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事親須知天
- Stone Tai
- 2022年12月29日
- 讀畢需時 16 分鐘
這兩天的大太陽,讓連續幾天陰雨帶來的沉重感輕了許多。
打開電腦,系統在運轉,屏幕閃動 。
電腦有硬體,更要有軟體在內運轉,才能有功用。
人也一樣。

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中庸‧二十章》
孔子說:「所謂仁,就是人的根本,以親愛自己父母為最重要;義就是合於道義的行為,以敬重賢德之人為最重要。親愛長輩有親疏遠近之別,敬重賢德之人,也有深淺先後的等級,禮節乃是由此所產生的。 所以有志於聖人之道之君子,不可以不修治己身;想要修治己身,就不可不孝敬父母,想要事奉父母;克盡孝道,就不可不明白人性;想要了解人性,就不可不知天命。」
孟子說「仁者人也」,仁與人看似兩者,實則一體也。就好比電腦有硬體,這個硬體是一個載體,真正起作用的是軟體,但軟體沒有這個硬體為載體的話,又要怎樣用呢?
人的身體就如電腦的硬體,是一個載體,但真正起作用的是 上天所賦於人的本性,這就是人的「軟體」。
這個軟體,人有而不知其有,因為它無形無相,只能從人的言行作為中去觀察到它的存在。
聖人要讓我們知道本性的存在,孟子就說「惻隱之心,仁之端」,從一個人的惻隱之心,發現仁德的端倪,才知道人有這麼一個「內設」。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盡心下‧62》
孟子說:「仁德啊,就是人。人與仁德合起來說,就是人生正道。」
仁德是什麼? 仁德是自性的一個內設,是人自性裡本就設定好的一個功能。
說「仁德就是人」很難理解,但如果說「仁德就是人自性本有的德性,仁德與人(身心)合而為一,正道才能顯現。」,這樣就不難懂了。
人的仁德如果不能顯露,就表示這個人出了問題,或者說這個人的內設出了問題,因為其原有的功能沒了,就已經不是一個完整的人了。
孟子說得更直白:沒有了這個正常功能的就不是人(非人也)。人原本就應該有這些功能的,現在沒有了這個功能,就已經不是一個完整的人了。
就像電腦,當它應有的功能出了問題,運作出了狀況,無論是硬盤出了問題導至,還是軟體遭受到侵害,裡面的數據被強行改變了等等,這個電腦修不好,就等於報廢了。所以買電腦的重點不在它外在硬體有多好看,而是它是否有我們需要的功能。
這就是所謂的「知人」的部份,後面再細說。
我們先理清一個問題:「親親、尊賢」和「知人、知天」有什麼關連呢?
孔子告訴我們「仁」要從「親親」着手,「義」則要從「尊賢」着手,這是聖人對禮的苦心定制,讓我們知道仁義就是從我們能接觸到的人開始學習起。
然而親人有很多,有父母、祖父母、叔伯姑姨等,這些人都是親人。這麼些的親人還是有親疏之別的,外人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孔子說親人之間的差異(親親之殺),賢人的等級分明(尊賢之等),都在聖人禮儀的定制中考慮到了,也定制好了人要如何應對。學習這些禮儀,就是學習修身的規範。
修身最基礎的着力點就在親親、尊賢,但要實踐親親、尊賢,還必須先「知人、知天」,為什麼?
因為必須要知道人的根源在哪裡?
人的根源是天,沒有天就沒有地,就沒有萬物的生成。地球和月球的差別就在地球有大氣層,所以這層大氣保護了地球,讓地球能生養一切萬物,而月球就沒有這層大氣,就無法長那怕一根草,更別說住人了。
雖然這個例子不是一個好的例子,因為天不是一層大氣那麼簡單,但也簡單說明了「天」的重要。
天是人的根源,了解天是為了了解人的根源,了解天為什麼讓人來到這個世界?目的是什麼?
如何去了解呢?
人從天降,人就具備了天的性質,就從這個性質去推測。
就好像每個孩子都具備父母DNA的遺傳。既然人從天降,人就具備天的DNA遺傳。
我們只須從自心去探索、去省思、去分析,去找到人性裡面屬於天的部份。找到了這部份,人就找到了生命的憑據,天把人生在這個世界的用意是什麼,就有了答案。
孔子說「修身」要「知人、知天」,就是要我們尋找到根,找到最開始的天命。找到了根本,才能從根本處用心用力,才知道人在世界的使命,所做的一切才不偏離人來到世間的主旨。
先了解清楚人降生在這個世界的用意,依循天意在世間過生活,把天意活出來,就是正道。
然而正道的實踐點還是在「親親、尊賢」。
親親最直接的理解就是親近自己的親人,就是自己家人,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
為什麼說親近自己的親人是仁德最重要、最基礎的作為呢? 因為父母是第一個、也是最親近我們的人,這世界沒有其他人比父母更親的人了。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顏淵‧22》
樊遲問仁,孔子說:「對人慈愛。」
什麼是仁?
