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鏡鑑心之人生三戒
- Stone Tai
- 7月8日
- 讀畢需時 20 分鐘

2025年
新婚夜,丈夫揭開妻子的蓋頭,隨即皺眉說道:「好醜啊!」,新媳婦聽著突如其來的羞辱,一時間不知如何應對,就在此時丈夫吹滅紅燭,與她圓了房……
孔文傑自小飽讀四書五經,家中又世代經商,自小不愁吃穿,揮金如土,故而成就了一位風流才子。
都說才子配佳人,可父親偏偏讓他娶一位素未謀面的女子為妻,只因曾經定有婚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孔文傑也不敢多言,只好心中默默祈禱,希望未曾見面的妻子才貌雙全。
「文傑啊,明日我去胡家提親,若一切順利,我就將你的媳婦帶回來,再選個良辰吉日為你們成婚。」孔父交代道。
「父親,我與你同去吧,這種事情總帶上我吧,也好見見岳父岳母大人。」孔文傑話說的好聽,實際是想見一見姑娘的廬山真面目,若是醜陋,必要悔婚。
「不必了,路途遙遠,此事二十五年前我已有約在先,除非胡家悔婚,否則非娶不可,你胡伯伯是咱家的大恩人,若沒有他,你早在大火中離去了,哪有你這今天?」
孔文傑雖然放蕩不羈,但也不敢頂撞父親,也只好作罷,後來孔父還真的帶回一胡姓女子,名叫胡三娘,說是在家排行老三。
孔文傑本想一睹胡三娘的廬山真面目,誰知父親說沒成婚之前,家中有規矩,不許二人見面。
很快孔家操辦了婚事,新婚夜孔文傑走到三娘身旁,見胡三娘一身紅妝,身材均勻,看樣子定是個美人,他不由多想,掀開了三娘的蓋頭。
只見三娘的臉上有塊碗大的疤痕,醜極了,孔文傑不由得皺起了眉頭,半晌說道:「果然是個醜女!」
胡三娘聽後低下了頭,一時間語塞,瞬間淚如雨下。
「哭什麼哭?嫁給我孔家委屈了你嗎?不是因為父母之命,我萬萬不會娶你,不過我要和你約法三章,婚後你不許管我,不許和父親說我如何對你,不許和我一起出門。」
胡三娘輕輕的點了點頭,孔文傑見狀吹滅了蠟燭,與胡三娘做了夫妻。
第二日,孔文傑便找到父親說道:「父親,好男兒志在四方,如今我已成婚,我想去京師拜師,在那裏學習三載,將來考取功名,也好給您和三娘爭光。」
「哎呦,都說先成家後立業,果不其然,兒子有這樣想法是好的,不過此事要和三娘商議,若她同意,我沒意見。」
孔文傑便找到三娘:「娘子,你看咱家空有這麼大的家業,可我一事無成,既然娶了你,就要憑自己的實力,讓你過上好日子。」孔文傑便將心中的想法又說給三娘。
「夫君,你放心的去吧,到了京師好好學習,家裏有我照看著,父親年事已高,我也會好好照顧他老人家的。」
就這樣孔文傑來到了京師,拜了一位叫伢子的先生為師,在他的身旁學習,伢子有個女兒叫柳清秋,那可是京城出了名的大美人,有著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時間一久,孔文傑與清秋便熟絡了起來,二人郎才女貌,互生歡喜,私下裏偷偷做了夫妻。
柳清秋自小嬌生慣養,一點小事不隨心願,便火冒三丈,孔文傑也只好忍著,心想美人總是要有些脾氣的。
