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生病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4年4月20日
  • 讀畢需時 12 分鐘

2024年3月


生病是大部份人都不可避免的事,有人問:人可以不生病嗎?

理論上是可以的,但實際上能做到的卻沒幾個。

生病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雖然生病讓身體感到不適,但正因為這種不適,我們才會盡力避免生病。

有個小女孩生病了,媽媽帶她去看醫生,醫生給了她一些藥。回到家吃藥時,小女孩抱怨藥很難吃!媽媽說:「如果藥很好吃,你每天都想吃,那該怎麼辦呢?」

是的!如果藥很好吃,我們可能每天都想吃,那又該如何呢?

生病讓我們感到不適,因此我們會尋求醫生的幫助,調理身體,讓自己恢復健康。如果身體沒有疼痛感,沒有不適感,那不是很危險嗎?

就像失去了疼痛感的人,如果不小心受傷,傷口會持續出血,但他們卻感受不到疼痛,這不是極為危險的情況嗎?因此,生病雖然不是我們所期望的,但它卻提醒我們身體的重要性,並促使我們更加珍惜健康的生活。

生病時的不適讓人自然反思,這似乎是上天造人時的設定。就像手指碰到物體時感到痛,自然反射會讓我們立即縮回手指;肚子不舒服時,也會用手按揉,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行為。

除了身體上的不適,生病也會讓心靈活動起來,我們會思考自己為什麼會生病,尋找原因。比如感冒了,可能會回想昨天沒帶傘被雨淋了;拉肚子的話,就會想到自己吃了什麼,喝了什麼等等。

若是得了慢性病,我們可能會更深入地思考,檢討平時的飲食、生活習慣等等,尋找造成疾病的原因。

然而,許多人在生病時身心不適,容易情緒不穩定,甚至發脾氣,這對病情其實是不利的。埋怨他人、自責只會讓情緒更加負面,進一步影響健康。

在生病期間,身體需要休息,但思維卻往往保持活躍。若不去主導自己的思維,心就會隨著環境、人事等起伏。因此,最好的應對方式是自我省思,去瞭解得病的原因只是省思的其中一小部份,更要深思維去找到真正的病根,從根處著手,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克服疾病。。

過去聖賢生病時,心中所思所想,常與自身修行、品德道德相關,而非僅僅是身體的健康或生死問題。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泰伯3》

曾子生病,把他的弟子召集過來,說道:「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詩》上說:『戰戰兢兢,好像面臨著深淵,好像走在薄薄的冰層上。』從今以後,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於禍害刑戮了!小子們!」


曾子是孔門中四配之一,得到孔子的真傳,所以一生人遵循天道不敢違逆。到老年感到自己時日無多,就召集門弟子來,叫他們檢查自己的手腳,看看是否齊全、有沒有受過刑罰的痕跡?

弟子們聽從老師的話檢查了一番,都說老師的手腳都很齊全,沒有受過刑罰的痕跡。曾子於是告戒弟子們說:「《詩經‧小雅‧小旻之什》有一句說到『戰戰兢兢,好像面臨著深淵,好像走在薄薄的冰層上。』從今以後,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於禍害刑戮了!小子們!」

《詩經‧小雅‧小旻之什》這首詩是諷刺過去的昏君無道,不遵天命,憑個人的喜好治國,善言不聽、善德不從,憑個人的喜好把天下弄得一團糟。

曾子引《詩經‧小雅‧小旻之什》的這一段,是要提醒弟子們的處境,在亂世中,君不君、臣不臣時,要戰兢自持,不要行差踏錯,要依循天命,遵從天意,不要被奸佞之輩誤導,讓自己犯天忌。

曾子告訴弟子們,他人生告一段落了,自己時刻都戰戰兢兢,不敢絲毫違背天命,不曾受到天的刑罰。而自己要走了,門弟子以後就自己要珍重,沒有老師照看著,自己要好好的遵循天道。

老師引進門,修行靠自己!

這也是曾子給弟子們最後的教訓,可見曾子的苦心。

聖人生病時,他們的心思往往不會停留在生死健康上,更多的是反思自己的修行和道德修養,並將這些反省與弟子分享,以引導他們在修行道路上更進一步。

曾子每天都會三省吾身:「為人謀不忠,與朋友交不信,傳不習。」這些反思可以揭示曾子的內心活動。他沒有追求官位,而是以行為端正、言行一致的榜樣影響他人,這就是忠於為天下人謀福利之聖業;他致力於讓能接觸到的朋友,都明白天道、做人之五倫大道,以及相信天道的重要性;他不敢違背天命、師意,將老師的教誨踐行於日常生活。

