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
- Stone Tai
- 2024年1月4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2023年
有一天問太太:「什麼是休息?」
太太:「就是歇息咯。」
我說:「休就是停止,息呢?」
太太:「意思一樣,停下來的意思。」
我說:「一呼一吸是謂息。所以合起來,就是...」
太太:「停止呼吸。」
說完我倆就哈哈大笑。
在《孔子家語》裡有一段記載:
子貢問於孔子曰:「賜倦於學,困於道矣。願息而事君,可乎?」孔子曰:「《詩》云:『溫恭朝夕,執事有恪。』事君之難也。焉可息哉?」曰:「然則賜願息而事親。」孔子曰:「《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事親之難也。焉可以息哉?」曰:「然則賜請願息於妻子。」孔子曰:「《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妻子之難也。焉可以息哉?」曰:「然則賜願息於朋友。」孔子曰:「《詩》云:『朋友攸攝,攝以威儀。』朋友之難也。焉可以息哉?」曰:「然則賜願息於耕矣。」孔子曰:「《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耕之難也。焉可以息哉?」曰:「然則賜將無所息者也?」孔子曰:「有焉。自望其廣,則睪如也;視其高,則填如也;察其從,則隔如也。此其所以息也矣。」子貢曰:「大哉乎死也!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大哉乎死也!」
《孔子家語‧困誓》
子貢向孔子請教說:「賜我對學習已經厭倦了,對於道又感到困惑不解,想休息(停止學習)去侍奉君主,可以嗎?」孔子說:「《詩經》裏說:『侍奉君王從早到晚都要溫文恭敬,做事要認真謹慎。』侍奉君主是很難的事情,怎麼可以休息呢?」子貢又說:「那麼我希望休息,去侍奉父母來暫停一下學習。」孔子說:「《詩經》裏講:『孝子的孝心要永不竭,孝的法則要永遠傳遞。』侍奉父母也是很難的事,怎麼可以休息呢?」子貢又說:「我希望休息,培培妻兒來暫停一下學習。」孔子說:「《詩經》裏說:『要給妻子做出典範,進而至於兄弟,推而治理宗族國家。』與妻子兒女相處也是很難的事,哪能夠休息呢?」子貢又說:「我希望休息,培培朋友來暫停一下學習。」孔子說:「《詩經》裏說:『朋友之間互相幫助,使彼此舉止符合威儀。』和朋友相處也是很難的,哪能夠休息呢?」子貢說:「我希望休息,去種種莊稼來暫停一下學習。」孔子說:「《詩經》裏說:『白天割茅草,晚上把繩搓,趕快修屋子,又要開始去播穀。』種莊稼也是很難的事,哪能夠休息呢?」子貢說:「那我就沒有可休息的地方了嗎?」孔子說:「有的。你從這裏看那大房子(墳墓),樣子高高(學問高)的;看它那麼高,又填得實實的(學問充實);從側面看,又是一個個隔開的(與世隔絕)。這就是休息的地方了。」子貢說:「死的意義是這樣重大啊,君子是到死才停止學習,小人未死就已經停止了學習。死的意義是這樣重大啊!」
有一天,子貢跟孔子說,他對學習感到厭倦,也遇到了瓶頸,總是無法再進一步,想休息一下,問說他當官去、或者在家孝順父母、或者培太太孩子、又或和朋友共處,再不然就去種田去,問孔子覺得如何?
孔子就一一的點出,他想要去做的事,沒有一樣是可以不持續學習而達成的。比如當官事奉君,要溫文恭敬、謹言慎行,容易嗎?不學習、不持修能做好嗎?又比如事奉父母,要如何保持孝心不減,永世傳承容易嗎?不學習能做好?