一轉眼就是一年,孔父覺得有些不對,孔文傑走了這麼久,連封書信都沒有,便準備讓胡三娘去進京探望丈夫。
「父親,您別急,明日我就動身。」胡三娘安慰道。
「唉,這個逆子,見到他替父親好好教訓他一番,一年了也沒給家中來一封書信,真是苦了你了,如今父親我身體異樣,怕是撐不了多久了,讓他快些回來,我有事情要交代給他。」
「兒媳知道了,父親您要照顧好自己,我去去就回。」
胡三娘收拾了一番,便去了京城,很快就找到了孔文傑的住處,孔文傑見到胡三娘的到來嚇得不知所措,急忙將她帶進了偏房。
「娘子,你怎麼來了?你現在要記住,如果別人問你是誰,你就說是我的家妹,來看看我就走。」
「相公,父親的身體不太好,怕是時日不多了,所以他讓我帶你一同回去,有事情要交代。」
「好好好,你就在這等著,哪兒也別去,我這就去和先生說一下。」孔文傑說完出了門,將父親病重的事情說給伢子先生聽。
「爹爹,我也要和文傑哥哥一同回去,醜媳婦兒總要見公婆的,孔伯伯病重,我自然要回去看看。」清秋嗲嗲地說道。
「清秋妹子,路途遙遠,我看你就在家等我吧。」
「我偏去不可,莫非你家中已有了娘子?怕我撞見不成?」
伢子先生見二人僵持在那裏,便笑了笑說道:「我這個女兒啊任性,讓她吃吃苦頭也好,既然他不嫌長途奔波,就帶她去吧。」
孔文傑無奈只好答應了下來,若是在推遲怕先生懷疑,因為他一直都說自己沒有成婚,還好自己聰明,洞房之時曾與三娘約法三章,再者三娘生性懦弱,也不能把他怎樣。
孔文傑怕事情敗露,臨行前囑咐三娘道:「我喜歡上了清秋小姐,你不許與父親告狀,哪個男人不三妻四妾?你放心,只要你不作,不鬧,看在父母之命的份兒上,我是不會休你的。」
胡三娘低頭不語,孔文傑這才放心,三人行,上了路,一路上孔文傑對清秋呵護備至,全然不理會胡三娘。
行了兩天兩夜,終於到了孔家,此時的孔父早已臥病在床,見兒子帶回一貌美女子,便問道:「兒啊,這位姑娘是……?」
「父親,這位是清秋姑娘,伢子先生的女兒,聽說你臥病在床,她代表先生,特意來看望您的。」
清秋聽孔文傑這樣介紹自己,臉瞬間就沉了下來,急忙說道:「伯父,我與文傑哥哥已經私定終身,我也是你未來的兒媳婦。」
「什麼?你這個忘恩負義的白眼狼,三娘在家中操勞,你卻在外面勾搭,你見哪個男人負了妻子之後能落得好下場?」
胡三娘見孔父動氣,急忙上前安慰:「父親,您別動氣,身子要緊,你看我如今這般模樣,怎能配得上文傑,就算文傑再娶一房也是自然的。」
孔父哪還聽得進去就這麼寫,指著孔文傑罵道:「三娘如今的面容都是拜你所賜,你若敢再娶,我就將你的腿打折。」
清秋一聽,火爆的脾氣瞬間被點燃:「好你個孔文傑,居然隱瞞我,事到如今我也不管了,想讓我做小,那是不可能的,必須休了她,娶我進門。」
柳清秋的話聲剛落,孔父氣得一口鮮血吐了出來,她拉著三娘的手說道:「兒媳呀,我的兒子不爭氣啊!我快不行了,你要將真相告訴他。」說完孔父撒手人寰。
操辦完孔父的喪事,清秋便逼著孔文傑休妻,沒了父親的約束,很快一封休書放到了胡三娘的眼前。
「相公,還記得五歲那年,你總與一只小狐貍玩耍嗎?我就是那只狐貍啊,那年你家中起火,我拼盡全力將你救出,你的母親就是在那場大火中去世的,當時你的臉被燒毀,是我爹取下我的皮,送給了你,才保住了你的顏面,所以我變成了如今的模樣。」
