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己成仁
- Stone Tai
- 2024年12月10日
- 讀畢需時 10 分鐘

2024年
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焚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棄食不詳,回攫而飯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孔子家語‧卷五‧困厄‧第二十》
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受困缺糧,飯菜全無,七天粒米未進,體力不支,白天也只能躺著休息。顏回不知道從哪里討來一些米,回來後就煮起了飯,快要熟了。孔子卻看見顏回用手抓鍋裏的飯吃。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沒看見剛才他抓飯吃的事,起身說:「我剛才夢見了先父,這飯很乾淨,我用它先祭過父親再吃吧。」顏回回答道:「使不得!剛才煮飯的時候,有點炭灰掉進了鍋裏,弄髒了米飯,丟掉不好,我就抓起來吃掉了。」孔子歎息道:「人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即便是眼睛看到的仍不一定可信;人依靠的是心,可是自己的心有時也依靠不住。學生們記住,瞭解一個人是多麼不容易呀。」
在古代的祭祀儀式中,最重要的是一顆充滿虔誠和敬意的心。祭品必須是全新的,專門為祭祀而準備,絕不能私自先行取用,再將剩餘的部分用於祭祀。這種做法等同於將殘羹剩飯獻給祖先,不僅缺乏敬意,更是對祖先的不敬。即便是對待乞丐,我們也不會給予自己已經食用過的食物,更何況是對待我們尊敬的先人。因此,用吃過的食物來祭祀,無疑是對祭祀精神的褻瀆,顯示出內心的不敬。
在祭祀的儀式中,每一粒米、每一道供品都承載著對先人的懷念與敬意。因此,我們必須以最純淨、最恭敬的心態來準備祭品,而且準備時應當選擇祖先喜愛的食品與飲料,而不是自己或孩子喜歡的食物與飲料,還得確保每一部分都是未被觸碰、專為祭祀而設的。這樣的祭祀,才能真正傳達我們對先人的懷念之情和對他們的深深敬意。
因此,當顏回聽到孔子說要將米飯用於祭祀時,顏回立刻向孔子報告說自己剛才已經先吃過了,不能用以祭祀。
在記載中,孔子說:「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但看到的不足以信。」因為顏回是先吃了米飯,但為何他會先自己偷吃呢?要說孔子不相信顏回也不對,但也不會輕易盲目相信,所以孔子說:「要堅守自己的心,但心不一定能守得住。」意思是如果不認真、不去求實,那心所堅信的就不見得能守得住。
孔子相信顏回不會偷吃,「有酒食,先生饌」(當有酒菜食物時,讓長輩先吃)的道理顏回不會不知,而為何在孔子未食前,顏回先吃了?這是孔子想要的答案。
事實證明,顏回還是明白道理且堅守正道的君子,孔子沒有白相信他,這也讓孔子的心更踏實了。
「知人固不易矣」的感嘆,是孔子要學生意識到:
實事求事的求真:孔子強調,認識事物不能僅憑表面現象,而應深入探究事實的真相。他教導學生們,不應滿足於一知半解或基於猜測的理解。在孔子這樣追求真理的老師指導下,學生們會對自己或他人都負責的態度:即使只有自己知道真相,若面對老師或他人的詢問時,也應坦誠相待,不說謊。因此,實實在在、安分守己,不失本位,不離正道才是君子正確的人生道路。
堅守正道的挑戰:在追求成為某一專業領域的專家之路上,我們面臨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提升,更是一場對耐力、毅力和熱情的考驗。這不僅僅是閱讀幾本書籍那麼簡單,它要求我們不斷地學習、研究和進修,即使在失敗和挫折中,也要不斷地突破自我,才能逐漸成就非凡的才華。
成為品德高尚的聖人,需要的不僅是堅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更是一種在逆境中仍能堅守仁義之心的高尚品質。孔子教導我們,每個人都應堅守自己的崗位和職責,尤其是在艱難時刻,如饑餓和困境中,更應保持仁義之心。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即使自己饑餓難耐,也應先考慮老師和長輩的需求,再與同學們分享,這種仁義之心的堅守並不容易,卻是成為品德高尚之人的必經之路。
學習聖賢之道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對品德的修煉。我們必須自問,是否在日常生活中踐行聖賢的教誨,是否在面對困難和誘惑時仍能保持堅毅不拔的心志,堅守正道。這不僅是對個人品質的要求,也是對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比如:
作為醫者,應秉持醫者仁心的原則,對所有病患一視同仁,盡心盡力地進行治療。醫者的道德操守要求他們超越物質利益,以病患的健康為最高考量,不因患者的經濟狀況而態度有所偏頗。
