不自我清高。所以捨去了自我而依循天道。
老子說到「畏威」,《詩經‧周頌‧我將》是這樣說的:
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gǔ)文王、既右享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詩經‧周頌‧我將》
周武王奉上祭品獻神靈,祭品有牛還有羊,祈求上天保佑周邦。效法文王的典章制度,日日謀求治安四方。偉大文王英名揚,配祀上天祭品享。我們早晚勤努力,遵循天道敬畏天威,才能保佑我周邦。
這首詩是周武王出兵伐紂,祭祀上帝和文王,乞求他們保佑,祈望神靈賜福、保佑。從詩中我們看到周武王的內心是對天對祖上的尊敬,不敢違背先父先祖依循天理的旨意。
所以老子說的「威」,應該指的就是「天威」。
老子好幾段話都一再提示我們,聖人是「自知自明」的,不去人為違背了天的法則,因為我們還是生活在天地之間。不在天地之間,人怎麼活?
唯有明白天的法則,敬畏天威,依循天道的理路的人,這個人才是能引領其他人過天道生活的人!
如此,我們回到「知人者知,自知者明」,或許這樣解釋會更明白:
知道「天道」的人,如果也能讓人知道,叫「知」,知道天道而能實踐天道者叫「明」。
這和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意思是一致的。仁就是——你想要立身行道,你就要幫助身邊的人立身行道,你想要修行達到至善,你就幫助身邊的人修行達到至善。
也就是後來子思夫子說的「明明德、親民」的意思。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強」胜人的意思解釋成能戰勝別人。
戰勝別人的人有力量,老子又不是達摩,再說這句話如何承接上一句的「知人」和「自知」?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能讓人信服、效法的人(胜人),是有感召力的人(有力),因為自己能克服自己依循天道,做一位自強不息的君子、聖人(自胜者強)。
唯有這樣的人才有感召力,能讓人口服心服的依循。
「知足者富」——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
乞丐如果知足就富有?什麼時候老子一轉身,從達摩變成了商人了?
知道了天道的人,能讓自己立足於天道才是富足的人,再有錢的人,能和天地比嗎?
知道了天道,能圓滿的依循叫「足」,就是去滿足、去符合了天道的條件,這樣的人才是心靈世界富足的人。
「强行者有志」——能自強不息的循天地之理,才是具備聖人志向的君子。
這樣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或許比較有連貫性吧?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沒有離開天道軌跡的人,道在他身上就能長久不衰。就算身死了,其精神繼續能感召後人修行天道,就好像他永遠都活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這就是長壽的意義了。
借由道德經老子的話語,我們更進一步的理解舜的「大知」。而這個大知,重點就在於「邇言」,那怕是「隱惡揚善」的功夫,都源於「好察邇言」的這個內省功夫上。唯有好察邇言,才能延伸出「隱惡揚善」,才能有「執兩用中」的果效。
在中庸裡,另一句提到「邇」字的也參考看看: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中庸‧15]
孔子說:「射箭的道理類似君子的人生態度,沒有射中箭靶中心,就會回到自己身上要求自己。君子之道,就好像要走到遠方,一定要由腳邊出發;就好像要登到高處,一定要由平地開始。《詩‧小雅‧常棣》說:『妻子恩愛融洽,有如鼓瑟彈琴;兄弟手足相親,和樂更是長久。家人相處得宜,妻小也都歡樂。』」孔子說:「這樣父母一定順心了!」
孔子說到反省、反求諸身時,就說到「君子之道,就好像要到遠處,就必須從腳前的一步開始,比如要登到高處,就要從低處開始攀爬」,原文是「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遠和高所指是什麼?
孔子說的「君子之道」就是天道。依循天道就能達到大同世界的境地,也就是明明德於天下的功效,也就是孔子一生致力要達成的願景。
所以這個遠和高,指的就是大同世界的創建,如何讓大家能合天的這件事了。
大同世界是一個長遠的目標,這個長遠目標要如何開始,孔子說「從這裡(邇)開始!」
天道的高度如何達到?就要從低處(卑)着手。
從上述「邇」字的探索,我們也套用一下來理解中庸這一句話:
君子的道路,譬如要達成世界大同,就要從自我良心處(邇)着手,譬如要達到天道的境界,就要着重於謙卑忠信(卑),不可驕泰。
然後借詩經進一步說明:只有修自身,像舜或者過去的聖王一樣,自己做好良心事、合乎天理的事,再來就引領身邊的伴侶一起也修身,引領兄弟姐妹都能修身,一家人都能修身,這樣就把孝順做好了。
就像《大學》說的:「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一切由我做起,影響身邊的每一個人、啟發每個人的良知覺醒,這樣無為而治的去平天下。
妻子是身邊最親近的人,一個和丈夫過一世人的人。
像舜娶了堯的二位女兒,象就嫉妒了,又再一次和父母合謀要殺舜,要霸佔兩位嫂嫂和堯賜給舜的一切,但最終沒能成功殺死舜,舜很機智的躱過了。
試想,堯的女兒難道會不知道舜的父母如何對待舜的嗎?會不知道象是如何對待他的哥哥舜的嗎?
知道了,她們還會尊敬家公家婆嗎?對象還會愛護嗎?不會對舜的處境感到不平嗎?
但因為舜本身的關係,她們還是孝順公婆,還是和象相處得很好,這樣來去讓舜的父母順心。
所以孔子稱讚舜「大知、大孝」。

孟子曰:「天下大悅而將歸己。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惟舜為然。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
﹝離婁上‧28﹞
孟子說:「天底下的人都很喜歡自己,而且將歸附自己,但是把這好事看成草芥一般的,只有舜是如此。不能得到父母的歡心,沒辦法做人;不能順從父母的心意,沒辦法做兒子。舜盡心竭力侍奉父母,終於使他的父親瞽瞍高興了;瞽瞍高興了,天下人也受到了感化;瞽瞍高興了,天下父子間的倫常也確定了,這便叫作大孝。」
孟子說舜的心思只有孝順父母,其他都不是重點,那怕是美色財富,都不比讓父母親順心來得重要,這就是大舜的孝心。
因為舜得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天性之中,就是要孝順,孝順才能順天,父親就是天。
父親都不能讓他順心,都不能孝順,還會順天意?
所以一般人都會怨天尤人,下雨了就埋怨 上天,讓我要出門都很不方便!不下雨了,出大太陽,也埋怨:「熱死了,太陽這麼大!」
這就不是舜了,這是象,給他再多再好的一切都不會滿足,只會埋怨。
我們學習聖人的經典,要學習的是舜的「好察邇言」,自強不息成就大智慧,不再做個愚痴的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