簡而言之,曾子生病了,所思所想一定還在平時省思的範圍,而不是關心健康或生死,思量自身還能活多久,健康還找得回不回來的這些私我小事。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述而35》

孔子病重,子路請示為孔子祈禱。孔子說:「有這回事嗎?」子路答:「有。《誄》文中說:『我祈禱天神地神保佑您平安。』」孔子說:「我向 上天祈禱很久了。」


孔子的意思就是,他早已在生活中習慣了向神明祈禱,而不僅僅是在生病時才這麼做。

然而,子路卻是有事才會有這樣的動作,只有在孔子生病時才祈禱。這反映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容易忽視信仰,只有在面臨困難或挑戰時才會想起求助於神明。

有些人可能會問:沒有問題的時候,我們為什麼需要祈禱呢?這是否多餘的行為呢?換個角度來看,當我們遇到困難或挑戰時,我們才會想起上天,而在日常生活中卻容易忘記。這就像是沒有錢的時候才會想起父母一樣。這讓我們反思,我們對天的信仰是否只是在困難時才表現出來,而在平時卻被遺忘了。

想想,我們都把 上天當成了什麼呢?

許多人在遇到困難時會埋怨天、怪罪他人、或者責怪自己。然而,這樣的責怪和埋怨能解決問題嗎?相反,我們應該通過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找出生病的原因,警惕自己,改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才是正道。

「天啊,我的某某人這麼好,為什麼會得癌症?」

難道是 上天讓他的某某人得癌症?拿天來問罪?

「都是那個庸醫,錢收得快,病又治不好...」

給了錢病就一定能治好嗎?

「都是我平時沒有照顧好自己,又貪吃又好飲杯中物。」

責怪自己有什麼用呢?應該是認真對待自己,改正自己的飲食習慣才是硬道理。

反思不應該是為了怨天尤人,而應該是為了讓自己明白生病的原因,從而引起警覺,改正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

孔子其中一位最有德行的弟子伯牛得了重病,怕自己的病會傳給別人,就選擇隱居不見任何人。孔子去探望也不見,在孔子的再三要求下,伯牛才勉為其難從窗口伸了一隻手給孔子。

孔子冒著被傳染的風險,緊緊的握住了伯牛的手,悲痛的說:「這麼有德行的人就這樣沒了嗎?這就是命!這樣的人竟然得這樣的病!這樣的人竟然得這樣的病!」

心中無比的惋惜,一個有大德行的人,都會得重病而離去,沒有機會在世上繼續的去造福人群,這就是命,不是由人想怎樣就怎樣,一切都有天意,非人所能去改變什麼的。

天有天的法則,有因必有果,這就是天的法則,不因為你是善人 上天就為你改變法則,能改就不是 天的法則了。

雖說人的命由自己定,但今生是如何自己早已定好了,自己不改變,卻要求 上天改變,就像小孩不懂事,自己把事情做壞了,就喊爹娘求救一樣嗎?

所以,君子無時無刻都要警覺,一切都在 上天的法則中,不要違背 天意,不可以犯天之忌。

子路在孔子生病時想為孔子祈禱,孔子則藉機讓他知道,要時時刻刻的心懷 天威,不要違背 天道。

但順天不等於不會生病、不會死亡。人生誰無死?生老病死是自然的過程,這是 天意,不想死去練丹的有幾個能活長久的呢?

歷史上最長壽的彭祖最後也逃不過無常的追捕。

一般人常關注身體的健康,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心靈的健康問題。


齊宣王說:「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寡人好貨、寡人好色。」

《梁惠王下10》

齊宣王說「本王有毛病,自己喜愛勇武、喜愛財物、喜愛女色。」


孟子見齊宣王坦,齊宣王坦言自己的問題:好戰、貪戀財富、沉迷色慾。

這些所謂的「疾病」指的是他心靈上的缺陷,而非身體上的疾病。身體會有病痛,但心靈也會有疾病。

孟子為齊宣王「治病」,說:您所追求的,百姓也都追求。只要您能讓人民共享您的喜悅,滿足他們的需要,誰還會對您的這些「毛病」感到不滿呢?他們反而希望您的「疾病」更加嚴重些。

換言之,如果齊宣王的好戰、貪財、沉溺於色慾只是自己能享受到,而不給予他人,那麼自然會引起反感。但如果能夠滿足百姓的需求,與他同樂,誰還會反對他呢?

意思是說,你是民的君, 上天讓你在這個位置上,就是要你照顧百姓。你是人,百姓也是人,你想要擁有的,百姓也都想要擁有。

有勇武才能保衛大家不受禍害;好貨貪財才有足夠的財物可用;美麗端莊的女人,誰不喜歡,難道喜歡醜陋無德的女人或男子嗎?

