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禮乎
- Stone Tai
- 2023年10月24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2023年
以巴戰爭又開打了,以色列空襲巴基斯坦,就連醫院也不放過,其瘋狂的程度,令國際社會感到震驚。

近來看到一個視頻:在避難所內,一位平頭、滿臉鬍鬚的壯漢,正在給兩個孩子準備一些零食,看到坐在前面的一個小男孩,就順手給了他一條巧克力餅乾。
小男孩接過巧克力後,沒有馬上吃,而是靠近壯漢,而在忙著幫女兒拔取吸管,要給女孩喝包裝飲料的壯漢也注意到一直想靠近的小男孩,不知道他要什麼?
只見壯漢左手抱著自己幼兒,右手抓住未開封的吸管,用口把塑膠袋撕開,然後用口銜著吸管,右手把塑膠袋拉掉。小男孩就乘這個時機抓住壯漢右手,單膝下跪,雙手摀着壯漢的手,用嘴輕吻,然後在自己額頭摁了一下。
壯漢看到小男孩行此禮,有點錯愕,因為這是他們族群表示感恩的最高禮儀。
壯漢連口裏銜著的吸管也管不了了,對小男孩點頭招呼,右手扶著小男孩的頸項,很親愛的把小男孩拉近,抱了抱他作為回禮。
壯漢很感動也高興,因為小男孩是一個有禮貌、有家教的好孩子,感覺巧克力給的太值了。
子曰:「不知禮,無以立也。」
《堯曰.3》
孔子說:「不知道禮儀,就無法立足於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就是在五倫之道當中去涵養五常之德。
不懂得人與人之間應有的心態和作為,就是不知禮,就無法在生活當中有適當的態度,就是不知應對進退。
要在社會中立足,就要懂得禮儀。每個國家、每個族群、每個宗教都有不同的禮儀。無論哪個制度的禮儀,都是為了達到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效果,是聖賢大智慧、古人生活經驗的結晶。
所以千百年來,禮儀制度會一直改變,這種改變是隨着人心的變化而改變的。
如果人的心態很端正,禮儀就會越來越文明,反之則會從文明變成野蠻。
不學禮就不知禮,學禮就是要懂得人與人之間,如何應對。比如孩子對父親的態度和對朋友的態度是不同的。說話也一樣,我們如果以對孩子的說話方式對父母親,會適當嗎?
你敢以對朋友的說話方式對老師嗎?
更重要的是心態,小男孩為什麼會對佰生的壯漢行大禮?
是因為心中有感激之情。
遇到了戰亂,能從佰生人手中得到食物,是不容易的事。小男孩很懂事,看到壯漢有兩個小孩,還能分自己一份,所以心中感激,自然而然的把最大的禮儀行了出來。
小男孩的一個大禮,就能看到裡面智、仁、勇俱全了。能將心比心,足見其仁;能明白善舉的難能,足見其智;能行大禮,足見其勇。
孔子說的「不知禮」,就是沒有經過學習,沒有實踐、沒有體會,是不足以成為一位有德的君子的。
君子是要學習聖賢之道,從學習聖賢的言行,到能體會聖賢的存心,能存養聖賢心就能成就聖賢。
聖賢心是什麼?
無非「五常」而已。
從五倫之道中,慢慢含養五常「仁、義、禮、智、信」之德行。
如果一個立志於聖人之道的人,經過若干年的學習,還「不知禮」,表示這個人沒有認真學習,沒有學到心裡面去。
這樣的人要怎樣立足於聖人之道呢?
所以孔子說「無以立」,沒有立足於聖人之道的資格。
什麼是「仁義」?
父子之親,表現在孝與慈的就是仁;君臣之行,敬賢忠事就是義。
父母親不知道以正道來對孩子慈愛,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喜歡給孩子什麼就給什麼不叫慈愛,叫溺愛,孩子不知道以正道來孝順父母就是不孝,就是不知禮;君王不能以正道敬重賢臣、臣子不能以正道事奉君主就是無義,就是不知禮。
一句「不知禮,無以立也。」可不簡單,這句話是《論語》二十篇中的結語,是總結的一句話。
當知孔子教育的對象是有志於聖人之道者,沒有志向學習聖人之道的人,又或沒有認真學習的學生,孔子也很為難。
說深一點的道理,這樣的學生沒體會不能領悟,還會會錯意、學些表面文字不懂裝懂,說淺顯的道理,這樣的人又會覺得老師沒料,人云亦云。
所以孔子教育的主要對象,講這句話的意義,不是沒有要求的,是以聖賢的標準來要求的。這麼高的要求又怎麼會是對一般人說的呢?
但回頭仔細一想,明白人其實也不用說太多,一切存乎一心,五常本就是性中之德,只要取自本心、發自本性就會有的,小男孩也不是什麼學聖賢之道的人,但能從自我心性自然流露,就是君子之道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