仁就是人得自於天原有的性質。
孔子對弟子樊遲說,仁德在實際的行動的表現,叫「愛人」。而父母是這世界上第一個愛我們的人,如果第一個愛我的人、而且是最愛我的人,我都不懂得要去愛他們,我還能愛誰呢?
父母的親,就是出自他們的愛,無私的愛。在父母的慈愛中,滋養的就是我們的仁愛之心,要學會如何去愛人,能愛父母親,推己及人就能愛他人。
親親就是要我們去學習接受,然後學習付出。因為愛不是收獲,而是付出、是給予。
有位很有智慧的退休校長說過這樣的一個道理:對於孝順,父母親要給孩子有機會,孩子孝順你,要給你錢花,要接受,接受就是給孩子機會孝順;孩子要攙扶你,你要讓他攙扶,讓他攙扶就是給他機會孝順。你不讓他攙扶,以後他都不攙扶你,他沒得孝順,你也沒人孝順。
很奇妙的就是,給人機會愛我,也是一種付出。也唯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親親雖然是單方面的用心,卻是雙方面的作用。
孩子對父母親就要孝順,父母的慈愛就是讓孩子孝順。同理,父母親對孩子就要慈愛,而接受父母親的愛,就是孩子的孝順。
你看媽媽給孩子熬了幾個小時的補湯,結果孩子淺嘗一口就推掉,媽媽就氣了,在那裡碎碎唸說:「良葯苦口,這葯對你身體好!」,心就不順了。
如果再苦的葯孩子也一口悶,媽媽看了心疼但也高興,媽媽的心就順了,為什麼順了?因為愛被接受了,所以心就順了。
同理,失戀了,之所以痛苦,不是對方不愛我了,而是我的愛不被接受。
有幾個學生到教授家,教授就請他們吃飯再走。吃過飯後,學生看到教授7-80歲的老媽媽要洗碗,就要過去幫忙,卻被教授暗中阻止了。等老媽媽洗好了碗盤,回房休息,教授就把碗盤重新洗了一次,看得學生們百思不得其解。
教授洗好了盤碗,就向他們解釋說:不給老媽媽洗碗的話,老人家就會覺得自己沒用,整天只能吃飯,像一隻米蟲,只會給孩子負擔。讓老人家洗,由於各個器官退化,看不清楚、手也沒力,洗不乾淨,多洗一次就好。學生們才恍然。
愛人就要為他人設想,要了解他人的心理,要從中去了解到人性,唯有順着人的自性,才是人的最根本需要。
愛人就是付出,不是獲得,就像教授讓他母親洗碗,就是讓母親有付出愛心的地方,就不會感到自己已經是沒有用的人了。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憲問‧7》
孔子說:「愛一個人,能不讓他勞苦嗎?真誠對待他,能不對他規勸嗎?」
父母親對孩子慈愛,能怕他們勞累嗎?
年輕時不多方鍛鍊,難道等長大了才鍛鍊?長大了還能鍛鍊嗎?所以要把慈愛貫徹,雖然孩子不喜歡,但能不對孩子們不斷的規勸嗎?
同樣的,如果父母年級大了,老是懶在床上,你不害怕嗎?有許多人寧可老父母呆在家,或坐或躺,都不願意他們做事,這是對的嗎?
讓父母適當的有些活動,做些家務,培養一些興趣,不是比坐着、躺着等死來得好嗎?
人活著就要動,一動不動還是活人嗎?
義是什麼?
義是做合宜的事,而這合宜的事是以尊重賢德者為最重要。
為什麼孔子這麼說呢?
這其中有一個心態我們需要探索一下:
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中庸‧13》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四個方面,我一件都沒有做到。要求兒子應該事奉父親,我沒有做到;要求臣屬應該事奉國君,我沒有做到;要求弟弟應該事奉兄長,我沒有做到;要求朋求應該先付出心血,我沒有做到。」
孔子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
為何孔子認為自己沒有把他說的四件事做好?
孔子是跟誰做比較的呢?
看到舜帝的孝,孔子敢說自己孝順嗎?
看到堯舜之間的君臣關係,孔子敢說自己做為臣子做好了嗎?
