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反求諸己方能改過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4年11月26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2024年

很久以前,人類還赤著雙腳行走。

有一次,一位國王心血來潮,決定到偏遠的鄉間旅行。然而,由於道路崎嶇不平,滿地碎石硌得雙腳疼痛難忍,旅程因此敗興而歸。回到王宮後,國王氣急敗壞,一邊揉著青紫的雙腳,一邊憤憤地下達聖旨:「把全國的道路全都用牛皮鋪起來!」

然而,問題隨之而來:即使宰殺全國所有的牛,恐怕也不足以鋪滿每條道路。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際,一位聰明的僕人鼓起勇氣向國王進言:「陛下,與其勞民傷財、犧牲無數牛隻,不如只用兩小片牛皮包住您的雙腳,豈不是既省力又高效?」

國王如夢初醒,立刻採納了這個建議,並收回了原本的命令。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類的進步,往往建立在深刻的反思之上。沒有反思,就無從改進,也就無法邁向更高的成就。同樣地,一位君子的成長與提升,也必須建立在日常的自省與改過之中。並非僅僅知曉一些道理,就能達到真正的成就。反省與行動,方是成就君子的根本之道。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衛靈公21》

孔子說:「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kē)求別人。」


這句話提醒我們,真正的君子遇到問題時,會先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外界。例如,有人因為別人的話而動怒,當被提醒時,可能會辯解道:「就是因為他說了那些話,我才發脾氣的!」不小心打破杯子,就怪別人碰了一下;跌倒了,也要說是地板太滑。這樣的人彷彿永不會犯錯,所有的過失都由外界承擔。

但實際上,許多問題只需要一句「對不起」或一次反省便可解決,卻因無法承認自己的不足,將責任推卸給環境、他人,甚至命運。這種態度既無法讓自己成長,也容易破壞與他人的關係。

君子之所以可貴,正是因為他們懂得自我檢討,以修正自己的不足來改變結果。而小人只會將目光投向外界,不肯面對自己的錯誤,最終失去改進的機會,也失去了別人的信任和尊重。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中庸15》

孔子說:「射箭的道理與君子修身的道理有相似之處。比如沒有射中靶心,應該回過頭來從自己身上去找出種種原因。」


孔子用射箭比喻君子的修身之道。為什麼箭射不中紅心呢?不明理的小人會將責任推給外界,比如怪風吹偏了、怪他人說話影響了自己的專注、怪弓不好或箭的質量不行。但君子則會反思自己,檢討是不是沒有把風速計算在內,或者為何會被他人的話分神,甚至會檢查自己是否事先將弓調整到最佳狀態。

小人永遠在怪罪外界,因而不斷重蹈覆轍,始終無法射中紅心;而君子不斷自我調整和改進,最終能做到箭箭命中靶心。在生活中,那些一犯錯就推諉責任的人,心態就像孩子般幼稚;反之,能夠承擔責任、懂得反省的人,則會獲得他人的尊重。

這樣的態度在一則寓言中也有體現:

一隻烏鴉在飛行途中遇到回家的鴿子。鴿子問:「你要飛到哪裡去?」烏鴉回答:「其實我並不想走,但大家嫌我的叫聲不好,所以我決定離開。」鴿子聽了,對烏鴉說:「別白費力氣了!如果你不改變聲音,飛到哪裡都不會受歡迎的。」

不肯反省改過的人就像烏鴉一樣,總抱著僥倖心理,以為換個環境或朋友就能過得更好。但時間一長,周圍人仍會發現他的本性,於是他不得不再次離開、重新開始。即便走遍全世界,也無法找到一個真正安身的地方,因為問題根本就在自己身上。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悅)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罕‧24﹞

孔子說:「符合禮法的正言規勸,能不遵從嗎?但是要改錯歸正才可貴;聽到委婉順耳的話,怎能不讓人愉悅呢?但要能領悟其中的深意才可貴。如果只是表面歡喜而不加思索,或者表面接受而實際不改,我對這樣的人是沒有什麼辦法的。」


學習聖人之道的君子,必須將聖賢的教誨深刻地銘記於心,並且落實到日常生活中。若說話像烏鴉叫般讓人厭煩,就應反省自己,改變習氣,學會顧及他人的感受;若行為像全身長刺的刺蝟,靠近你的人都受傷,又有誰願意與你相處呢?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離婁上4》

孟子說:「我對他人施以仁愛,卻無法得到親近,就要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仁愛;我治理他人卻成效不佳,就要反思是否智慧不足;我以禮待人,可人家卻不怎麼搭理,就要檢討自己是否真心恭敬。一切行為若未達到預期效果,都應該反求諸己。當自己真正端正了,天下自然會歸順於他。」


