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德意
- Stone Tai
- 2024年1月27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2024年
在一家餐廳享用早餐時,突然聽到播放著新年歌曲,這讓我感受到了一抹新年的氛圍。北風陣陣,宛如信息的傳遞,提醒著我們新春即將到來。
氛圍是由人創造出來的。就像聖誕節一樣,臨近節日時,商家會裝飾店面,播放節慶音樂,製作一些短視頻,持續地營造節慶氛圍。人們一旦接觸到這些視頻、音樂和裝飾,心情就會逐漸被激發,氛圍也自然而然地凸顯出來。
古代的聖王深知這個道理,也極為重視這方面的考量。人們彼此之間總是存在著相互影響,因此必須努力塑造良好的影響力,避免不良風氣損害民風。
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大學‧11》
堯帝、舜帝以仁政領導天下,百姓因而效法行仁;相對地,夏桀、商紂以暴戾橫行,百姓也效仿陷入不良行為。如果君王發布的政令與其本身的品德背道而馳,老百姓將不會聽從。因此,君子應當首先培養自身的德行,然後再去引導他人;克服個人的缺點後,方能協助他人糾正過失。
若君王為所欲為、品行不端,卻要求百姓守法,這種雙重標準首先會影響臣子的守法態度,最終將波及到老百姓。相反地,若君主本身品德高尚,臣子自然不敢行不軌,進而影響百姓奉公守法的態度。
唐太宗李世民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從歷史,我們可以了解國家的興衰成敗。
夏朝是由舜帝禪讓,將天下交給治水有功的大禹。由於大禹和其子在治水上都有卓越的貢獻,因此將天下的統治權從禪讓的制度演變成了家天下,只傳給大禹的後代。然而,這樣的傳承方式並非選賢舉能,反而將天下視為家族產業來傳承。
隨著世襲的進行,到了禹的孫子時,國家開始走向混亂。那是因為君王自身缺乏立德之行,只享受先祖的創業功勞,即使擁有龐大的產業也難以長久繁榮。雖然中途出現過少康中興的時期,但缺乏賢德的後代繼承,無法拯救國家的頹勢,最終在桀的統治下走向崩潰。
商朝的先祖契與禹曾一同治水有功,被封土建立國家。湯王先祖善於經營,成功馴服了牛馬,開啟了商業貿易,後世稱做生意的人為「商人」,就是這個時代開始的。
然而到湯的時期,由於夏桀的腐敗政權,商湯得以推翻夏朝,建立了新的朝代。湯王的孫子太甲也是貪圖享樂之輩,還好有賢相伊尹輔佐,最終改邪歸正,做了一代的明君。然而在後代中未出現太多有德能之輩,雖然盤庚和武丁的出現使朝代延續更長的時間,但到了紂王統治時期,紂王的為所欲為,視百姓的生死如草芥,只顧個人享樂,終將天下陷入混亂。
武王伐紂後,商朝滅亡,周朝在周公的輔佐下,終於使天下逐漸安定。這些歷史故事提醒我們,君王的品德和行為對一個國家的命運有著深遠的影響。良好的統治者能夠帶給國家繁榮昌盛,而墮落的統治者則可能導致國家的覆亡。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
《中庸證釋‧6‧2》
孔夫子說:文王是古來諸聖王中,最沒有憂愁的!父親王季積功累德,自己修德,兒子武王能繼承德業。
孔子曾言,文王是最無憂愁的君王,這並非因為文王沒有治理天下的憂愁,而是因為他沒有德業傳承的憂愁。由於他的父親和先祖都是仁德之人,還有像武王、周公這樣有德行且有能力的後代可以承繼德業。
有德行的君王領導,百姓才能享有安樂的日子。文王的先祖們都是實行仁德治政的君主,而他的祖母「太姜」和母親「太任」的家教也是以仁德為核心。在文王的統治下,太姒負責內政,都承襲了仁德的教育,與文王生下十名男兒,自少嚴謹教誨,使他們不做壞事。
太姜、太任、太姒三者合稱為「三太」,後來「太太」成為已婚女性的尊稱,象徵賢德直逼三太。
有一句俗語說:「鐘不敲不鳴,路不鏟不平。人不勸不善,事不為不成。」這意味著若不敲鐘就聽不到聲音,不鏟平路就無法通行,人若不受到勸導就難以行善,事情若不去做就難以完成。這也強調了人類需要正面引導和正確的行為。
人雖然擁有天賦的天性,但同時也有私慾的傾向。若不閱讀聖賢之書,不學習聖賢的道德,則容易受到物慾享受的引誘。具有智慧的人會懂得追求內心的寧靜與自在。
勸導他人向善時,必須以身作則,因為實際的行動往往比口頭勸導更具感召力。聖人的教育無私無欲,旨在鼓勵仁風和德政,以實現世界的太平,讓每個人都能安居樂業。
子曰:「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必偃。」
《顏淵19》
孔子說:「君子的品德如風,小人的品德如草。草上刮起風,草一定會倒。」
君子是明白事理的上位者,孔子在這裡提醒上位者,他們的品德應當如風一樣。相對地,平民百姓(小人)的品德則如同草,風一吹草就會倒。
這句話並非在論述品德的高低,而是強調不同階層的人在特定位置上應該展現出不同的表現和行為。君子應當具備風的堅強和清風明理,而小人則應該謙卑如草,順應時勢,以免風一來就無法承受。
對於一個領導者來說,品德的影響力和重要性確實更為顯著,因為他們的行為舉止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風氣和道德標準。因此,上位者應該時刻牢記自己的責任,以高尚的品德標準來引導他人,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和風範。
相比之下,一般平民百姓的品德影響力可能相對較小,但仍然重要。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培養自己的品德,即使在平凡的角色中也能發揮積極的影響力,促進社會的穩定和進步。
一家之主就是一個家庭的領導,要如何讓家族興旺呢?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周易‧坤‧文言‧10》
《易‧坤》說:「行善積德的人家,必然有多的吉慶,無惡不作的人家,必會遺留許多禍端。」
《易經》中的這句話強調了家庭的品德對其命運的影響。
這句話意味著如果一個家庭樹立了良好的家風,積累了善行和美德,那麼這個家庭必然會得到豐厚的福祉和好運。相反,如果一個家庭充斥著不善之事,積累了惡行和惡習,那麼這個家庭就會遭受到許多不幸和災禍。
這句話提醒我們,一個家庭的好壞主要取決於其家風。良好的家風有助於家人與人相處更加融洽,避免無謂的爭執和衝突,同時也能吸引更多良緣。相反,不當的家風可能會導致家庭內部的矛盾和敵對關係,使家庭陷入困境。
因此,為了維護一個良好的家庭,身為家長的父母,應該注重培養良好的家風,教導家人遵循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以期獲得更多的福祉和幸福。
思緒如陣陣的春風不斷,不知不覺已回到家。聽到春風不斷地拍打着我的門窗,我急忙打開門窗,讓仁德之風自由流入,祈望家中的每一位成員沐浴在仁風中,偃向仁愛。
更期望每一個家庭都能敞開心戶,迎接春風般的仁德之意,讓每個人都充滿仁愛,從而實現世界的和平與美好。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