會不會因為有錢人給的診費多,所以就對富人比較好?窮人給不多態度就惡劣了?還是因為病患的態度好就用多點心治療,病患態度差就隨便打發就了事?若醫者失去了仁善之心,醫德堪憂。
又或者作為學生:學生時代,是一段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旅程。在這段旅程中,學生們不僅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更是在生活的點滴中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這種責任感,既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也是對他人和社會的深切關懷。
自我管理的藝術,是學生生涯中的一項寶貴技能。它涉及到如何智慧地安排時間,如何平衡學習與休息,以及如何在誘惑面前保持自製。在電子遊戲和社交媒體的誘惑下,學生們需要培養出一種自我控制的力量,這種力量使他們能夠專注於學業,不被外界的喧囂所干擾。
這種自我控制力,是對自己未來的一種投資。它不僅關係到學生的學業成績,更關係到他們將來在職場和生活中的成功。通過自我管理,學生們學會了如何設定目標、尋找學習的意義,並在實踐中不斷進步。這種能力,使他們能夠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保持冷靜和專注,從而實現自我超越。
自我反省,是學生們在自我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定期的自我檢查,學生們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態度,確保自己的每一步都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這種自我調整的過程,不僅幫助學生們在學術上取得成就,更在個人成長的道路上,塑造了他們的品格和責任感。
最終,學生們應該為自己的未來繪製一幅藍圖,思考自己的職業夢想和生活追求。這樣的規劃,不僅讓學習變得更加有意義,也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考試,更是為了成為一個有能力、有品德、有責任感的人。在這個過程中,自我自製的能力,成為了學生們最寶貴的財富。
顏回之所以能夠自律,是因為他有著清晰的自我認識,他明白自己作為君子的身份,因此始終恪守君子的行為準則,不敢逾越禮法的界限。這種自律不是簡單的自我要求,而是在日復一日的自我修煉中,逐漸內化為自己行為的一部分。
他那堅不可摧的意志,如同經過無數次鍛造的利劍,不是僅僅通過聆聽聖賢的教誨就能輕易獲得的。這份堅毅是在面對挑戰和困難時,通過不懈的修煉和實踐,一點一滴積累和塑造出來的。它如同歲月的沉澱,讓顏回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和堅定。
服務的光輝:

身為一名空服員,這份工作不僅僅是外界眼中的光鮮亮麗,更多的是不為人知的辛勤與挑戰。加班熬夜、為數百名乘客準備餐點、銷售免稅商品、端茶送水、照顧乘客……這些繁重的任務常常讓人忙得不可開交,甚至欲哭無淚。然而,我們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告訴自己,催眠自己:你從事的是服務業,忍過今天就好。
儘管如此自我安慰,總有力不從心、擠不出笑容和耐心的時刻。直到有一天,我聽到老朋友如何在飛機上照顧一位患有嚴重老年癡呆症的老年乘客,我對自己的工作態度有了徹底的改變。
那是一班從臺北飛往紐約的航班。飛機起飛不久,一位老先生突然大小便失禁。他的家人既尷尬又厭惡地讓他去洗手間自行處理。老先生猶豫了一下,緩緩走向機尾的洗手間。但當他走出洗手間,卻怎麼也記不得自己的座位在哪里,這位八旬老人竟在走道上急得大哭起來。
空服員上前協助,發現他身上臭氣熏天,原來老先生不清楚洗手間內衛生紙的位置,隨手塗抹了一身。那間洗手間自然也被他弄得一片狼藉……
將他帶回座位後,周圍的乘客開始抱怨老先生身上的臭味難以忍受。空服員只好詢問他的家人是否有衣物可供更換,家人卻表示隨身行李都在貨艙的行李箱內,沒有衣物可供更換。他們甚至建議:「今天飛機又沒滿,將他換到最後一排的座位就好了嘛!」
確實,機上最後幾排的座位是空著的,空服人員便依客人的意思照辦了,並將那間洗手間鎖起來,以免其他乘客誤入。於是,老先生便一個人坐在最後一個座位上,望著自己的餐盤,低著頭,不停地用手擦眼淚。
然而,誰知道,一個多小時後,他已換好衣物,乾乾淨淨,笑容滿面地回到原來的座位,桌上還放上一份全新的、熱騰騰的晚餐。
大家互相詢問,原來是我的那位好友犧牲了自己的用餐時間,用濕布和濕紙巾一點一點地將老先生擦乾淨,還向機長借了便服讓老先生換上,更將那間沒人敢進的洗手間完全打掃乾淨,噴上了她自己的香水。
同事們笑罵她笨,這樣的幫忙絕對不會有人感謝,也不會有人記得,既吃力又不討好。她卻輕描淡寫地回答:「飛行時間還有十個小時,若換成我是那位老先生,我也會覺得很難受,誰希望旅程一開始就變成這樣?再說,平均三十多位客人用一間洗手間,少了一間就差很多,所以我不只是在幫助那位老先生,也是在服務其他客人啊!」