「你真的是那種小狐貍?」孔文傑不敢相信,他只記得大火之後,那只小狐貍就再也沒有出現過。
「想當年我胡族被人陷害,父親受了重傷,無奈躲進你家,幸好伯父好心收留,每日投食接濟我們,後來孔家大火,父親為了報恩,才從我臉上取下一塊皮肉,贈給了你。」
「這麼說,我臉上的皮肉是你的了。」孔文傑問道。
胡三娘點了點頭,繼續說道:「當時孔伯父萬分感激,便與父親定下了你我的婚事,如今事情我都告訴了你,是留是休就全憑你了。」
孔文傑遲疑了一下,說道:「娘子,對不起啊,你不也是希望我將來有一個好前程嗎?我與伢子先生學習,將來是要考取功名的,清秋自然是我最佳的伴侶,所以……」
「相公,我懂了,你無需再多言了,果然世間無情的男人懂得權衡利弊,那我只好成全,我回我的十裏坡,從此你我夫妻情義已盡。」胡三娘說完消失不見。
孔文傑心裏樂開了花,沒想到胡三娘這般通情達理,本來還擔心她又哭又鬧,清秋得知胡三娘走了,便帶著孔文傑返回家中。
清秋回到家中,將事情一五一十的說給了父親聽,本以為父親會誇她厲害,沒想到父親第一次對她發了火。
「女兒啊,你真是糊塗,無情無義的男子,他怎麼會一直忠誠於你呢?即使將來他考取功名,一旦遇到與他利益相關的,一旦遇到比你漂亮的,你就是下個胡三娘。」
「先生,我不會的,我是真心對清秋的。」孔文傑急忙辯解的。
「那胡三娘都將皮肉贈予你,你不也同樣背叛了她嗎?若你真想與我女兒成婚配,就先將皮肉還給胡三娘,老夫就同意,若做不到,現在就請離去。」
「這……這個恐怕不行,清秋你別記恨我,我走了。」孔文傑無言相對,留下一句話後,只能轉身離去,清秋站在原地,終於明白父親良苦用心。
後來孔文傑回到家中,接下了自家的生意,又娶了兩房漂亮的媳婦,只是從小讀書,沒有經商的頭腦,沒出兩年就賠的血本無歸,媳婦也跑了,這時他才明白,對自己最好的就是結發妻子。
孔文傑來到了十個裏坡,喚著胡三娘的名字:「娘子,我知道錯了,你出來見見我吧,我是來接你回家過日子的。」
「文傑,我在這兒呢!」
孔文傑回頭一看,果然是胡三娘,此時的胡三娘貌美如花,臉上的疤痕早已不知去向,只是三娘身邊多了一位英俊瀟灑的男子。
「娘子,你的臉好了?快快與我回家吧,我知道錯了。」孔文傑問道。
「文傑,這次我不能跟你回去了,我已成婚,以後莫要叫我娘子了,那日我回來後,父親將我嫁給了現在的夫君,你知道嗎?只要有一個男子真心真意愛我,我臉上的疤痕自然會消失。」胡三娘說完話,牽起夫君的手,二人化作兩只白狐,消失不見。
孔文傑站在原地,自嘲道:「忘恩負義,權衡利弊,拋棄發妻,終究一場空!」
[民間故事]
狐鏡鑑心:論德性、天道與永恆的追尋
「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孔子慎言玄怪,專注於現世倫常與修身踐履。然民間流傳如「孔文傑與胡三娘」之狐仙奇譚,乃至《西遊記》之神魔演義,其價值不在怪力亂神,而在於以生動敘事為載體,承載亙古不變的生命智慧與道德訓誡。這些故事如稜鏡,將抽象的聖賢之道折射成鮮活光影,直指人心最深處的掙扎與嚮往。