問到最後子貢膛目結舌的問:「那麼子貢我就沒有可以不學習的地方可去了?」孔子很幽默說:「有啊!你看那裡,不是有一間很豪華的住處嗎?那就是學習休息的地方啊!」指著遠方空地的墓穴,叫子貢看。子貢無語。
在孔子眼裡,學習是沒有休息的,別拿休息來當藉口不學習,不然就會像子貢一樣無語。
人生就是一段學習的過程,從生出來,人就自然有了學習各項事物的能力,學爬、學走、學說話,學知識、學技能、學習生活、學習做人,學到有一天呼息停止了,學習才得到永恆的休息,才是學習的休止符。
不學習就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就會被人說:古板、老土,甚至被劃到封建的圈子。
「事君」猶如當今的上班工作,為老闆辦事。
舉例來說,像一位卓越的青年,取得學士學位後,導師鼓勵他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然而,他卻向導師表示:「讀書太累了,我不想繼續念書,想去打工。」
導師耐心勸導道:「你目前僅擁有學士文憑,社會上擁有學士學歷的人眾多,如果你現在轉而投入職場,由於專業知識相對有限,你的職位和薪水都難以取得顯著提升。相較之下,持有碩士和博士學位再踏入職場,你將擁有更高的職位和更豐厚的薪酬。」
為人做事應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擁有博士學位並不代表能夠勝任所有工作,而是要懂得自主尋找答案,並具有主動或與同伴合作完成任務的能力。
這種學習方式與小學和中學強調的知識學習和認知有所不同,大學更注重個人主動學習特定課題,深入挖掘課題的內涵。
在職場上更是如此,老闆交辦的事務,如果不懂,應該主動學習,不學習難道是要丟一句「不會」給老闆嗎?一位員工不應只是白拿薪水,而應主動學習,充實自己,為公司貢獻更多價值,才是為人工作者負責任的表現。
所以孔子問,事君就不用學習嗎?不學習能事君嗎?
小心!老闆遲早會把你開除掉!
孝順父母不用學習嗎?那麼孔子看到曾子很孝順,還教他孝順的道理又是為何?
一者是曾子人比較遲鈍,孔子不得不多教他,而教他的東西還必須是曾子比較擅長的,不然教了曾子也學不會;二者是知道曾子有一顆承上啟下的心,一定會把孝順的道理傳承下去。
曾子也不負孔子的祈望,把孝經整理好了傳承下去,我們今天才有一本孝經學習。
與太太相處不用學習嗎?看看今天的世界,結婚離異的人有多少?有句話說「因不了解在一起,因了解而分開。」多麼戲劇的一句話。
然而,古聖所說的「夫妻有別」,強調夫婦相處的精髓,就在於一個「別」字。
太太不需對先生設立繁複的要求,而先生則要理解太太的需求;同樣地,先生不應要求太太如何付出,而太太應該明白先生的需求並給予協助。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優勢和不足之處,夫妻之間的長久相處,建立在彼此的了解和互相體諒之上。在這樣的理念中,夫妻能夠互相支持,走過一生,實現長久的幸福。
一個「別」字,提醒我們要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同時也要認識到與你共度一生的伴侶的品德和才能,相互欣賞、互補不足。
再厲害的廚藝大師先生,也未嘗不需要一位懂得欣賞美食的太太;同樣地,再時尚的太太,也難免需要一位懂得欣賞自己的先生。這不正是互相配合、互相補足的完美呈現嗎?
兩個不同性別、不同背景成長的人,懂得去欣賞和輔助對方,這不就是在學習與不同的人相處之道嗎?能夠與先生或太太相處的人,更懂得如何與各種不同的人建立良好關係。
道理雖然單純,卻需要用一生去學習、去實踐,方能實至名歸。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顏淵16》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與此相反。」
孔子的這段話同樣適用於夫妻之間的相處。夫妻每天共度時光,彼此互相了解,不免會看到對方的優點和缺點。然而奇怪的是,在婚前看到的優點和可愛,為何婚後有時會轉變成缺點和可惡呢?
不論是看到對方的不足還是優點,一位君子應該如何應對呢?當看到對方的不足時,君子會以成全的態度去協助對方改善,而不是加以指責或助長缺點。同樣地,當君子發現對方的優點時,他會給予讚美和支持,促使對方更好地發揮優勢。
這種心態提醒著夫妻之間應以包容和成全的態度相處,不只看到對方的不足,更要欣賞和成全彼此的優點。透過這樣的理念,夫妻間的相處將更為和諧,共同成就一段幸福的婚姻。
再說朋友間的問題,聖人早已提醒我們:「朋友有信。」
什麼是朋友有信?
人言為信。
如果說,對朋友講出來的話就要有信用,胡言亂語也要有信用嗎?那「信」豈不是很沒有意義嗎?
