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遷怒
- Stone Tai
- 2024年12月31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2024年

某天某公司的員工向主管抱怨空調老是不冷,主管於是就叫了維修部門來維修。維修部的資深維修員來到,在空調下伸伸手試試空調,覺得空調吹出來的風冷度夠呀!
於是環視週遭一眼,就回去向主管回報:「空調沒問題,請員工把窗戶關上就可以了。」
有許多人面對許多問題時,都會習慣性的往外找原因,而不知道自省其身。
以前有位先生,懷疑太太老了、耳重了,自己說話她老是聽不到。
有一天,先生就從客廳的深處,慢慢一尺一尺的走向在廚房的太太,邊走邊用固定的聲量呼叫太太。他要測試太太在幾尺的距離才能聽到他的呼喚,希望太太趕緊去看醫生。
結果,走到太太身後三尺的地方,太太轉過身來對他說:「別一直在那麼的遠地方喊我,應你你又聽不到。耳重啦,趕緊去看看醫生吧!」
從這個故事中,很明顯就是先生自己耳朵有問題,但他自己沒察覺,反而覺得身邊人耳朵有問題。
從上面兩個事情中,我們再看論語裡的一句話: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雍也3》
魯哀公問:「你的學生中誰最愛好學習?」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遷怒於別人,也不犯同樣的過錯。只是他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這樣的人了,再也沒聽到誰愛好學的了。」
有人說,孔子這樣回答魯哀公,是因為魯哀公有遷怒的問題,也常常在重犯一些錯誤,故借機提醒。
無論魯哀公是不是這樣,在孔子對魯哀公的回答中,他提到顏回「不遷怒,不貳過」,這不僅是對顏回個人品質的讚揚,也是對所有學習者的一種期望和要求。孔子通過顏回的例子,傳達了儒家學說中關於自我修養和道德實踐的核心理念。
「不遷怒」的字面意思,是指不將個人的憤怒情緒無端轉嫁給他人或他物。這是一種高度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它要求我們在面對挫折和不快時,能夠冷靜分析問題,而不是讓情緒失控,傷害到周圍的人。

比如先生睡遲了,太太發覺了就趕緊叫先生起床。先生起來一看時間,就生氣的責問太太:「為什麼沒有叫我起床?」
「平時都是你自己放鬧鐘起床的,今天沒起來,我這不是在叫你起床嗎?」太太委曲的回應。
「聽到我鬧鐘響,看我沒起床就要叫我了呀!」先生吼道。
太太一聽也不樂意了,也吼回去:「我好心叫你起床,你還這麼大聲!你自己起不來,就別怪我叫沒叫你!」
先生因為自己起床晚了,上班可能遲到,而將怒氣發洩到太太身上,這就是典型的「遷怒」行為。這種行為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傷害夫妻關係,造成更多的矛盾和不快。家庭中,無論是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間都常有這種「遷怒」的現象。
「不遷怒」不僅是一種情緒管理的技巧,它更是一種深刻的人文關懷和道德自律。在面對挑戰和壓力時,它要求我們保持內心的平和與清明,不被外界的紛擾所動搖。這種心態有助於我們更公正、更理性地看待問題,從而做出更合理的決策。然而,要達到這種境界,並非僅僅理解這一道理就足夠,而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地實踐和體驗,才能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顏回之所以能獲得孔子的高度讚揚,正是因為他在不斷的反省與嚴格的自我糾正中,實現了「不遷怒,不貳過」的境界。顏回顏夫子的修養,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通過不斷的實踐和自我修煉而達到的。
一位年輕的總裁,以有點快的車速,開著他的新捷豹(Jaguar)經過住宅區的巷道。他必須小心遊戲中的孩子突然跑到路中央,所以當他覺得小孩子快跑出來時,就要減慢車速。
就在他的車經過一群小朋友的時候,一個小朋友丟了一塊磚頭打到了他的車門,他很生氣的踩了煞車並後退到磚頭丟出來的地方。