「孔文傑與胡三娘」一則,表面是狐恩人怨的傳奇,實則是一面映照人性墮落與德性光輝的明鏡,更深刻揭示了儒家「君子三戒」的終身修行與「察乎天地」的終極理想。
一、君子三戒:貫穿生命的德性長征
孔文傑的悲劇,始於對感官誘惑(色)的沉溺。新婚嫌妻貌醜,京師迷戀美色,皆因心志未立,為外物所奴。這印證了孔子對人性弱點的洞察: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季氏》
「少年戒色」:心性未定者的感官迷障
此「少年」非僅指年齡,更喻精神尚未覺醒、未立「志於道」《論語‧述而》之人。當血氣奔騰(血氣未定),若無崇高理想錨定心志,易為美色財貨等「色相」所惑,如孔文傑般,因貪戀皮相而蒙蔽良知,忘卻恩義、責任與進德修業(讀書考功名為民服務)。此戒是生命航程的首次定向,關乎能否確立人生座標。
就像現代許多學子,晝夜沉迷手遊短視頻(「色」的變形),荒廢學業,正是「血氣未定」時未立「志於道」的寫照。
王銳旭少時聰穎,七歲即為家中羊毛廠管賬,顯露潮商天賦。然初中時,家中工廠破產,現實落差令他遁入虛擬世界:「五一假期七天與弟弟泡網吧,輪流打遊戲十二小時,甚至廢寢忘食」。中考僅得280分,母親一記耳光將其打醒——此乃「色」之變形:網路遊戲如感官洪流,吞噬志氣、模糊現實。其境猶如當代學子蜷縮螢幕前,以短暫快感麻痺進取之心,正是「血氣未定」卻失聖賢之道指引的危機。
母親淚眼與家道中落,迫使王銳旭直面責任。他復讀考入汕頭僑中,更於廣州中醫藥大學脫胎換骨。父親將其轉至無網吧的中學,削弱遊戲誘因;自身更斷然「電腦不裝遊戲」,以物理隔絕築起戒律長城。他加入九個社團鍛鍊溝通力,任外聯部長一年拉贊助四萬元。此乃以「志於道」替代「溺於色」——將血氣導向實學,於人際碰撞中磨礪心性。
大學兼職被騙的經歷,催生其創辦「兼職貓」的初心。創業維艱,他卻將潮商精神與儒家擔當融合。今日「兼職貓」服務逾6300萬求職者,更推出「零工一體機」嵌入社區,打造「15分鐘就業圈」,從解決個人求職痛點,擴至普惠民生。
惜乎孔文杰雖熟讀聖賢書,卻不明「少年戒色」之理,錯把志向立於美色的追逐。觀王銳旭以商踐仁、以行證道,足見克己非為壓抑,實為騰飛蓄力。當代青年若效其「戒色立志」精神,何懼浮世慾海?何愁壯志難酬?
「中年戒鬥(氣)」:血氣方剛者的氣性之爭
壯年之時,血氣旺盛(「血氣方剛」),學識閱歷漸豐,易形成強烈主見與個性(氣質)。此時之「鬥」,非僅肢體衝突,更深指固執己見、意氣用事、與人爭鋒、與理相悖的「血氣之勇」。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論語‧為政》,正是歷經此階段修養的典範——從稜角分明的「方剛」,走向體認天道規律(知天命)、消融我執、虛心順受(耳順)的圓融。此戒在於戰戰兢兢,克己復禮,不使剛強血氣淪為任性妄為的資本。
項羽剛愎自用,霸業成灰。巨鹿之戰破釜沉舟,顯血氣之勇;然至中年,恃力拒諫,氣走范增,垓下悲歌時仍言「天亡我,非戰之罪!」。司馬遷評其「自矜功伐,奮其私智」——以「鬥」凌人,以「氣」壓理,終難逃「血氣方剛」之劫。若項羽能如孔子「耳順」,納韓信之策、容范增之言,何至烏江自刎?
