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位
- Stone Tai
- 2024年2月29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2024年
年來的快,轉瞬間卻又過去了。
南朝·梁·蕭繹《纂要》:「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俗話說:「春若不耕,秋無所望;寅若不起,日無所辦;少若不勤,老無所歸。」
這句話告訴我們,如果春天不勤奮耕作,就無法期待秋天的豐收;如果清晨不早起,就難以完成一天的工作;如果年輕時不勤奮努力,老年就無法安享晚年。
一個不早起的人通常是沒有明確目標的,因為有目標的人是不會輕易浪費時間的。除非生病或其他特殊情況,有志向的人總是有事可做、有事可學,怎麼可能無所事事呢?
普通農民在農耕時代清晨(太陽未起,天微亮時)就起床準備耕作,這是因為他們明白春天的辛勤耕耘將會帶來秋天的豐收。
《樂府詩集·長歌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句話意味著年輕時不努力奮鬥,老年就會後悔遺憾。
但少壯努了了,也不保老年就一定有好日子過啊?
細思之,傷悲乃是內心的動態,人到老年不能做事時,總會有很多時間在那裡回憶自己的過往,看到自己年輕時的不努力,想到自己年少有為時,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努力奮鬥,心中一定會很落寞,有許多的遺憾,這就是「傷悲」的真諦所在吧!?
人活在世上不僅為自己,一位母親早起是因為家人需要照顧,父親早起是為了賺錢養家。即使辛苦,內心仍感到滿足,因為為家人奮鬥是一種幸福。
古代的君王早朝通常在卯時開始,也就是早上5點至7點,因此起床時間大概就在4點至5點左右。早朝的會議時間會因事情繁簡而有所不同,如果有許多事情需要商議,會議可能會延長;反之,如果沒有太多事情,早朝可能會提早結束,這時候君王就可以稍作休息。現代人常說的「回籠覺」可能就是源自於這樣的習慣吧?
對於大臣而言,要參加早朝,就必須在寅時,也就是凌晨3點至5點間準備進宮,在朝房等待皇上召見。由於古代的交通不發達,要進宮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住得遠的大臣甚至可能需要在2點至3點起床趕路。有些人或許會在途中睡一會,但古代的交通工具並不舒適,馬車和驢車行駛在顛簸不平的馬路上,能否安心入眠實在難以想像。
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人們需要做出牺牲。否則,尸位素餐最終也會受到懲罰。真心為民服務的官員,雖然辛苦,但他們的內心是真實的。表面上他們是為大眾服務,但實際上,他們付出的代價是一種心靈上的享受。
起初是犧牲享樂,後來卻成為了享受犧牲,只有真心付出過的人才能深刻體會到這一點。
我們看到許多偉大的人為眾人所做的犧牲,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觸動。因為 上天賦予每一個人的本性都是一樣的,看到別人付出的精神,內心就一定會產生共鳴。
真心為國為民當兵的人,在遇到很危險的任務時,如果因為是獨生子,須要奉養父母而不被參與時,心裡一定會有所遺憾。
聖人都很了解人的本質,知道每個人的本性都是一樣的,都有為他人付出的本質,所以孟子說「尚志」,就是提醒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高尚的志向和目標,為自己的人生確定方向,這樣才能讓生活有所指引,不至於虛度光陰。沒有目標和方向的人生就像茫茫無際的大海,無法找到前進的方向,只能隨波逐流。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罕26》
孔子說:「外力可以奪去一個國家軍隊的主帥;但卻不能奪去一個普通人的志向。」
要在百萬大軍中取將領之頭,不是不可能的事,只要有志氣的人就會嘗試,不然哪來的荆轲刺秦,雖未成事也己成仁,讓後世的人敬仰他的勇氣。
孔子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的志氣是最重要的,若軍隊的主帥被殺了,三軍的志氣被奪,這個軍隊人數再多,都是不堪一擊。因為主帥是軍隊的精神人物,主帥被殺了,就等於是心志被奪,再也沒有戰鬥的志氣了。
而孔子主要強調的是一個人對仁義的志向,就算再普通的百姓,孔子都希望他心中有仁義之志,這個志氣是不可以剝奪的!因為這是人的根本,剝奪了一個人的仁義志氣是最殘忍的行為,所以孔子說不可!
