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愛人
- Stone Tai
- 2024年12月17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2024年

一半的牛排

1975年的某一天,松下幸之助(松下電子總裁)與公司的同仁小川先生,在大阪的一家餐廳招待客人,六個人約好正午見面,經過一番介紹及寒喧之後,每個人都點了牛排。 松下幸之助喝了兩杯啤酒,一邊告訴大家有關企業和公司的歷史。
等六個人都吃完主餐,松下湊近小川低聲的說,請他找來烹調牛排的主廚,他還特別聲明:「不要找經理,找主廚。」
小川隨即注意到,松下的牛排只吃了一半。小川心理已有準備,待會的場面可能很尷尬。他找到主廚,把他帶到桌旁,主廚來時很緊張,因為他知道召喚自己來的客人來頭很大。
「是不是有甚麼問題?」主廚緊張的問到。

「烹調牛排,對你已不成問題,」松下說。
「但是我只能吃一半。原因不在於廚藝,牛排實在很好吃,但我已八十歲,胃口已大不如前。」
主廚與其他五位用餐者困惑的面面相覷,大家花了一會兒才瞭解怎麼一回事。
「我想和你談談。」松下繼續說,「是因為我擔心,你看到吃了一半的牛排送回廚房,心裡會難過。」
如果你是那位主廚,聽到松下先生如此說明,你會有甚麼感受?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顏淵22》
樊遲問仁,孔子說:「對人仁愛。」
孔子一生推行仁、義、禮,但這些都是心靈深處本性的自然,由於人「性相近,習相遠。」習性很快就把本性的德行給覆蓋了,就像烏雲把太陽遮蓋了。
「愛人」兩字很簡單,但實際要去做,就有很多外在因素會影響到「愛人」的行為,比如對別人的好惡、因為事情的影響、都會導至無法去「愛人」。
而孔子對人性也很了解,就告訴我們去行仁道有三種:
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
《礼记‧表记》
孔子說:「真正的仁人,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安於行仁;聰明的人認識到仁對他有長遠的利益而實行仁;害怕犯罪受罰的人,是迫不得已而勉強行仁。」
子曰:「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中庸20》
孔子說:「有些人做事是因為他們內心感到平靜和滿足,他們自然而然地去做這些事情;有些人做事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做這些事情的好處,比如能得到利益或者好處,所以他們去做;還有些人做事是因為他們覺得不得不做,可能是出於外界的壓力或者期望,所以他們勉強自己去做了。但是,無論他們做事的動機是什麼,只要他們最終能夠成功地完成,那麼他們的成就都是一樣的。」
孔子深刻理解人性,提出了行仁的三種境界:

仁者安仁,安而行之者:真正的仁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安於行仁,他們的仁德如同松下幸之助先生所示,是出於內心的自然傾向和對他人的深切關懷。他們的行為不受利益的驅使,也不因恐懼而勉強,而是源自一種內在的、自發的仁愛。也唯有這樣發自內心真誠的仁愛,會觸動心靈,能讓人懷念,所以說「仁者壽」,所謂死而不亡者壽,就算這人已逝去了,但依然活在每個人的心中,而他所代表的,正是仁德。
知者利仁,利而行之者:這類人可能最初並不是出於純粹的仁愛去行動,但他們看到松下幸之助先生的善行後,認識到行仁的好處,無論是對個人品德的提升還是對社會和諧的促進,因此願意去學習和效仿。他們通過模仿和學習,逐漸內化這些行為,最終可能也能達成「安仁」的境界。
畏罪者強仁,勉強而行之者:這類人可能並不真正理解或接受仁愛的價值,但他們擔心如果不表現出仁愛的行為,會遭到他人的非議或嘲笑。因此,他們可能會勉強自己去做一些表面上的仁愛行為,以避免負面的社會評價。雖然他們的動機可能不純,但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於培養社會的良好風氣,並且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能夠逐漸理解和接受仁愛的真正意義。
孔子對於勉強行善和出於利益而行善的人持開放態度,因為他深知,一旦人們踏上實踐仁德之路,無論其初衷如何,都將為自己和他人帶來益處。即便是那些最初不情願的行善者,也會在踐行仁德的過程中,逐漸領悟到仁德的深遠意義。如果他們能夠持續自我提升,最終能夠從內心深處散發出真誠的仁愛,平等對待每一個人,那麼他們也就步入了聖賢的行列。
孔子的這些教誨,不僅是對個人品德修養的指引,也是對社會和諧願景的期盼。他激勵我們,無論我們的起點在哪里,都應當致力於實踐仁德。因為最終,仁德的光輝將照亮每個人的心靈,引領社會走向和諧與進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