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夷狄有君不如諸夏亡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7月15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2025年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八佾5》

孔子說:「偏遠小國有君主,不如中原各國沒君主。」


孔子曾感嘆「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這句話看似在說:「偏遠小國有君主,不如中原各國沒君主。」但在那禮崩樂壞的春秋亂世,周天子雖在,權威已失,諸侯爭霸,何嘗真有「無君」?孔子的深意,其實是叩問:什麼才是文明存續的真正力量?若說是禮儀、文化的傳承,難道夷狄(美國、歐洲)就沒有嗎?他們亦有其文化和禮儀呀!然而夷狄之文化禮儀,與華夏之差別在何處?為何華夏的文明上能傳承五千年而不中斷?

讓我們回溯華夏文明的源頭——那充滿智慧光芒的「傳說時代」:

 

一、文明火種:三皇的開創

遠古先民仰望星空,俯察大地,點燃了文明的火炬:

燧人氏鑽木取火(《韓非子》),告別生食腥臊,溫暖照亮長夜。

伏羲氏畫下八卦(《易·繫辭》),以陰陽之道解讀天地奧秘;制定嫁娶之禮,讓人倫有序,家庭溫暖。

神農氏播種五穀(《淮南子》),教導先民耕種土地,安穩生活;親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開創醫藥守護生命。

他們雖非信史中的具體帝王,卻是先民心中戰勝矇昧、擁抱文明的永恆象徵。

 

二、德治星光:五帝的典範

接著,五位聖王以德行治理天下,樹立理想政治的標竿:

黃帝(軒轅氏):平戰亂,一統部落;命倉頡造字伶倫制樂嫘祖教蠶桑。他告訴我們:和平與創造,是文明的根基。

顓頊zhuān xū(高陽氏):整頓巫風,「絕地天通」制定曆法。他彰顯:敬天順時,秩序井然,方能滋養萬民。

帝嚳(高辛氏):修身立德,明察善斷。他證明:領袖的仁心與公正,勝過嚴刑峻法

帝堯(陶唐氏):心繫蒼生,見洪水肆虐而憂:「四海困窮,天祿永終!」他設立「誹謗之木」納諫,並將帝位禪讓給賢能的舜,只因「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天下為公,是他留給後世最珍貴的遺產。

帝舜(有虞氏):以至孝感化頑劣家人;即位後任用大禹治水皋陶掌刑契管教化。他展現:孝德齊家,任賢治國,方能天下太平。

堯舜的「禪讓」理想,如同夜空中最亮的北斗,指引後世追尋仁政與公義的方向。

 

三、三代興衰:文明的試煉

這份精神寶藏,在夏商周三代經歷淬鍊:

夏朝:大禹治水有功,開創「家天下」,卻在夏桀暴政下傾覆。「率遏眾力,率割夏邑」(《尚書》),失民心者終失天命

商朝青銅鑄神權甲骨刻文字,光輝燦爛。但紂王「酒池肉林」「剖賢人之心」(《史記》),牧野一戰,「前徒倒戈」,王朝崩解。證明神權若無仁德支撐,終是虛幻。

周朝周公制禮作樂行封建、立宗法。「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成康之治,「刑錯四十餘年不用」,是王道的典範。然而,當權力腐蝕了初心,厲王止謗,幽王戲諸侯,終致西周傾頹。

到了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周天子名存實亡,諸侯僭越:

季氏身為魯國大夫,竟敢「八佾舞於庭」——這是天子專屬的禮儀!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世界陷入混戰。孔子目睹這「禮崩樂壞」的亂象,心憂如焚。

 

四、孔孟的呼喚:天命在民心

正是在這黑暗時刻,孔子與孟子,點亮了傳承的火炬:

孔子周遊列國,顛沛流離如「喪家之狗」,卻堅守「克己復禮為仁」的信念。他整理《詩》《書》,作《春秋》,以「微言大義」守護文明的血脈。他深知「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即使諸夏天子暫時失去政治權威,只要禮樂文明的靈魂不滅,就勝過只有強權的夷狄這「靈魂」是什麼?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仁心,是對人倫綱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敬重和依循(畏天命)

「天命之謂性」天的系統都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性田中,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依循天性之自然,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心就自在,反之就不自在,人人皆如此。

故孟子直指核心:「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離婁上》)天命不在虛幻的神諭,而在實實在在的民心!雖貴為天子,若不遵從天性的規則,天命就當下不復存在了。因為人民不會尊敬一位不忠、不孝、不義的天子。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他鼓勵滕文公學習聖王之道:「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詩》云『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孟子·滕文公上》)——依循天命踐行仁政,就能如周文王般承續天命,煥發新生

 

結語:薪火相傳五千年

環顧世界古文明,多少輝煌已成絕響?唯獨華夏文明,穿越五千年風雨,薪火未絕。這不是偶然的奇蹟,而是無數聖賢英傑,以生命守護精神火種的結果。

孔子當年的慨嘆,穿越時空,依然震動我們的心靈:

夷狄(或可喻指僅重武力強權的他國)縱有強大的君主、一時的繁華,若無植根於「仁」天命傳承,無對人倫天道永恆的敬畏,其興也勃,其亡也忽。

文明的源頭,始於伏羲領悟「天命之謂性」「一畫開天」——人性中承載著天的仁德。這份仁德,在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人倫日用中自然流露,化為「禮」的秩序、「樂」的和諧,成為華夏子孫共同守護的「精神家園」

後世的我們,飲水當思源。先祖留下的,豈止是青銅甲骨、宮殿典籍?更是那份「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胸懷,是對「天下為公」理想的永恆追尋。這份精神寶藏,比任何外來的奇技珍玩更珍貴萬倍。守護它,傳承它,讓華夏文明的北斗星輝,永遠照亮人間。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