孟子提倡「尚志」,提醒人們應該確立高尚的志向和目標,就是「仁以為己任」,這樣才能讓生活有所指引,不至於虛度光陰。没有目標和方向的人生就像茫茫大海,找不到前進的道路,只能隨波逐流,孟子覺得這樣的人很可憐。
在一次夜巿之旅中,我喝完了一杯甘蔗汁後,發現周圍很難找到垃圾桶。在尋找垃圾桶的過程中,我向一位攤販詢問,他指身傍一個已經半滿的籮筐,我便將空杯丟了進去。
夜巿上到處都是垃圾,主要是因為垃圾桶不易找到,有一些人認為夜巿結束後會有清潔工人打掃,所以當找不到垃圾桶時,就會隨手丟棄垃圾。
另一種情況是,當某個地方看起來比較髒亂時,人們就會覺得那是丟垃圾的地方,第一個人丟了之後,其他人也會跟着丟。
有些郊遊點和景點會設立告示牌,比較直接的寫著「請不要隨手丟垃圾」,文明一點的寫著「請把花朵留下,把垃圾帶走」,到最後打出「亂丟垃圾將被罰款多少錢」還是有人亂丟垃圾。
曾看到一些報導說,日本的街上看不到垃圾桶,但街道都很乾淨。日本人的教育和習慣就是把垃圾帶回家分類處理,主要就是良好的常識教育與有效的市政管理。
有句話說得很好:「常識不需要道德,只需要習慣。」
如果道德只是常識,也就只是一種認知,不見得會實踐。如果道德是一種習慣,就是規範養成習慣,就不是道德,而是常識。
比如在公交車上給老人家讓座是善行嗎?現代人的認知就是,這是好事,甚至還要好人好事報導一番。但給老人讓座不是本來就應該的嗎?以前的人讓座是本份,我還年輕,給老人讓座是應該的。現在是善事,給老人讓座是善行。
老子說「無為」,就是提倡每個人的道德都是常識,都能實踐常識,這不是善行。比如每個人都孝順父母,孝順是善事嗎?不是的,孝順是人的本份,沒有所謂的善與不善。
到了孔子,為何變成「有為」了呢?為什麼孔子要強調忠孝節義,提倡五倫大道: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因為為了喚醒每個人心中逐漸迷失的良知和良能,讓人不要忘記自己的本性,不要失去人的尊嚴,所以不得不說這些道理。
世間無正道,才要提倡正道,世間有正道,人人行正道,就不用太強調了。
許衡嘗暑中過河陽,渴甚,道有梨,眾爭取啖之,衡獨危坐樹下自若。或問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亂,此無主。」曰:「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
《元史·許衡傳》
許衡曾經在盛夏時經過河陽時(今河南省孟州市),十分口渴,路上有一棵梨樹,眾人都爭先恐後地去摘梨來吃,許衡獨自安然的地坐在樹下。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摘梨子吃?許衡說:「不是自己擁有的卻摘取它,不可以。」那人說:「現在時局混亂,這棵梨樹已經是沒有主人的了。」許衡說:「梨樹沒有主人,我的心難道也沒有主人嗎?」
許衡(1209年-1281年),字仲平,號魯齋,世稱「魯齋先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是金末元初的理學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的經典名句「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很有啟發性,梨沒有了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見了嗎?
當今世道亂了,我心也亂了嗎?世間無正道了,我心也無主了嗎?