一位君主,你讓天下人都吃得好、穿得暖、有房有屋有伴侶,讓大家都樂善立德,這就是順天意作為君主,如果能夠確保百姓的衣食住行,促進社會的繁榮興旺,這才是符合天意的。否則,坐在王位上不履行這些責任,只顧自己私利,又何以稱得上是一位明君呢?

其實齊宣王的問題在哪呢?

齊宣王是照顧百姓的君位,而不是匹夫。匹夫照顧好自己就可以了,別人的溫飽可以不必理會。但齊宣王知道自己的責任,卻又自私自利,不想付出太多,可是心裡卻又很清楚,所以心裡很糾結。

他覺得孟子說的王道很好,但實行王道自己卻很虧,所以不願意接納孟子的意見,就提出自己的問題來為難孟子。

可是孟子辯才無礙,怎會被齊宣王難倒呢?


齊宣王心理真的有病,而孟子給出的方法,正是可以治齊宣王病根的良方。問題是有良葯,齊宣王也不想用,奈何?

所以,過去聖人都很清楚,人的病是由心開始的。心不正了,氣就不正,邪就會乘虛而入,身體的病就從無形的心緒,變成有形的身體之恙。

就好像愛生氣的人,肝就不好,肝越不好,人就越愛發脾氣,如此惡性循環,導至自身的病就越嚴重。

知道生氣不好就能不生氣嗎?

一般人都很難做到,因為發脾氣不是病,病根在心,在這個人怎麼想,思維到底正不正。

正面思維的人會因為一個人的一句話而生氣嗎?負面思維的人就算一句褒獎的話都會聽成貶意,能不發脾氣嗎?

所以心是主導一切的根源。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

心,是全身的君主統帥。神明從心而出。


《黃帝內經》說,心是整個身體的統帥,神明是從這裡出來的。

心臟在中醫稱為「心包」,而中醫所說的「心」,是無形的。一般人說的心,也往往不是指心臟,也不是指腦袋,而是無形且有神妙功用的心。

中醫所謂的心,是指那無形卻統帥全身的君主,硬是要以生理來論述,就只能說是心臟裡的「真空」。這個真空是陰陽氣血交會融合的地方,所以「神明出焉」。

那什麼叫「神」?

《黃帝內經》裡有一個關於「神」的定義:「兩精相搏,謂之神」。所謂「兩精」就是指「陰陽」,陰陽的相互作用產生出來的功能,才被稱為「神」。即人的氣血交會,從有形進入無形,昇華所產生的一種外散出來的「神」。

成語「炯炯有神」就是形容一個人很有精神,神光從眼中展露出來了。反之則是「雙目無神」,忙了一天,身體累了、心也累了,眼中的神就暗淡了。修煉功夫深厚的人是「神光內歛」,精神氣息內收而不外泄的一種表現。

心在五形屬火,方位為南,在八卦中就是「離卦」。


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

《易·說卦傳》

離卦的意思,是象徵光明的意思,這是正是日正當中,萬物都能相見,是南方的方位。古聖先王坐北朝南,而聽治天下,面向光明的陽光而治理天下,大致是取之於這裏的啟示。


在《易·說卦傳》中說到離卦,就說這個離,代表火、代表太陽,就是代表光明,代表一國之君,面朝光明而治理天下,意思就是聖王心中有天,而引領百姓過光明的生活。

在身體來說,心代表火,就是溫度,人如果沒有熱量,身體虛寒就會出問題。

五臟六腑,只有心是不會有癌症的,那怕心臟都是很少會生癌的。原因就在心或心臟是火臟,是身體最熱的地方,這個像太陽一般的地方,病邪是很難入侵的,進來就會被高熱殺滅。

西醫告訴我們說,一個人發燒,就是身體發現有病毒入侵,所以才升溫。正常體溫是病毒最喜歡的溫度,當身體發現有病毒入侵,就會升溫到38℃,目的在於要把病毒趕走,如果病毒不走就會死亡。當升溫到38℃還殺不死病毒,就會繼續升溫到39甚至40℃。

所以發燒是人體抗病毒的現象,不能隨便退燒。


歧伯曰:「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黃帝內經‧靈樞經‧邪客邪客‧6》

岐伯說:「心是五藏六府的大主宰,是精神的藏居之處,它的器質堅固,外邪不能侵入,如外邪侵入,心就會受到傷害,心為外邪所傷,則精神離去,精神離去則人死亡。」


《黃帝內經》又說心是整個身體五臟六腑的主宰,是精神居住的地方,這個臟器堅固,病邪就無法進來。如果不堅固,邪氣進來了就傷到心,心受傷了神就走了,人就活不了了。

怎樣才不會傷到心呢?