范仲淹因能放下意氣之爭,所以成就更大格局。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沒有糾結於政敵打壓,更沒有拉幫結派反擊,只在〈岳陽樓記〉中寫下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打擊而消沉,也不為私怨耗費心力。他轉而扎根地方:戍守西北時,不靠武力鎮壓羌族,而是開墾農田、建立市場,讓邊民安居樂業。連敵國西夏都敬畏他,稱讚:「范老子胸中自有數萬甲兵!」
關鍵就在於他放下「爭一口氣」的衝動,選擇做真正有益百姓的事。從「爭對錯」到「做對事」,就是「中年戒鬥」的真諦。
反觀孔文傑「鬥」,是未馴之「血氣」的癌變,以功利算計包裝薄情,將婚姻盟誓化為墊腳石而不自知。不能轉化為擔當(對家)、誠信(對業)、敬畏(對天),故反噬自身。
「老年戒得(貪)」:血氣衰微時的執著之網
暮年體衰(血氣既衰),能力漸褪,易生對名利權位、乃至過往榮光的緊抓不放(貪得)。孔子言:「欲仁而得仁,又焉貪?」《論語‧述而》——真正追求仁德並踐行之,自能獲得內心的充實與安頓(得仁),又怎會執著於仁德之外的虛妄貪求?老年之戒,在於超越對世俗「所得」的眷戀,持守仁心,安於天命,方得從容自在,善終其德。
曹禺是中國現代話劇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等在中國話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晚年,曹禺雖然身體狀況不如以前,但他並沒有貪戀過去的榮譽和成就,而是不斷探索和嘗試新的創作題材和方式,致力於培養新一代的戲劇人才,為中國話劇事業的發展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體現了「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仁者情懷,以另一種方式展現了「老年戒貪」的品德。
陳麗雲曾是備受矚目的優秀演員,憑藉《黑三角》一劇走紅,之後又出演了多部經典作品,如《子夜》《雷雨》《日出》等。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職位的提升,她逐漸迷失在權力和利益之中,利用手中掌管人事任免和演出經費審批的權力進行權錢交易,最終於2025年5月21日因涉嫌貪污罪、受賄罪被逮捕,從一位受人尊敬的藝術家淪為階下囚。
兩者皆演藝界之知名人物,一者真心為中國戲劇事業的傳承和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而另一者則如孔文傑般,只為自身利益而自毀。
孔文傑的失敗,在於其一生皆未真正踐行「三戒」:少年迷於「色」,壯年未修「氣」(任性休妻、不顧父命),老年若至,以其心性,恐難免陷於「貪」(圖謀師門利益)。其悲劇,是德性長征半途而廢的寫照。
二、未見好德如好色:人性困境與聖賢之嘆
孔文傑對柳清秋美色的痴迷,遠勝於對胡三娘救命之恩、持家之德的感念,此情此景,正是夫子千古一嘆的絕佳註腳: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子罕》
孔子此嘆,飽含對人性深刻而悲憫的洞察。追求感官愉悅、外在誘惑(好色)乃生物本能,其吸引力直接而強烈;而追求內在德性(好德)則需逆本能而行,依賴艱難的克己工夫與堅定志向。
如衛靈公寵幸美艷卻干政的南子,招搖過市,百姓爭睹美色而冷落同車的聖人,正是「好德不如好色」的權力版演繹。孔文傑的選擇,亦是此人性弱點的縮影——捨內在珍寶(德性、恩義)而逐外在浮雲(美色、利益)。
警示父母砸重金送孩子學才藝(追逐外在「色相」),卻疏於培養其誠信助人之德(內在「德性」)。
三、造端夫婦,察乎天地:恩義之道與天道的映現
胡三娘的角色,遠非悲情棄婦。她的捨身救夫(取皮相贈)、忍辱持家、信守承諾,直至最終離去、重獲新生(疤痕消失),象徵著純粹德性與天道法則的力量。這正呼應了儒家對夫婦之道的至高期許: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第十二章》
「造端乎夫婦」:德性實踐的起點與熔爐
