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自訟
- Stone Tai
- 2023年11月3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回家的路上下著小雨,前方一輛外賣小哥的摩托車,騎在比較路中間的地方。
突然一輛汽車貼着外賣小哥的摩多超車,摩多車搖擺了幾下,但很快就穩定了。看著揚長而去的車子,外賣小哥搖了搖頭。
當時我就起了一個念頭,車子騎到這麼靠近馬路中間,別的車要超車時,當然會緊貼著你,為什麼你不騎邊一點呢?
搖頭是認為對方沒有為他人著想嗎?
車子在路中間,慢慢的騎,你有為趕時間的人著想嗎?
趕時間的人會不冒險的超車嗎?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17》
孔子說:「看見別人的賢德,要思考如何才能和他一樣;見到他人的不賢德,自己要往內心省察(是否因他人之不賢導致自己言行偏差)。」
其實在開車時,我常常會不自覺的發脾氣。比如在路口等右轉,看到右邊車子過來,就必須等車子過去才能轉。結果這輛車子卻轉左了,當下就生氣跟太太抱怨:「我最討厭這種司機,明明要左轉,有方向燈不打,讓人家在這裡等,浪費時間!」
照理說應該要亮起方向燈,讓其他車輛知道車子的的動向才對。考駕照時轉彎你不打方向燈看看,看考得到駕照嗎?
對方沒遵守交通規則,是「不賢」的行為,但我因為對方的「不賢」而發脾氣、埋怨、罵人等等的行為,不也是「不賢」的表現嗎?
記得孔子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
「不遷怒」的意思是不把自己的怒氣發在別人身上。
換個角度就是自己犯錯了,卻把責任推給別人也是一種遷怒。
常常看診時,都會勸勉一些病人,別發脾氣,傷肝!
病人總會說:「就是因為某某人咯!如果不是他,我就不會發脾。」
那個某某人可能是先生、太太、孩子、上司等等的人。
因為一句話、一件事讓自己不順心,就發脾氣。那一句話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但結果是因為這一句話而發脾氣,你說如果上法庭打官司,能勝訴嗎?
但往往換個立場,就會有所不同了。
如果有人跟我說,就是你一句話,我很生氣!
我就會覺得:「跟我什麼關係呢?那麼我就不能說話了?世界上千千萬萬人都在說話,你是不就要氣死了?不愛聽就別聽唄!」

誰會承認自己的不是呢?大多都是推卸給別人,但別人就會承認嗎?也不見得啊!
君子不是這樣的,孟子說「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別人指出子路的錯誤,他就很高興,子路是真修行的君子。
不是「別人終於知道我很壞」而高興,而是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能改過遷善而高興。
所以我發脾氣了是我的事,跟別人沒太大關係。雖然發脾氣不見得就是不對的,但傷身是肯定的。
為什麼發脾氣呢?因為心中不平衡了,就是為了要平衡自己的心。
陌生人或自己無法觸到的層面就沒必要去發脾氣了,發了也沒用,但自己家人,孩子、太太、先生就不一樣了。
當親人沒有達到自己某種期許,心裡就會不平衡,就會容易發脾氣,但也不一定要發脾氣,因為發脾氣不見得就能解決事情。
所以內心失衡了,就是提醒自己要去調整,不是只在生悶氣或發洩,一天事情沒解決,心就沒有安寧的一天。
子路是有智慧的,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改變就變得明確了,就有提升的機會。不知道問題出在那裡,要改都不知要從何着手。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公冶長‧27》
孔子說:「算了吧,我不曾見過能夠看到自己的過失,就在內心自我批判的人。」
孔子說的這句話,不是要我們論對錯、好壞,是非善惡心自明就好,問題是社會的安定,不是好人把壞人打死了就可以了,世界上的壞人能殺得完嗎?萬一那個大壞蛋是自己的兒子怎麼辦?殺還是不殺?
別人就殺,自己人就不殺,不是雙重標準嗎?怎麼服人?
孔子這句話,是要在自己的內心裡,去看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進,促進自己和他人的良好關係。
「內自訟」是在內心裡,自我批判。
孔子說「內自訟」,但也沒教如何自訟。
自訟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言行、是非曲直有個明確的認識,指的是善於解剖自己、嚴於律己的品質,是要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做思想工作。
「能見其過」的意思,不見得是「我的過錯」,應該說不要在對錯去論證,而是從人與人的和諧為中心點來省察。

所謂的過,就是超出了,可能是超過了,也可能是不足了。比較直觀的說:自己講的話或許是對的,但為什麼對方生氣呢?
這一句話說出去使對方生氣了,就是「過」。這個「過」不見得就是我有過錯,而是做的事、說的話有所不足或超出了某個範圍。
比如說自己說了一句話,讓女朋友不高興了,就是「過」。但自己知不知道自己的「過」在哪?很多直男就不會知道,還很奇怪的問女朋友說:「寶貝怎麼了?怎麼就突然不高興了?」結果就是過上加過,就吵架了。
「能見其過」是一回事,「內自訟」又是一回事,這是一層又一層的修行功夫。
自訟簡單說就是自我反省:會不會是講話的方式不對了?還是時機不對?還是語氣不對?
孔子很感慨,別說其他沒有聖賢志向的人,就連自己很多的學生,都未必「能見其過」,更別說「內自訟」了。
為什麼要自訟?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顏淵‧13》
孔子說:「聽別人在訴訟,我跟別人一樣,要做的是如何做到沒有訴訟的事情發生!」
聖人的理想,就是要建設和諧的社會,創建大同世界,這是君子的工作。
人與人的是是非非,誰不清楚呢?
清楚為什麼要去「聽訟」呢?
問題是清楚了,能讓不對的人改正嗎?能讓對的人寬容嗎?
往往對的人就會得理不饒人,有人說「理直氣和,不要理直氣壯。」氣壯了就會得理不饒人,氣和就是能「寬柔以教,不報無道。」
不對的人就會惱羞成怒,就會蠻橫無理,那怕是孩子都會說:「我就這樣,你怎樣?」
然後是不是要打到他服?這樣好嗎?打到他服就是拳頭的智慧是嗎?
所以,「必使無訟」是極其傷腦的事,因為要達到人和不容易。
用積極的話說,「必使無訟」就是生發智慧的橋樑。
要做到「必使無訟」,就要從「內自訟」做起,意思就是去了解這件事我可以做些什麼來圓融?要如何做才能達到家庭的和諧、社會的和諧、甚至國家世界的和諧?
要讓兩個人和解或許不難,但要讓世界人人都和諧,就只能是讓人人有正道才能做到的事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