試想,若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你要感恩我養育了你!」孩子真的會心存感激嗎?在他們心中,這可能更像一種條件交換:「你養育我,我就負責養你老。」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真的只是這樣的交易嗎?若如此,就不會有舜帝的大孝典範了。

禮敬他人,養成的是自己的莊重與自重;治理國家、照顧家庭,修煉的是自己的智慧;仁愛他人,培養的是自己的慈悲。君子不因他人的不禮貌而失去自己的風度,不因他人的冷漠而減損仁愛,不因治理不善而逃避責任。君子將一切外在際遇化為修身的契機,涵養自己的「五常之德」(仁、義、禮、智、信),使之壯大,與天地同德。

假如我們禮貌待人,卻未得到相應的回應,君子會自省,但不會因此失去自己的品格。這樣的自律與內省,讓人心中無愧,正氣自然盈滿;若因對方無禮而失態相罵,內心便會因虧欠而不安,喪失君子的氣度。

耶穌在被釘十字架時,仍向 上帝祈禱:「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耶穌沒有怨恨那些加害他的人,反而以大愛為他們祈求寬恕。他修煉的是自己的大仁,最終成就了無邊的博愛。若當時耶穌向上帝祈求降罰於那些迫害他的人,那麼世上也就不會有今日受萬人敬仰的耶穌了。

因此,學習聖人之道的君子,應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方向所在。不應陷於與人計較對錯的是非之中,而是應將一切際遇化為涵養五常之德的契機。唯有如此,方能行於正道,立於天地之間無怨無悔。


一位催眠師在繁華的城市裡開了一間診所,專門藉由催眠技術幫助人們治療疾病。

有一天,一位中年婦人來訪。她飽受左側坐骨神經痛的折磨已有十六年,從年輕時起,這種隱隱的疼痛就困擾著她,影響了生活中的一切。她四處求醫,甚至嘗試了各種偏方,但始終無法根治。這次,她帶著一絲希望,希望藉由催眠找到病因。

催眠師引導她進入潛意識,以探索這痛苦的根源。起初,婦人非常抗拒回顧過去,尤其是她的前世。她雖然渴望治癒,卻害怕面對疾病的起因。然而,在一場場催眠回溯中,她逐漸揭開了過去的點滴記憶,一生又一生地瀏覽著。最終,她在某一世看到了根源:那一世,她是個年輕的閨秀,成長在父母的疼愛之下。然而有一天夜裡,她遭到家中的長工姦殺。長工得逞後,將她重重摔在地上,左側坐骨狠狠地撞上了地上的凹凸石塊。從那時起,這痛苦隨著靈魂傳承,一世又一世。

在追溯這些過去的片段中,她發現自己每一世都會在年輕時經歷左側坐骨的疼痛。這次,她終於了解了這份痛苦的來由,心中悲痛萬分。接下來,她開始練習放下,逐漸緩解情緒,經過三個星期的催眠治療,這一世的神經痛終於消失了。

與其說這是催眠師的功勞,不如說是婦人自己選擇了面對與放下。


怨恨如同毒素,侵蝕內心,阻礙心靈的成長。對別人的憤怒,往往只會讓自己痛苦,而那個被怨恨的人可能全然不知。這位中年婦人之所以能夠痊癒,正是因為她選擇了放下。過去世的恩怨早已成為歷史,難道我們要追溯前世的仇恨,去尋找對方轉生之處復仇嗎?我們又怎能將前世的兇手帶到現世的法庭呢?

在日常生活中,若有人對你說了一句不中聽的話,是否值得因此揹負一輩子的情緒負擔,讓自己難過、傷心甚至折磨一生?那些傷害你的人或許能逃過人間的法律,但他們逃得過天理嗎?與其讓怨恨糾纏自己的內心,不如選擇放下,讓那些傷害你的人去面對他們自己的內疚與報應,而你應該釋放自己,清楚人生的方向,踏實走在光明的大道上。

怨恨和憤怒終究只會傷害自己,就像毒藥一樣,阻礙心中的仁愛與五常之德的生發。這位中年婦人能夠重新獲得平靜,正是因為她明白了這一點。那些過去的事情無法挽回,又何必執著於前世的仇恨?即便真的知道前世的兇手是誰,又怎能將他送上現世的法庭呢?

同樣的,若有人對你說了一句不中聽的話,是否值得因此自尋煩惱,讓那句話成為一生的負擔?那些傷害過你的人或許能逃過世間的法律,但終究逃不過天道的制衡。讓他們去承擔罪惡感,而你應該學會解脫,明確人生的方向,將注意力放在光明與希望上。將世間的一切善惡好壞都化為修養自身、成就自己的力量。

恨是一種束縛,而釋放怨恨則是一種解脫。當你不再執著於過往的傷害,你的心靈將獲得自由,人生也將因此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