夫婦關係,是君子踐行大道的初始場域(造端)。其核心在於「夫婦有別,恩義相濟」——非僵化尊卑,而是各盡其倫,互敬互諒,在差異(「別」)中尋求和諧,在患難中堅守恩義。成婚,意味著與「他者」深度結合,學習超越自我中心,包容異質,共擔責任,信守承諾。這過程鍛造的是「克己復禮為仁」及「推己及人」的智慧與能力,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基。
孔文傑的致命錯誤,在於徹底背棄了夫婦間的「恩義」——他輕賤救命之恩,毀棄婚姻之義,親手拆毀了「造端」的基石,其後的家業崩頹、眾叛親離,實乃「德不配位」的必然反噬。
「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德性圓滿與天道的共鳴
當夫婦之道臻於和諧圓滿(及其至),其所體現的無私付出、信義堅貞、生生不息的精神,便能上達而體察貫通天地宇宙的法則(察乎天地)。天地化育萬物而無私(天無私覆,地無私載),聖賢如孔子周遊列國、誨人不倦,亦是此「無私為公」天道的化身。
胡三娘最終的歸宿——遇真心良人,疤痕盡褪,白首偕行,正是「察乎天地」境界的隱喻:當德性(如真誠、恩義、仁愛)達到純粹圓滿,個體生命便與宇宙間至善的法則(天道)相契相融,獲得內外和諧與終極的安頓。她,正是故事中「天道」的象徵與實踐者。
社區中一對平凡夫婦,從經營和樂小家(造端),到發起「社區共食」照顧獨居老人(推恩及眾),終獲政府頒發「仁風家庭」獎。此即由夫婦恩義擴至「民胞物與」的「察乎天地」。
終極啟示:聖賢之道在於「利生行天」
孔文傑的臨終自嘲(忘恩負義,權衡利弊,拋棄發妻,終究一場空!),是對迷失者的當頭棒喝。而胡三娘的光明結局,則昭示了永恆真理:
聖賢之道的核心,在於「利益眾生,踐行天道」。非為獨善其身,而在於將個人修養(戒色、戒鬥、戒貪,好德)昇華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的利他情懷,如歷代聖者般,以無私之心服務世間。此乃生命無憾的崇高理想。
「察乎天地」的實現,始於足下倫常。若孔文傑能如胡三娘般,在夫婦「造端」處堅守恩義、克盡己責,以家庭為道場修煉仁德,他便能真正「立」起來,成為一個堅實、可信賴的君子。以此為基,方能將「齊家」的智慧擴展於外,為百姓示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可行之路,此方為「察乎天地」的偉大踐行。
我們也可以:
戒色(管理誘惑):設定每日「無螢幕時段」,多培家人或努力學習。
戒鬥(調伏我執):會議中先傾聽眾人發言再陳己見,練習「耳順」工夫。
戒得(超越執著):定期清理閒置物品捐贈,實踐「欲仁得仁」之教。
重恩義(夫婦造端):多做「感恩對話」,具體言明對方對家庭的付出。
行天道(察乎天地):從家庭延伸——帶領孩子參與環保,將私恩化為公益。
結語:狐仙故事終會褪色,然其中蘊含的儒家智慧——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三戒、好德好色之嘆)、對倫常根基的重視(夫婦恩義)、對「與天地參」《中庸》崇高境界的追求——卻如北辰,恆耀於歷史長空。
願吾輩能從孔文傑的迷失中警醒,效法胡三娘所象徵的德性光輝與天道實踐,在各自的生命場域中,「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中庸》,勉力修持,最終趨近那「無聲無臭」《中庸》卻至善至美的天地之心。此即《孟子‧盡心上》所言:「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唯有窮盡本心修養德性,方能了悟人性本質,進而通達天道。這條由「戒色」啟程,以「察乎天地」為歸宿的德性長路,正是儒家給予世人最珍貴的生命指引。
孔文傑的「一場空」警示我們:失德者,終將被慾望反噬;而胡三娘的「白首偕行」證明:守義者,天道必予成全。當我們在戒色、戒鬥、戒得的日常戰役中刻下德性印記,在夫婦互敬、家庭共善的「造端」處紮下深根,便已踏上那條通往「察乎天地」的光明之徑。這條路由孔子指月,由你我親履——始於足下倫常,終於萬物一體,此乃儒家賜予浮世眾生的永恆渡筏。
為青少年書:
狐影照人心——孔文傑與胡三娘的故事啟示
孔子曾說:「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意思是,夫子不主動談論那些怪誕、暴力、悖亂和鬼神之事。儒家重視的是現實的人倫道德與修身處世之道。那麼,為何民間卻流傳著許多鬼狐仙怪的故事,像我們聽到的「孔文傑與胡三娘」,甚至像家喻戶曉的《西遊記》呢?
