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與不死喪屍
- Stone Tai
- 2024年12月24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2024年
自古以來,幾乎人人都對死亡抱有恐懼,而對永生抱有夢想。從古代的煉丹師到秦始皇派遣徐福東渡尋找不死仙草,再到埃及法老將自己製成木乃伊以期待復活,直至現代富豪投資研究抗衰老、逆齡科技,這些都是人類對長生不老的追求。然而,永遠不死真的等同於活著嗎?如果長生不老真的實現了,我們會成為古代傳說中的神仙,還是會變成電影和電遊中那些徘徊的喪屍呢?

喪屍文化的流行,似乎在用它們那搖搖晃晃的步伐告訴我們:「嘿,這就是你們想要的長生不老。」喪屍文化,這個看似恐怖的娛樂,實際上是對人類追求永恆生命的諷刺。它們「活著」,卻失去了人性,這難道不讓人深思嗎?
真正的諷刺不在於喪屍的形象,而在於它們所代表的那種對永生不死的盲目追求。不死不是永遠「活著」,而是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正如癌細胞為了存活不死而變異,人如果不明白活著的真正意義,就會失去作為人的本質,變成不能依循天性,不過有仁義的生活、不肯依循禮儀的生活的活死人。
我們無需對喪屍文化感到厭惡,也不能對這種文化流行感到麻痹。畢竟,它們不過是流行文化中的一個元素,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內心深處的恐懼和欲望。
許多人在電遊中不斷地殺喪屍,尋求那種刺激和快感。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我們真正應該「殺」的,可能是自己內心那些讓道德敗壞、不知孝悌的「壞心腸」。這些「壞心腸」就像是喪屍病毒,悄悄地侵蝕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變得冷漠、自私。
啃老族不正是像喪屍一樣在「吃人」嗎?一個不顧他人生死,只顧自己享樂的人,不正是孟子所指: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這句話的意思是,當統治者的廚房裏有豐富的食物,馬廄裏有肥壯的馬,而百姓卻饑餓不堪,郊外有餓死的人,這就像是驅使野獸去吃人一樣。
孟子在這裏用「率獸而食人」來比喻那些貪婪的統治者,他們的行為與野獸無異,不正是喪屍中的boss嗎?對於那些忽視民眾福祉、只顧個人或小集團利益而發動戰爭的鼓吹者,導致無辜人民的苦難,更是「率獸而食人」喪屍中的大boss。
所以,我們應該「殺」的是這些「壞心腸」,讓天賜的本性復活。就像《詩經》裏的《相鼠》詩所言: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如果我們失去了作為人的禮儀和道德,那麼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

儒家強調的五常——仁、義、禮、智、信,是我們血液中的寶貴成分,讓這些美德流淌,我們才能活得像個「人」。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季氏12》
齊景公有四千匹馬,他死的時候,人民找不到他有什麼德行值得稱頌的。伯夷和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上,人民到現在還在稱頌他們。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在《論語·季氏》中,孔子提到了齊景公與伯夷、叔齊的故事,這不僅是歷史的記載,更是對生命價值的深刻反思。齊景公擁有四千匹馬,然而在他離世之際,人民卻找不到任何德行來稱頌他。相比之下,伯夷和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但他們的名聲卻流傳至今,成為人們口中的頌揚。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永生不在於肉體的不死,而在於精神和道德的傳承。
伯夷、叔齊之所以被後世稱頌,是因為他們堅守了自己的道德信念,即使面對死亡也不妥協。他們的行為體現了儒家強調的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這些美德在他們身上得到了體現和傳承。
將這一故事與喪屍文化聯繫起來,我們可以看到,喪屍代表了一種失去道德和人性的「不死」狀態。它們雖然在物理上存在,但卻失去了作為人的價值和意義。相反,那些歷史上的聖人、仙佛、菩薩,雖然肉體消逝,但他們的精神和道德卻永存於人心,這才是真正的「永生」。而對於那些如秦檜一般的人物,人們不僅不會禮敬,反而希望他們從未存在過,這樣的人活在人們心中是無意義且悲哀的。
因此,我們不應追求那種空洞的、無意義的「不死」、空洞茫然的「活着」,而應追求那種能讓我們的生命有價值的生活方式。這意味著要活得有尊嚴、有道德、有貢獻,讓我們的生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痕跡,就像伯夷、叔齊那樣,即使肉體消逝,精神和德行仍然被後世銘記和稱頌。
通過這樣的反思,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永生與不死的真正含義,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真正的價值和意義。讓我們的生活不僅僅是活著,而是活得像「人」,活得有價值、活得有意義。
上天賦予我們每個人五常,我們就應該實踐五常,那麼孝悌就會成為我們自然而然的行為。孝,是對父母的敬愛;悌,是對兄弟的友愛。如果人人都能孝悌,那麼世界和平也就不遠了。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兒理想化,但理想不就是用來追求的嗎?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