他跳出車外,抓了那個小孩,把他頂在車門上說:「你為什麼這樣做,你知道你剛剛做了什麼嗎?」接著又吼道:「你知不知道你要賠多少錢來修理這臺新車,你到底為什麼要這樣做?」
小孩子求著說:「先生,對不起,我不知道我還能怎麼辦?」
「我丟磚塊是因為沒有人停下來」,小朋友一邊說一邊眼淚從臉頰落到車門上。他接著說:「因為我哥哥從輪椅上掉下來,我沒辦法把他抬回去。」
那男孩啜泣著說:「你可以幫我把他抬回去嗎?他受傷了,而且他太重了我抱不動。」
這些話讓這位年輕的總裁深受感動,他抱起男孩受傷的哥哥,幫他坐回輪椅上。並拿出手帕擦拭他哥哥的傷口,以確定他哥哥沒有什麼大問題。
那個小男孩感激地說:「謝謝你,先生,上帝保佑你。」,然後他看著男孩推著他哥哥回去。
年輕的總裁慢慢地、慢慢地走回車上,他決定不修它了。他要讓那個凹洞時時提醒自己,「不要等周遭的人丟磚塊過來了,自己才注意到生命的腳步已走的過快。」
在年輕總裁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不遷怒」的實踐挑戰。
總裁在遭遇突如其來的襲擊時,最初的憤怒和指責是人之常情,但他最終能夠超越情緒的第一反應,理解小男孩的行為背後的苦衷,並以同情和幫助來回應,這正是「不遷怒」精神的體現。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即使在壓力和挑戰面前,我們也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被憤怒所左右,而是選擇理解和同情。
「顏子不遷怒、不貳過,亦是有未發之中始能。」
《傳習錄114》
「顏回不遷怒於別人,不會兩次犯同樣的錯的德行,也只有『未發之中』的涵養才能做到。」
中庸之教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在《傳習錄》中,王陽明先生提及顏回之所以能夠做到「不遷怒、不貳過」,是因為他掌握了「未發之中」的精髓。這裏的「未發之中」,是指在情緒和行為爆發之前,心中已有了正確的判斷和控制,這是達到「不遷怒,不貳過」境界的基石。
中庸這句話強調了在情緒湧動之初保持內心的平和與中立,以及在情緒表達時能夠適度克制,這是實現內心和諧的關鍵。
「守中」即是守護我們內心的仁愛之光。在待人接物時,始終不離良心,以仁愛之心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這就是「守中」的真正含義。無論面對任何人、事、物、境,都能以仁愛之心相待,便是守住了「中」。
如同松下幸之助對待廚師的那份細心,他本著一顆仁愛之心,換位思考,預先讓廚師瞭解自己吃不完牛排是因為年歲已高,而非廚師的手藝不佳,這正是「守中」的體現。
陶行知先生,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擔任校長期間,面對一位用磚頭砸同學的男生,他沒有選擇責備,而是用四顆糖果和一番話語,從正面理解和賞識學生。他的行為不僅體現了「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理念,更是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仁愛之心。
陶先生的四顆糖果,不僅是對學生行為的肯定,更是對其內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他沒有直接批評學生,而是通過獎勵和對話,引導學生自我反省,最終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這種以仁愛之心對待學生,不僅化解了衝突,更在學生心中種下了自我修正的種子。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還是在教育下一代的大事上,「不遷怒」和「守中」都是我們應當追求的道德準則。他們要求我們在情緒波動時能夠自我控制,在行為衝動前能夠深思熟慮,始終保持一顆平和、仁愛的心。通過不斷的實踐和體驗,我們可以逐漸培養出這種能力,從而在複雜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生活中,保持一顆平和、寬容的心。
這樣的教育,才能培養起學生們的責任心,負責而不推托的正面心態。
在酒店行業中,一位客房部主管面對客房出現的問題時,總是將責任推卸給下屬,聲稱「下麵的人沒有把工作做好」或「下麵的人偷懶」。這種態度不僅忽視了作為主管的責任,也違背了「不遷怒」的原則,即不將個人的失誤或管理不善歸咎於他人。