關鍵就在於:這些奇幻故事,是包裹人生道理的糖衣。它們用引人入勝的情節、超乎想像的角色(如捨皮救夫的狐仙、大鬧天宮的孫悟空),把那些可能聽起來有些嚴肅、甚至枯燥的做人處世智慧,生動地演繹出來,讓人更容易聽進去、記得住,也更能觸動心靈。就像《西遊記》表面是唐僧師徒取經打妖怪,內裡講的是「降伏心魔」、「堅守信念」、「團隊合作」的人生修行。
「孔文傑與胡三娘」這個故事,也是如此。它用狐仙報恩的傳奇外殼,包裹著幾個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的道理:
一、當心!誘惑會蒙蔽雙眼與良心
孔文傑在新婚夜,一揭開蓋頭,看見妻子臉上的疤痕,脫口就嫌「好醜」。後來到了京城,立刻被美人柳清秋迷得神魂顛倒,把家中賢惠的妻子、病重的父親都拋諸腦後。他的問題,不僅僅是「好色」,更是被外在的、感官的享樂(「色」)完全控制了心志,忘了做人的根本——責任與感恩。
《論語·季氏》提醒:「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孔子說,君子一生要警惕三件事,特別是年輕時(少之時),血氣方剛、心性還不穩定(血氣未定),要特別警惕美色、聲色娛樂等誘惑(戒之在色)。但這「少年」二字,更可看作是比喻「心志未定、尚未找到人生方向的人」。無論年紀大小,只要內心沒有崇高的志向,不懂得精神修養的價值,就容易被感官刺激牽著走。
就像故事裡的孔文傑,雖已成年成家,卻只重外表美色,輕忽讀書進取、孝養父親、報答恩情的責任。
現實中,沉迷菸酒賭博而傾家蕩產,或是整天滑手機而荒廢學業事業的人,不也是被不同的「色」(感官誘惑)所俘虜,忘了自己該扛起的擔子嗎?誘惑像濃霧,會讓人看不清真正重要的人和事。
王銳旭小時候很聰明,7歲就會幫家裡的羊毛廠記賬,展現出做生意的天分。但初中時家裡工廠倒閉,他開始沉迷網路遊戲。最誇張的是,有次五一假期整整七天,他和弟弟輪流在網吧打遊戲,每天玩12小時,連飯都忘了吃。結果中考只考了280分,被媽媽狠狠打了一巴掌才清醒過來。
這就像現在很多同學整天抱著手機刷短視頻、打遊戲,把學習都荒廢了。王銳旭後來回憶說,那時候就像掉進了一個虛擬世界的黑洞,完全忘記了現實生活中的責任。
後來看到媽媽的眼淚和家裡的情況,王銳旭決定改變。他復讀考上了更好的中學,爸爸還特意把他轉到一所附近沒有網吧的學校。上大學後,他給自己立下規矩:電腦絕對不裝遊戲!
在大學裡,他一口氣參加了九個社團鍛鍊自己,當外聯部長時更創下一年拉到4萬元贊助的紀錄。這就像把打遊戲的勁頭用在了正事上,把虛擬世界的熱情轉化成了現實中的能力。
因為自己大學打工被騙過,王銳旭創辦了「兼職貓」,專門幫大學生找可靠的兼職。創業初期很辛苦,發不出工資時,他甚至帶著團隊去推銷保險套來維持生計。但現在,「兼職貓」已經幫助超過6300萬人找工作,還發明了方便社區居民找零工的智能機器。
對比故事裡的孔文傑,雖然讀了很多聖賢書,卻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整天只想著追美女。而王銳旭把克制慾望變成了前進的動力,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
這就是在告訴我們:
與其沉迷遊戲,不如把熱情用在現實中的目標上。
遇到困難時,家人的愛是最好的動力。
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就是最好的創業方向。
現在很多同學和王銳旭當年一樣愛玩手機,但要知道: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實現目標,而不是虛擬世界的短暫刺激。只要像王銳旭那樣下定決心改變,每個人都能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故事!