看到周公和武王的兄弟關係,孔子敢說自己做為弟弟的做好了悌道嗎?
看到過去這麼多的聖賢是如何對待朋友的,孔子敢說自己在朋友之間的付出很多嗎?
所以一個君子不敢不自我勉勵,跟聖人比、跟天比,必須要做到合乎天的標準。
如果我總是和不孝的人作比較,比起不孝之人,我就已經是大孝之人了,就不必再用心提升自己了。
看到聖人對父母很孝順,反觀自己的孝行就感覺有點抬不起頭,所以就要自我勉勵,在孝順方面多盡心去提升。舜帝的境遇,舜都不敢不孝順,其他人還有什麼理由可以不孝順自己父母的呢?
所以尊賢的內心動態:能尊賢者,表示其內心對道德有嚮往。

當晏嬰為齊景公的宰相時,有一天晏嬰出門,他的車馬剛好路過馬車伕的家,車伕的妻子從門縫偷看她的丈夫。她那為宰相駕車的丈夫,坐在華麗的車蓋下,趕著馬車,神氣活現、得意揚揚,一副驕傲自滿的樣子。
等到車伕回家後,妻子請求離去,再也不想回來了。車伕問為什麼,妻子說:「晏子身高不到六尺長,卻當了齊國宰相,名聞天下,各國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今天我看他的時候,志慮深遠,不時有著謙虛的神情。你身高八尺,只是人家的車伕,卻自鳴得意,這就是我為什麼要離開你的原因。」
自從聽了他妻子的話後,車伕駕車的態度逐漸轉變了,處處顯得謙虛和藹。晏子觀察到車伕的變化後,覺得奇怪,就問他原因何在,車伕便如實地說了。
晏嬰讚賞他聽到諫勸,能夠馬上改過的精神,認為是一個值得任用的人,於是推薦他當了齊國的大夫。
馬車伕聽到諫勸就能夠馬上改過,這也是一種賢德的精神,而晏嬰推薦他當了齊國的大夫,也是尊賢的示現。
更深入一點去探索,就是一個人對他人的尊重,表現出來的其實是這個人的價值觀,尊重有錢的人,可能就是對錢財、利益的重視;尊重有品德的人,表示對道德的重視。
像車伕為什麼會驕傲?因為價值觀很低下,比起很多車伕,他是為一人之下的晏子開車,除了為齊王開車的車伕,誰還比得上他?聽了妻子的話,有了另一個更高視野,車伕才發現,自己認為一人之下的晏嬰都不敢驕傲,自己呢?
唯有知道自己的不足,才會謙遜,才會學習,才能有提升的機會。
有一些朋友,他們對哥哥姐姐都很尊重,像先父是大哥,弟弟妹妹都很尊重他,他說的話弟妹會聽,為什麼?因為大哥大姐都付出了很多,弟妹出問題,父母第一個罵的就是老大,打的就是他們。有好東西,給的還不一定是老大,而是老么。
比如有一次在馬路上跑,差點給車給撞了,給果先父母第一個就抓大哥來罵,說他沒把弟弟照顧好!
老一輩人的家庭中,大哥大姐就等於了半個父母親,父母親忙,沒時間照顧弟弟妹妹,大哥大姐就要負起照顧弟妹的責任。
所以弟妹對哥哥姐姐要尊重,在家能尊重哥哥姐姐,以後出到社會,對長輩一樣會尊重。
懂得尊重賢德之人,就體現了一個人對賢德的重視和嚮往。
就像喜歡足球的人,會知道足球明星是哪一些人;熱愛籃球的人都知道邁克爾·喬丹是誰。知道、且尊重孔子的人,必然是對道德有嚮往的人。
道德、品德的嚮往,是自心共鳴的一種現象,只有賢德的人,才能引起他人內心的共振,所以孔子說要尊賢。
古代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皆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簡單的說,爵位代表一個人對國家人民的供獻。尊賢之等的「等」,就是對爵位的差異,行不同的禮儀。
然而所重視的是能對國家人民有供獻之人,皆是有善行之人,統稱為「賢」。
我們都曾受到過他人的幫助,無論大小的幫助,內心都會有所感,由其在最艱難時,受到他人的幫助,內心會很感動、很感激。
所以尊賢,就是聖王把這些對百姓幫助很大的賢德之人,標榜出來,讓每一個百姓,都能知道有這些人的存在,有這些人的供獻,讓百姓也能向這些賢德之人學習,去幫助身邊的每一個人。
唯有喚醒每個人的良知,才能讓每個人都向好、向善的方向邁進。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
《盡心上‧46》
孟子說:「有智慧的人沒有他不想知道的事,但當前該做的事必先知道;行仁者沒有不想愛護的人,但務必先愛護親人與賢者。堯舜的智慧不能完全知道一切事物,因為當前首要的任務必先處理;堯舜的仁德不能普遍愛護一切的人,因為愛護親人與賢者必先做好。」
聖人也是人,不可能知道一切的道理、一切的事情,人的力量、時間都是有限的。
然而聖人做得很實在,把應當知道的道理先弄清楚,把應當做的事情先做,把應先關心、照顧的人照顧好。
「親仁」或「尊賢」這事是很重要的,重要在讓有志於平治天下的人能團結在一起,大家共襄盛舉,讓天下早日大同。
尊賢更是聖人的苦心引領,希望形成一種風氣,讓每個人都成為聖賢,讓大家都尊重並嚮往成為一位聖賢。
如果每個人都有聖賢的嚮往,修身就是大家共同的目標了。
有了想要修身的志向,孔子告訴我們,親親就是仁德的起端,所以想修身就要事親。
很多人以為孝順就是要順從父母,如果父母心術不正,讓孩子做壞事,為了孝敬父母,孩子是不是就要順從父母親去干壞事?
