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七. (三)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上]
- Stone Tai
- 2019年12月2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2019年12月21日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10﹞
孟子說:「得天時不如有地利,有地利不如達到人和。」
孟子說:「得天時不如有地利,有地利不如達到人和。」
大家同樣以道為中心,這才叫「大同」,才能達到「和」。
並非天時、地利不重要,而是人活在天地之間,要做的事是和人,再合天。得遇很好的天時,若人不和,再好的天時也沒用。
我以我的仁心義行,對待我的家人、鄰居、社會、國家,大家就能和睦共處,國家社會就祥和。
喜怒哀樂是 上天造化,讓人調和自己身心、也幫助他人調和的「工具」,當善用這個工具。

古時候,六藝的學習,其中一點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調和」。

比如「禮」:
禮也者,合於天時,設於地財,順於鬼神,合於人心,理萬物者也。
﹝禮記‧禮器‧3﹞
禮啊,上合於天時,下合於地利,順於鬼神,合於人心,順理萬物的作用。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學而‧12〕
有子說:「禮法的運用,以和為貴。」
有子說,禮法的作用,重在達到中和。所謂達到中和,是各司其位,盡自己本份。
「禮」如何達到「和」呢?
親子關係是現今社會的一大問題,這個問題的產生,可以說是因為忘了自己的本位,沒盡好自己本份,才出現的。每個人都要清楚的認識自己的本位,和該盡的本份,所以孩子的教育,不只是知識的灌輸,還要能讓孩子能認清自己,培養孩子能獨立自主,而不是永遠當個「媽媽的寶貝」。
比如孩子長大了,父母親老了,以前是父母照顧孩子,現在反過來是孩子照顧父母。孩子要照顧自己的孩子,也要照顧父母,習慣了把照顧自己孩子的心態,面對父母時忘了自己是孩子,用對孩子說話的方式來對父母,有哪個父母能接受呢?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里仁‧12〕
孔子說:「父母有錯,要好言相勸,聽不進時,要尊重他們,要任勞任怨。」

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孩子要用「諫言」。「諫言」一般是指下级对上级的规劝和建议,是下對上的勸告。
有時父母親老了,腦子糊塗了,孩子告訴父母,父母又不聽,怎麼辦?
孔子說,事奉父母親,見到父母不對,要多次勸告,不要認為講一次就可以了,要進諫很多次的。因為父母親不是小孩了,是大人了,有自己的主見,而且幾十年已經習慣了,要改也不容易,須要愛心和時間。講過了看到父母還是依然故我,沒有改變,還是要站好自己本位,對父母還是要敬重,要守住禮,不要違背孝道,任勞任怨的才是孝順。
有時病人中有孩子帶父母來看診的,有些孩子對父母孝,但不知順是什麼。曾有一位帶父母來看診的女孩,很孝順。不斷的提醒,但不敢要求,父母不聽也沒關係,還是很有愛心的勸諫,雖然很無奈,但還是任勞任怨的帶來治療。有些孩子就會偷偷跟醫師說:「醫師,麻煩你跟我父母說,我說他們不聽的,您說他們會聽,拜託!」
一個人懂得守禮,盡好本份,不逾禮,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融洽了,父子母女間的關係就不會惡劣。不懂得守禮,按自己個性來,搞不好父母就要離家出走了!
我們往往會忽略了一些最基本的禮儀,但這些禮儀往往是很重要的。比如早上向父母請安,如果能早晚都向父母請安,這是孩子孝順的一種表現。如果有一天,父子母女之間發生了一些不愉快,我們還是能守著這個禮,早晚都向父母請安問好,彼此的關係會修復的很快,不是嗎?
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八佾‧15〕
孔子進入周公廟,對每一項禮器與擺設都要發問。有人說:「誰說這一位鄹邑的年輕人懂得禮呢?他在周公廟裡什麼都要發問。」孔子聽到這種批評,就說:「問清楚行禮的細節,這就是禮啊!」
孔子從小習禮,對禮的了解甚深,進到太廟,事事都要請問,有人就懷疑的說:他是那個知禮的孔某某嗎?他不是對周禮很了解的嗎?為什麼樣樣都要問呢?
孔子雖然知之甚深,如果進到太廟,就指指點點,不可一世,就是忘乎所以了。但孔子為人謙和,學習更是用心,不會因為學過了就不再用心,所以進到太廟,並不是裝模作樣的假謙虛,而是抱著學習交流的心態,事事都反復求證,唯恐之前所學有所遺漏。
孔子也很喜歡讓弟子門報告學習心得,從中對孔子也是一種啟發。
現在很多大公司大集團都了解到團隊的重要,不再像以前,只重視個人表現,整個公司就靠某個人,好像沒了這個人,整個公司就倒了。現在許多公司發現某個優秀的人才,但與公司團隊無法配合,就寧可放棄這個人才,也不要破壞公司的團隊合作。
團隊合作在於各司其職,不相干涉,互敬互重,不相指責,相互扶持,為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這些不都是禮的內涵嗎?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