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止定靜安慮得

君子仁以為己任,必是己立而後立人,己達而後達人,己達而後達人。 要如何才能持修進入「至誠」的境地?達到聖人知天的境界? 唯有依循《大學》所指引的功夫自我持修。 第一步是「知止」。 開宗明義就說了,要「止於至善」。「至善」就是中道,就是本性本有的純善之德,就是五常之德。「止」...

《大學》復習心得(下)

☉止於至善 為什麼要「明明德、親民」? 這就說到了聖人的終極目標,實現「大同世界」。 我們可以把「止於至善」理解為「實現大同世界」的願景。 聖人希望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和睦相處,但要如何才能做到? 靠武力能做到嗎? 靠計謀能做到嗎?...

《大學》復習心得(上) 2022壬寅年

《大學》這部經典,所闡述的是如何「明明德於天下」的道理。 就是如何開創一個人人守禮自愛、相互尊重、和諧生活在一起的大同世界。 一個率性修道的君子,要如何做才能讓天下太平?如何才能使人人都安居樂業?大學主要說的就是這件事。...

四. 致知修身知根本 2、

修習天之道、聖人之道,若能身體力行,而不是把聖人之道當著知識來學習,面對平治天下的種種困難,就能無限啟發一個人的仁愛之心。 耶穌把天國的真理讓大家知道,卻受到許多人的迫害,最後把祂釘死在十字架上,但耶穌還是示現了 上帝的大愛給大家看,臨終前向 上帝禱告,祈求 上帝赦免那些無...

四. 致知修身知根本 1、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從天子直到平民百姓,同樣都是以修養言行作為人生的根本。一個人「格、至、誠、正」的根本混亂而末節的「修、齊、治、平」能走上軌道,那是不可能的;他重視修身(厚)...

三.格至誠正修齊治平(三)

(一) 盈科而後進 「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很難嗎? 不暸解就難,抓住了就不難。抓住了就要懂得抱守,能始終抱守如一,就能有成。 有了止於至善的著眼點,眼睛就不要離開這個聖人的地標,這樣一切就就單純多了。不是「簡單」,而是「單純」。單純不代表簡單容易,而是有了專注點...

三.格至誠正修齊治平(二)

(二) 致知在格物 我們稍稍把「格物致知」重點說一下。因為修身在於「格、至、誠、正」,而「格物、致知」是起始的地方。 格物就是對「物」的「格」。 「物」指的是看得見的東西,以人來說就是「身體」,要對「身體」做些什麼的意思。...

三.格至誠正修齊治平(一) 3、

(一) 聖人的地標 3、 或許是這些經典的記載,讓一般人認為,聖人之道是高深莫測,難懂難學,是永遠無法到達的理想世界,所以就止步不前。孔子怎麼看這種心態呢?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論語‧雍也‧12﹞...

三.格至誠正修齊治平(一) 2、

(一) 聖人的地標 2、 聖人之道不是哲學,不能以研究學問的心態來學習。聖人之道是實實在在生活的真理,越是實踐越真實。顏回讚嘆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聖人之道是高深、真實的真理,是實實在在落實出來的至理。 但這個高深、真實的學問,是不是一般人都無法實踐、永遠無法達成的理論...

三.格至誠正修齊治平(一) 1、

(一) 聖人的地標 1、 當我們讀這一段時,會發覺這一段不難理解,也就倒過來、反過去的在說明一件事,覺得聖人有點囉唆。但細細品嚐後,就會發覺,雖然反覆說一件事,但其中有深意,不這樣講還真不行。 試想當年,記錄文字還很難的時代,卻用了那麼多的字數來反覆說明一件事,乍看之下以為...

三.格至誠正修齊治平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 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二.(二)本末終始知先後。(2)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事有終始」的意思,就是要我們認清楚,有因必有果的天地法則。 想成為一個善人,就要心存仁慈,言行合天,就必須心中念念不離天意。 有一天,我去一家餐館吃飯,老板給我的感覺不是很好,當下我就有點警惕自己的心念。人與人之間的緣份很奇妙,有些...

二.(二)本末終始知先後。(1)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前面一段(知止而後有定…慮而後能得),乃是聖人引導我們如何「明明德」。 這一段講事與物,講本末、終始,是強調事物的順序。 四時有序,春夏秋冬是一個順序,若春後冬,冬後夏,順序亂了,花草樹本怎樣生長?剛發芽冬天就到了,生機都被凍死了,...

二.(一) 止、定、靜、安、慮、得。5. 慮而后能得(3)

1) 合天 聽聞以前中國有個地方,常鬧洪災。時常有水性好、勇敢者跳入水中,打撈上流沖下來的物品。順流而下的還有淹死的人畜,見得多了,人們就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凡死者男性,都是背部朝上,女性都是腹部朝上。 人們感到不解,就爭論不休。最終吵到一個世代老中醫那裡,老中醫就說:「天...

二.(一) 止、定、靜、安、慮、得。5. 慮而后能得(2)

2) 樂道 選擇享受你的生命 傑瑞是美國一家餐廳的經理,他總是有好心情,當別人問他最近過得如何,他總是有好消息可以說,他總是回答「如果我再過得好一些,我就比雙胞胎還幸運囉!」 當他換工作的時候,許多服務生都跟著他從這家餐廳換到另一家,為什麼呢?因為傑瑞是個天生的激勵者,如果...

二.(一) 止、定、靜、安、慮、得。5. 慮而后能得(1)

1) 求仁 「得」是「自得」。 君子所追求的是什麼? 從一介「凡夫」,轉變成為一位「君子」。 從一個自私的小人,變成一位博愛的聖人。 故事——是鐵還是金? 勵志演說家派翠克‧奧杜利每年給成千上萬的聽眾演講。在他的演講中,他要求聽眾告訴他,他們會用什麼樣的詞語來描述一個「勝利...

二.(一) 止、定、靜、安、慮、得。4. 安而后能慮(6)

安後慮,是能安於本位後,進一步思慮如何能讓身邊的人一起走上聖賢之道,所以就要深思維,為身邊的人考慮。 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論語‧述而‧3﹞ 孔子說:「品德不進行培養,聖人的學問不鑽研、講究,聽到人應該要去做的事,卻不能跟著做,...

二.(一) 止、定、靜、安、慮、得。4. 安而后能慮(5)

道前定則不窮,「道」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根源,在天曰「道」,在人事曰「理」,道前定的意思,就是要我們先窮理,易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要如何窮理盡性呢?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二.(一) 止、定、靜、安、慮、得。4. 安而后能慮(4)

行前定則不疚,「行」就是行使聖人之道於天下,君子之行就在於修身。修身的前定功夫是什麼呢?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中庸‧22﹞ 知人的「人」指的是聖人,聖人明瞭「天」的意思,所以聖人依循天道而行,天之道始...

二.(一) 止、定、靜、安、慮、得。4. 安而后能慮(3)

事前定則不困,「事」就是指天下之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就是要「親民」,親民之前要具備什麼? 就是「明明德」。 要做聖事,如果德行不足,就會陷入困境。 上面談過親民的意思。親民就是一位明明德的君子,讓身邊的人都能明明德,所以親民、平治天下必須是一位有道之君子才能做的事。...

Blog: Blog2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