不是這樣的!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里仁‧18》
孔子說:「服侍父母時,發現父母有什麼過錯,要委婉相勸,就算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接受,仍然要恭敬地不觸犯父母,內心憂愁但是不去抱怨。」
孔子說事父母要「幾諫」,意思就是父母親都是人,是人都會犯錯,但父母犯錯了,做為兒女的對父母親不能打罵,對父母親的規勸叫「諫」,就是勸告中不失對父母尊重。
現代人比較不知道這個道理,看到父母親有不對,就理直氣壯的直言無諱,一點都不給父母親面子,不尊重父母。
看似站在理,實際上已經失禮了。
然而,這裡要帶出來的,是講孝順,不是盲目的順從,如果孝順就是盲目順從,孔子就不會講這句話了。
孝順所依循的、所順從的,還是正道,是每一個人盡自己本份的正理。所順從的是每一個人在五倫大道中所應盡的職責,而不是順從人的意思。
簡單的說,不是父母想做什麼,孩子就一定要順從。
合乎於禮,順乎於理的,當然要盡力順從,如果不合乎禮,違背人倫道德之事就不能順從了。
就好比曾子的父親有善心,他要把剩餘的食物給窮苦的鄰居,曾子還是盡力而為,完成父親的心志。或許這件事並不是很容易做到,但為了順父親的善心,就盡力而為,這叫孝順。
又好比,舜帝的父母要殺舜,舜就想盡辦法不讓他們得逞,這也是孝順。父母親要殺你,你就讓他們殺了,這不是很愚蠢的孝子嗎?父母殺了孩子不會觸犯法律嗎?不用定罪嗎?所以無論父母親多麼的想殺舜,舜都不能讓父母殺他。
這兩個孝順的例子不一樣,但心是相同的。
相同點在哪?
曾子或舜所順的不是人,而是理和禮。
理要認清,要依循,而禮則包含了人情在內,就不是硬邦邦沒有人情味的死板作態。
這就是孔子接下來說的「知人」和「知天」的部份了。
知人是什麼?
知人是知道人性,知道人的源頭,而聖人就是完人的表率。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顏淵22》
樊遲問仁,孔子說:「對人慈愛。」 問智,孔子說:「瞭解人。」樊遲不理解。孔子說:「提拔正直的人,使他們位於偏曲的人之上,就可以使偏曲的人也變得正直。」 樊遲退房間,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老師,向老師請教什麽是智,老師說:『提拔正直的人,使他們位於偏曲的人之上,就可以使偏曲的人也變得正直。』,這是什麽意思呢?」子夏說:「這話很豐富很深刻啊!舜管理天下時,從群衆中選拔人才,選了皋陶,不走正路的人就銷聲匿跡了。湯管理天下時,從群衆中選拔了人才,選了伊尹,不走正路的人就無影無蹤了。」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就是「君子德風」的意思。君子自己要正直,崇尚道德,起了讓大家都崇尚道德的風氣,來改正不正的風氣。
君子知道人有天性,天性是道德具足的,每一個人都一樣,所以要啟發出每個人的天性,讓每個人省覺自己的本心,流露出自己的天性。
啟發每個人的良知、良能,就是智慧的表現。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盡心上‧1》
孟子說:「一個人充份實踐他內心的要求,就會了解他的本性。了解他的本性,也就會了解天了。保存他內心的原狀,涵養他的本性,以此來侍奉天。短命與長壽都不改變存養的態度,修養自身來等待時機的到來,時運到了就是君子行使使命的時刻。」
孟子所說的「盡心」,是盡什麼心?