然而,經過經理的幾次巡視,真相大白:員工們勤勤懇懇地工作,而真正的偷懶者竟是這位主管。一個稱職的主管應當承擔起領導和管理團隊的職責,確保團隊成員明確自己的職責和目標,進行團隊建設,提高團隊的凝聚力和合作效率。他們需要根據團隊成員的技能和能力合理分配工作任務,識別工作中的問題和挑戰,並尋找解決方案。在緊急情況和突發事件面前,主管更應挺身而出,妥善處理。
如果一位主管在問題出現時,只會推諉責任,不能解決問題,那麼他/她顯然不具備擔任主管的資格。最終,這位只會推諉責任的主管失去了工作。後來,當這位主管試圖在其他酒店尋找工作時,之前的經理出於好意提醒了同行,結果證實了這位主管的確存在問題,最終也被新酒店開除。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是在酒店業還是任何其他行業,領導的責任和「不遷怒」的原則都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應當具備自我反省的能力,勇於承擔責任,並且能夠公正地對待團隊成員。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團隊的尊重和信任,共同推動團隊向著既定目標前進。而那些逃避責任、推諉他人的領導者,最終會因為缺乏責任感和領導力而失去團隊的支持,甚至失去自己的職位。
在變化多端的現代社會中,我們時常面臨著各種壓力和挑戰。故「不遷怒」的心態,顯得尤為重要。「不遷怒」不僅僅是一種行為上的自我約束,它更是一種深刻的內在修養,一種積極正面的心態,它要求我們在面對問題時首先審視自己,而不是急於將責任推卸給他人。
「不遷怒」的心態始於自我反省。在遇到問題時,我們首先問自己:「我是否盡到了自己的責任?」這種自我審視的過程,能夠幫助我們識別自身的不足,並採取措施進行改進。自我反省是一種力量,它讓我們在挑戰面前保持清醒,避免情緒的盲目發洩。
這種心態也包含了對他人的理解和同情。當我們面對他人的錯誤時,我們嘗試站在他們的立場上思考問題,這種同理心能夠幫助我們減少衝突,增進相互之間的理解。同理心是一座橋樑,它連接著不同的個體,促進了和諧的人際關係。
在「不遷怒」的心態中,責任感是核心。一個具有這種心態的人會認識到,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種責任感促使我們在面對困難時不逃避、不推諉,而是勇敢地面對並尋求解決方案,不是被問題所困,而是成為解決問題的一部分。這種積極的姿態不僅有助於問題的解決,也能夠增強我們的自信和能力。
情緒管理是「不遷怒」心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壓力之下,我們的情緒可能會變得洶湧澎湃,但正是在這些時刻,我們更需要保持冷靜,不讓負面情緒左右我們的行為。學會管理情緒,就是學會在風暴中保持舵手的冷靜,引領我們安全抵達目的地。

從「不遷怒」,我們確實可以深刻體會到顏回(顏夫子)的修養之不易。
孔子曾說:「自吾有回,門人日益。」
這句話出自《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它不僅表明了顏回的品德對周圍人產生的影響,也反映了顏回對孔子弟子群體和諧所起到的積極作用。
顏回以其高尚的德行和仁愛之心,贏得了孔子的極高評價。他的品德不僅讓他在孔子心中佔有特殊的位置,也使得孔子的其他弟子們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親密無間。顏回的修養和行為,無疑成為了其他弟子學習的典範,促進了他們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和諧相處。
因此,當顏回逝世時,孔子內心的悲慟是可以想像的。顏回不僅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更是孔子聖人之道的傳承者和實踐者。他的去世,對孔子而言,不僅是失去了一個弟子,更是失去了一個精神上的伴侶和道德上的楷模。顏回的早逝,無疑是孔子以及儒家的巨大損失。
顏回雖然已經離世,但他的精神和品德卻穿越時空,成為了後人學習和效仿的典範。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