聽完這件事,我為自己面對工作時的態度感到慚愧,想起她以前對我說過的話:「你知道古時候最有福報的工作是什麼嗎?是擺渡的人。因為他們把人們從一個地方,平平安安地送到另一個地方,不論之後等著那些人們的是好事還是悲傷,能平安到達才能有一個好的開始。所以我覺得現在能從事服務業,真是一份福氣,能有這份好福氣當然要珍惜,而珍惜這份福氣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分給別人。」
當我還在把服務業當成服務業,原來早已有人把它當成慈善業一般設想,那麼努力地把平安、舒適送到他人心裏。
幾天後從泰國回臺北的飛機上,晚餐時間有一位老阿嬤的餐點連一小口都沒動,我上前詢問她是否餐點不合胃口,還是她身體不舒服?老阿嬤很不好意思,小聲地說:「其實我正想請你幫忙,這是我第一次坐飛機,所以希望將飛機上的餐點帶回去給孫子吃吃看,因為我孫子也沒有坐過飛機。」我笑著對她說:「沒關係,這份您先吃,我待會兒再打包一份讓您帶回去給孫子。」老阿嬤聽了,瞪大眼睛一直謝我,一邊非常開心地立刻動起筷子來。
回到廚房後,我將自己的那份晚餐打包,用袋子裝好,學妹在一旁不解地問我:「學姐,今天回程滿,機餐連一份都沒有多,你幹嘛還拿自己的那份給她?」我的回答是:「我年輕,還可以餓一下肚子,下了班回家再順道買點宵夜吃就好了,老人家可就不行了。」其實我心裏想的是:如果這位老太太往後沒有機會再出國了呢?她也許只是我服務過幾千名客人中的一位,但卻是她第一趟出國的旅程,如果她此次旅程的回憶都是美好的,我更不應該扮演其中唯一的缺憾,不是嗎?
服務業真的是一份很有福報的工作,因為除了商品外,我們還能販賣「好心情」。現在,我常常想,今天的我可以為我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人做到什麼地步?設想到什麼程度呢?今天我要扮演讓他們心情平穩的菩薩,還是謀殺她們笑顏的惡魔?
工作是如此,生活也是如此,今天也好,明天也是,我的選擇是惜福!
不論身處何種職業,都應有相應的職業操守。這不僅關乎個人的品德,也影響著社會的和諧與進步。每個人都應盡職盡責,以誠信仁愛和專業的態度對待工作。
在這個故事中,第一位空服員的行為如同一道溫暖的光芒,照亮了飛行旅途中的一段小插曲。她不僅完成了自己的職責,更是以一種超越常規的承諾,將服務提升到了藝術的境界。她的行為是一首對職責的頌歌,是對乘客深切關懷的體現。
她沒有止步於完成既定的任務,而是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姿態,尋找方法來豐富乘客的飛行體驗。在老人被安排到最後一排的簡單解決方案面前,她選擇了一條更加充滿愛心和關懷的道路。她深知,服務的對象不僅僅是一張張座位,而是背後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每一個都需要被尊重和呵護。
在面對老人家屬的冷漠時,她沒有選擇旁觀,而是勇敢地承擔起了照顧老人的責任。這份責任,雖然不在她的工作範疇之內,卻被她視為自己義不容辭的使命。她的行為,如同一股清泉,滋潤了老人的心田,也溫暖了周圍乘客的心。
面對複雜和敏感的情況,她沒有退縮,而是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氣。她用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不僅確保了老人的尊嚴和舒適,也為整個航班營造了一個更加溫馨和諧的氛圍。
她的行動,如同一顆種子,激發了同事們的共鳴,播撒了人道精神的光輝。她不僅成為了其他空服人員的榜樣,更是在無形中提升了整個團隊的服務標準。她的行為,是對空服人員職業精神的最佳詮釋,是對「服務」二字最深刻的演繹。
在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服務行業的光輝,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她的故事,如同一首優美的詩篇,訴說著責任、愛心和奉獻的力量。
在《大學》這部儒家經典中,有一句至理名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句話提醒我們,無論身份高低,無論富貴或貧窮,修身始終是人生的基石。那麼,修身之道何在?
孔子的智慧指引我們:「就有道而正焉」,這告訴我們要勇敢地追隨正道,對於符合道德和正義的事情,要毫不猶豫地投身其中。對於那些背離正道的行為,我們則應保持警惕,以此堅守道德的陣地,端正自己的言行。
在空服員的故事中,我們見證了以仁愛之心為本的實踐。她們在自己的崗位上,以滿腔的仁慈和愛心,全心全意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這正是「本立而道生」的生動寫照,當內心深植仁愛之根,正道便自然生長,激發出溫暖人心的善行,這些善行便是德行的光輝。
自我反省是個人成長中的關鍵一步。通過持續的自我反省,我們才能夠洞察到自己的責任與不足,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態度,逐步向著聖賢的道德境界邁進。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