如果有人說:「我在家裡最大,我不怕老婆,不信我回去打她看,看她敢不敢還手!」這句話會兌現出一張離婚證書嗎?兌現了有意義嗎?
因此信不是指隨便什麼人說的言語,而是聖人說的道理,「實現聖人的道理叫信。」
有人說:「我要好好的孝順父母。」這句話兌現出來就是一個人的威嚴。這個對現就意義不凡了,會受到他人的尊重。
有這個認知後,我們來看曾子的一句話: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顏淵24》
曾子說:「君子會與志同道合、追求正道的朋友交往,彼此凝聚力量,共同輔助仁道的發展。」
《禮記》曰:「同門曰朋,同志曰友。」
同一起學習的人叫朋,有共同志向的人叫友。
同一起學習的人,未必會是有共同志向的同學。君子心懷聖人志向,會在同學中尋找志同道合者,一同努力將聖人之道推廣,開創大同世界,實現身邊每個人都能實行正道,活得很有威嚴,而感到幸福與快樂。
孔子的大同世界是一個遠大的願景,是對後世有志者的期許。
因此,孔子問及子貢:與朋友交往難道就不需要學習了嗎?他提醒子貢,若不學習,如何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開創大同?如何與顏回、曾子並駕齊驅?他們之所以有威望,是因為他們用心實現聖人的道理,給予生命更多的意義。
孔子真是煞費苦心,定要把子貢迫上聖賢之道。後來孔子逝世後,子貢為孔子守孝六年,就是給孔子的愛心「迫」出來的結果。
看孔子和子貢的問答,孔子每次的回答,都引用了《詩經》裡的一段話,來說明他的觀點。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
《季氏13》
陳亢向伯魚問道:「你在老師那裏有得到與眾不同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他曾經獨自站在那裏,我快步走過庭中,他說:『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說話就沒有憑藉。』我退回後就學《詩》。」
孔子引用經典說話,話說的有憑藉、就有力量,其實孔子說話本來就很有份量,再加上引經據典,說出來的話就更有力量了。
孔子這樣的言教,給予了子貢明白學習經典的重要性。
如今,孔子的言論已成為經典之一,被後人引用傳承。
由此可見,孔子步上古聖人的足跡,逐漸成就了自己的聖賢之道。而我們今日追隨孔子的腳步,也能保持正確方向,不至於偏離正途。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易經六十四卦第十四卦「火天大有」卦》
陽光普通大地,因而將大有收穫。君子應效法光明普照的德行,遏止邪惡,顯揚善行,這才是順承至善至美的天道使命。
易經六十四卦中的十四卦「大有卦」,揭示了如何培養大德行以實現盛大成就的卦象。《象傳》中提到「遏惡揚善」,意指制止邪惡,推崇善行,這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其中的「順天休命」,究竟代表著什麼深刻的意義呢?
在這裡,「休」與「修」實質上指的是同一個概念。命本天賦,所以君子要順天休命,順天意來休命。
休命第一個意思是休止生命,不要太在意自己要過的人生叫休命,所以休命的前提是順天,沒有順天的休命就真的是結束生命了。有了順天的休命就像孔子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切都順着天性五常來生活,這叫「合天」,進而實現「配天」。
這樣理解就帶出第二個意思。「休命」也象徵著豐收與大收穫。還有什麼樣的收穫比合天、配天更為巨大呢?
就如孔子所言,仁者壽。這裡的壽不僅指的是生命的長壽,更是仁的精神,即天賦的精神,是永恆不滅的。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提到「死而不亡者壽」,指的是精神的永恆存在。重點是這個精神,在一個仁德的君子身上體現。
這個壽字,是指活得很長久的意思,並不是指人不會死,如果人不會死,老子就不會說死而不亡了。人有精神體和物質體,物質終有毀壞的時候,但精神是可以長存的,仁者壽,是說仁的精神,是天的精神,這是永恆不滅的,老子說的也是這個源自於天的五常性。
舜帝至今仍有人紀念,這正是仁者壽的詮釋。
這就延伸出人有神性的道理了,也就是中庸說的「天命之謂性」,能活出天性的人,就真的萬壽無疆了,希望人人到了「休息」的時候,都能壽與天齊、萬壽無疆!
Yorum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