為什麼心無主?因為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更不知道自己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所以別人亂丟垃圾,我就可以亂丟垃圾,別人不孝父母,我也可以不孝順父母,這不就是心中無主,隨波逐流了嗎?
心中有主見的人就不會隨波逐流,做人做事就有原則。
心中要有怎樣的主?首先就要認清自己的本位,我是誰,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人。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閒也。」
《盡心上25》
孟子說:「雞一叫就起床,孜孜不倦行善的人,是舜一類人物;雞一叫就起床,孜孜不倦求利的人,是蹠一類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蹠的區別何在,不用到別處去找,它就在利和善之間而已。」
舜是古代的有道明君,自己是個大孝子,後來受到堯的提拔,接了天子之位照顧天下老百姓。舜很小就很堅持孝順父母,以孝順好父母為自己的人生方向。後來有人問孟子,說舜的父親如果殺了人,舜會怎樣?舜是天子,自己父親殺人,他是天子,又是孝子,要如何處理一個殺人的父親?
孟子很有智慧,回答說:舜會放下天子之位,把父親背到深山裡去生活。
很多人很看重權位,以為舜很在意天子之位,那種萬人之上的位子放不下?其實舜最在意的是父親能不能快樂的生活而已。
舜的定位在「孝」,就是要做好一個孝子,立身正就是給天下最好的榜樣,才能引領天下人都做好自己本份。
而孟子承接了孔子之道,孟子的定位是「義」,做個義人。他說:「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我也要端正人心,熄滅邪說,反對偏頗的行為,排斥荒唐的言論,以繼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聖人的事業。
所以孟不一生不遺餘力的息邪說,維護正道,引導眾人做一個君子儒,不要被邪說異端變成一個小人儒。
蹠是中國民間傳說中,春秋時期率領盜匪數千人的大盜。當時魯國賢臣柳下惠(柳下季)的弟弟,為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姓姬,以展為氏。
為什麼一個人早早起來,就很勤敏的去行善?因為他有善志,為自己定了方向,要做個善人、君子、聖賢。沒有這樣為自己定位的人,就會在物質的世界中追逐。
同樣做生意,一些人做生意很講究信譽,而有些人就只講利益。之所以做法不同,就是存心不同、定位不同。
比如醫生,有些醫生很仁慈,行醫是為了幫助人解脫病痛,行醫賺錢不是主要的方向,救人才是他的本心。像我有一些師兄,生意做得很好,很有錢了,但還是跑來學醫,就是為了能幫助病痛之人。
有些醫生則是為了賺錢才當醫生的,因為醫生能賺錢。雖然都是醫生,但一位是有舜之心志的醫生,而另一個則是如同蹠一樣的醫生。
儒家有著「素其位而行」的教義,意即在所處的位置上恪盡責任。簡而言之,就是在父親的位置上要對子女慈愛,而在子女的位置上要孝順父母;兄友弟恭,夫婦有別,依此類推。
進一步來說,這也可應用於社會、職場和官場中的地位。
一個人的位置有先天所賦予的,就是為人子,為人兄弟等;也有後天所努力獲得的,比如為人上司、為人下屬、為人朋友、為人師徒等。
孔子說他自己十五歲就立定志向學習,十五歲就為自己定好了位,為自己定了一個如文王、武王、周公的聖賢之志向。經過慢慢學習成長,最後才成就聖人的。
把自己定位為「君子」,然後學習去具備君子應有的一切,具備了條件,自然就會有人請去當官,才有機會為民服務,才有「位」,也才能素其位,把這個位應該做的事做好、做正確。
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舜是什麼樣的人,我又是什麼樣的人,有如同舜一樣的作為就可以成就舜一樣的德行!
這就是顏聖的志向,只要有聖人的志向和作為,就一定能成就。
但願大家在這個新春立志之際,能認清自己本位,立個龍鳳之志,學習聖人素位而行正道,無論在哪個行業、哪個職位,都一起成就仁義、成為聖賢。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