二、為何「品德」常常輸給「美色」?孔子的嘆息:
孔文傑對柳清秋的美貌癡迷不已,卻對妻子胡三娘的善良、犧牲(捨皮救命之恩)和付出(持家奉養)視若無睹。這正印證了孔子一句流傳千古的感慨: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子罕》
孔子感嘆說:「我從沒見過喜愛道德修養(好德)能像喜愛美色(好色)那樣熱切、那樣自然而然的人啊!」這句話一針見血地道破了人性普遍的弱點:追求外在的、即時的感官快樂(錢財、美色、名聲、享樂)往往比追求內在的、需要長期努力的品德修養,要容易得多,也吸引人得多。
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衛國。衛靈公的寵妃南子非常美麗,但名聲不太好且干預政事。衛靈公沉迷南子美色,帶著她招搖過市,百姓爭相圍觀,卻對同車的聖人孔子視而不見(事見《論語·雍也》、《史記·孔子世家》)。這正是「好德不如好色」的生動寫照!無論是故事裡的孔文傑、衛靈公,還是現實中只顧追逐名利外表的人,都容易忽略:內心的善良、誠信、感恩、責任感——這些品德,才是人生最珍貴的寶藏,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孔文傑最終失去一切,正是因為他輕賤了這份寶藏。
只想要美麗的花朵,卻不為花樹澆水、施肥,最終的結果會是如何?
三、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家的根基在恩義
胡三娘的故事最令人動容。她不僅捨命救夫,婚後更默默忍受丈夫的冷落嫌棄,依然盡心孝順公公、操持家務。她盡了妻子的本分,堅守了「恩義」二字。可惜孔文傑不懂珍惜,只顧自己喜好,最終夫妻離散,家業也敗了。這完全違背了儒家對夫婦之道的重視: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中庸‧12》
這句話意義深遠。它告訴我們,君子追求人生大道、修養品德的起點(造端),就在夫妻關係之中!夫妻該如何相處?關鍵在於「夫婦有別,恩義相濟」。
「有別」不是地位高低,而是「各盡其責,互補互助」:丈夫要有擔當、重情義(如記恩、守諾、養家),妻子要賢淑、能持家(如孝親、和睦)。如同齒輪,各司其職,互相契合。
「恩義」是核心:夫妻不只是情愛,更有恩情(如共患難、同甘苦)與道義(責任、承諾)。胡三娘對孔文傑有救命之恩、奉養之義,孔文傑卻負恩忘義。
為何是「造端」?
結婚,意味著要與一個原本陌生、習慣可能不同的人共同生活,學習互相包容、體諒、扶持,共同面對困難,建立一個和樂安穩的家。這個過程中培養出的「為對方著想」、「信守承諾」、「共擔責任」的智慧與能力,正是日後「立業」、服務社會、處理更複雜人際關係的基礎。這就是「造端乎夫婦」的真諦。
夫妻恩義是家庭的基石,基石不穩,家必難安。孔文傑夫婦「恩義」斷絕,家也就散了(夫婦之間沒有了恩義,家何在?),他後來事業失敗,可說是必然。
反觀胡三娘,最終遇到真心愛她、珍惜她全部的伴侶,臉上的疤痕奇蹟般消失。這象徵著:在真誠的愛與深厚的恩義滋養下,內在與外在的傷痕都能被治癒,獲得真正的圓滿與和諧(察乎天地)。
結語:持守心中的明燈
孔文傑在荒涼的十裏坡上,終於悔悟:「忘恩負義,權衡利弊,拋棄發妻,終究一場空!」他的故事,是一記響亮的警鐘:
*要警惕誘惑(戒色):管好自己的心,別讓感官享受蒙蔽理智,忘了責任與本分。
*要珍視品德(好德):內在的善良、誠信、感恩,遠比外在的浮華更珍貴,是人生幸福的真正源泉。
*要守護恩義(夫婦之道):夫妻間互相敬重、信守承諾、恩義相待,是家庭幸福的根基,也是個人成長的搖籃。
胡三娘最終獲得幸福,告訴我們:真誠的付出、堅守的善良與信義,如同暗夜中的燈塔,終會引領我們穿越迷霧,走向光明與溫暖。正如《孟子·離婁下》所言:「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關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長久地關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長久地尊敬他。)願我們都能從這個狐仙故事中,汲取做人的智慧,在人生的旅途中,點亮並守護好自己心中那盞名為「品德」與「恩義」的明燈。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