就是要保持心的溫度不下降。

記得小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人體的常溫是37℃,但現在卻突然發現,很少有人的體溫是37℃,更多的是36.2-36.8℃之間。

人的正常體溫37℃是什麼時候的事?看看下面的報導:


1851年,德國有位叫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的醫生,對德國萊比錫市的受試者進行了長達數百萬次的體溫測量,並首次計算出人體平均體溫正常值為37℃。自此,體溫一直作為在臨床上用於判斷健康狀況的關鍵生命體征。1992年,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針對148人的體溫情況重新進行了統計發現,正常人的平均體溫約為36.8℃,並在36.1℃至37.2℃之間自由波動。

然而,2020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的正常體溫在下降。研究人員通過分析1860年以來收集的67.7萬餘份體溫數據,發現和19世紀末相比,男性和女性分別降低了0.59℃和0.32℃。

日本的醫學專家石原結實在《病從寒中來》中提到,當溫度為35.5℃的時候,癌細胞會大量繁殖;而當溫度為39.6℃時,癌細胞會大量消失。體溫每下降1℃,人體的免疫力就下降30%,書中還有大量的實例表明:體溫升高能明顯減輕心臟病、抑鬱、癌症等疾病的症狀。

以上數據只供參考,人體不可能一直處在39℃。

重點是為什麼現代人的體溫明顯比上世紀低?飲食?環境的變化?生活的習慣?

無論什麼造成體溫降低,對人體來說不是好事。

難道是現代人,心都比較冷漠,不像以前人都很熱心腸?

熱心腸不是那種東家長、西家短的長舌,而是仁慈和關懷的熱心腸。像德蕾莎修女、證嚴上人等等,這樣的慈懷之人,怎會孤獨、怎麼會冷漠呢?

身體的心藏要保持溫度,無形的心靈也一樣,而仁愛正是最適合人心靈的溫度了。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黃帝內經‧素問》

正氣存在裡面,邪就不能干擾


什麼是正氣?

以《黃帝內經》的觀點來看,正氣就是指符合大自然季節變化的氣候。比如,春天的溫暖是正氣,如果春天卻感覺寒冷,那就是邪氣。同樣地,冬天的寒冷是正氣,如果冬天不冷,那就是邪氣。人應該依循大自然的季節變化。

根據古人的生活習慣,早上代表春天,中午代表夏天,傍晚代表秋天,夜晚代表冬天。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按照這個規律生活,早起早睡,按時進食,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

依照大自然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早上開始暖和,就是要起早開始一天的生活,中午最熱,是最活躍的時候,傍晚轉涼,就要緩解下來,收工休息了,夜晚轉寒就要藏在被窩裡睡覺,這樣才符合大自然,人才會健康。

然而,現代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電燈、電視、手機等設備使人們的作息習慣失調。

年輕人說:「我很早睡,凌晨3-4點睡啊!」

違背大自然的規律,與大自然的氣機對着幹,會有什麼好結果?

又好比大熱天,人就應該多出汗、多喝水,這樣就能把身體的毒素代謝掉,也能把人體的郁熱揮發掉。但很多人選擇躱在空調房裡躺著刷手機,如此一來,不單身體熱氣沒地方出去,毒素也無法代謝,就等什麼時候暴發了。

所以人要學習遵循大自然的節奏,更要學習好好的養自心的正氣。

人心的正氣源於 上天,也就是順應 上天的規則。

五常是人性中的基本原則,如孝悌、忠信等,遵循這些規範可以使人心中充滿正氣。當然就要順應天心,才會有正氣的產生。五常就是人本性裡的規律,落在實處就是五倫,孝慈、忠敬等人格的美德。

對父母親孝順,心中就和順,不孝父母,心中會安嗎?不安的原因就是不得正故!

就好像齊宣王,孟子說的王道讓他感到很不安,因為他很清楚孟子說的是對的,是天的道理,但他自私自利,不願意依循天理,所以心中就難免不安。

人的生活中,敬兄友弟心中就和祥,兄弟不和睦哪來的祥和?

能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心中就自然有正氣,不孝順的人又怎樣抬頭挺胸的做人。

你看忠心如岳飛,義薄雲天如關羽,大孝如舜帝,不都是抬頭挺胸之輩,正氣凜然之人嗎?


飲食新鮮食材和水源,少吃人工合成的食品飲料,身體就健康;依循大自然的節奏生活,就有正氣;常守五常、孝悌忠信,心中的正氣就會越來越浩大,形氣意都順暢,人的身就安然自在了。

心正、言正、行正、身正,一身正氣的人,浩然正氣充沛身心,讓邪氣沒有機會入侵,人又豈會不健康呢?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