這個盡心的結果是能達到「知其性」,然後「知天」的功效。而後以存這個心,養這個性才足以「事天」,事天就是為 上天做事,做 上天的事。
君子的目標是平治天下,而修身是平治天下的基礎。想要平治天下的君子,孔子說不可以不思考如何修身,就是要思考如何先把基確打好。而想要修身的前提是「知人、知天」。
孟子說君子要盡力,而且一定是能平治天下的心是什麼?
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告子上‧6》
孟子說:「憐憫心,每個人都有;羞恥心,每個人都有;恭敬心,每個人都有;是非心,每個人都有。 憐憫心屬於仁;羞恥心屬於義;恭敬心屬於禮;是非心屬於智。 這仁義禮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給我的,而是我本來就具備的,只不過平時沒有去省思、察覺到它本來就存在罷了。所以說:『尋求就可以得到,放棄便會錯失。』」
仁義禮智是人本心與生具有的性質,只是人不清楚、不知道,是已放失了的本心,所以君子要至力於的四端,從這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羞惡之心義之端,恭敬之心禮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能不斷的省察、探索,不斷去發掘本心,這叫「盡心」。
存四端之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才能養仁義禮智之性。這叫「存其心,養其性」。
或許這樣說很理論,不知道如何實踐,不知道要從哪裡下手,所以孟子就點出五倫常道,讓我們知道在世上人與人的五種關係中,如何實踐常道。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滕文公上‧4》
人類生活的法則是:吃飽穿暖,生活安逸而沒有教育,就和禽獸差不多。聖人(虞舜)又為此憂慮,就任命契為司徒,教導百姓倫理關係:父子有親情,君臣有道義,夫婦有內外之分,長幼有尊卑次序,朋友有誠信。」
孟子告訴我們,過去的聖王治世,是費盡心思為了讓百姓過好的生活,而好的生活不只是吃得好,穿得暖,更要讓他們有正確存心觀念,過有道義的生活。
所以舜帝看到人民衣食住行的問題解決了,就開始在心靈上給人民一個引導,就委派「契」去做教育部長。
契就教導百姓五倫大道:父子有親就是父慈子孝,父子都對彼此仁愛,這就顯現出「仁」的常德;夫婦有別就是夫唱婦隨,各有各的責任,懂得守好自己的本份,也輔助對方的不足,這是「智」的常德;長幼有序就是兄友弟恭,哥哥姐姐一定要照顧好弟妹,而弟妹一定要尊重哥哥姐姐,表現出「禮」的常德;朋友有信就是在修身中,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希望朋友是一個仁德君子,自己就先是一個仁德的君子,示現「信」的常德;君臣有義就是君敬臣忠,君主對臣下敬重,而臣子對君主忠心不二,君臣都是為了使國泰而民安,這就表現出「義」的常德。
為什麼要存這些心,養這個性?
因為只有憑著純然的本心,才能合天意,才能稱之為「君子」,才有做天事的資格。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中庸‧23》
只有天下極端真誠的人,才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才能助成天地的造化及養育的作用;能助成天地的造化及養育的作用,就可以與天地並列為三才了。
不斷的把「存心養性」貫徹到底,叫「至誠」。
等待什麼時候「天時」到了,什麼時機「天命」至了,君子就能「立命」。就是做天事的一切天時地利的條件具足了,人的德能可以配天地、參贊天地,開創大同的責任使命,才能真實的實現。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離婁下‧56》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孟子說,一位君子和一般人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所存的心。一般心中所存的,可能都是名利財氣,然而君子心中所存的,就是仁義禮智。
唯有在仁義禮智中盡心去挖掘,才能把最原始、最原本的本心內涵給開拓出來,才能明白人的本質是什麼,才會了解到人的本心是什麼。
知到了自己本性,了解到人的本質了,就能明白 上天賦於人的本心是這樣,天也必然是這樣,從而去了解到 上天的意思。
為什麼君子要這樣「存心養性」?
因為君子就是有大同志向的人,要開創大同就要把自己預備好,時機是給有準備的人,沒有準備的人,時機到了,什麼都沒有,要如何做呢?
孟子這幾句話,把孔子沒詳細說的地方,都清楚的闡述了。
把知天、知人的方法都明明白白的指出來了,就看後世學習聖人之道的我們,肯不肯實實在在的修身而已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