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求則得之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4年3月14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2024年


早晨出門時,遇到同門正在為車胎打氣。起初我以為是車輪被釘子紮了,但詢問後才得知,原來是因為學校放假,這輛專用於接送學生的七人座車停放了將近一個月,所以車胎變得癟了。

家用電器長時間不用容易損壞,有人解釋說這主要是因為家電使用時會產生熱量,可以驅走潮氣,而長期不使用會使部分電子元件和金屬件受潮腐蝕、變質甚至漏電。

水桶也是如此,天天使用的水桶比起閒置不用的水桶更加耐用。若水桶長期不用,放置一旁,便容易老化、氧化。

農村有一句老話:「老屋住人百年不倒,無人居住五年就垮。」這意味著不常住人的房子比常住人的房子更容易出問題。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房子缺乏活力,房子本身是為人而建的,若無人居住,房子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容易垮塌。因此老一輩總是說,房子是需要人居住才能維持的,所以房子的主是「人」。


曾經讀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是關於西班牙塞戈維亞引水渠的。

這條人工水道修建於西元116年的羅馬時代。1800多年以來,山裡面的涼水經由該水道流到這座乾燥炎熱的城市。世世代代的塞戈維亞人的生活用水都信賴這座引水渠。

然而,到了最近的一代人,有人提出建議:「塞戈維亞的引水渠是一項宏偉的工程、一個偉大的奇跡。應該把它保護起來,留給我們的子孫後代。況且,這條引水渠用了這麼多年,也該讓它歇息了。」

於是,這個城市的人們動手鋪設了一條新的鐵皮水管,代替了原先引水入城的古引水渠。

然而現代化的水管鋪好後不久,這座古老的引水渠就發生了質變。經過日光的暴曬之後,那些千年古磚和石塊開始開裂,乾涸的引水渠很快就坍塌了。一條歷經千年水流不息的引水渠最終就被短暫的閒置葬送掉了。


真的很令人感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許多退休的人退休不久就離世了,而那些退而不休的人卻能夠活得更長久。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仍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情和目標,對自己的生活充滿了意義和價值。

許多人心疼家裡的老人,不讓他們做任何事情,認為他們已經年邁,不能做什麼了。然而,這樣的做法可能會讓老人覺得自己變得無用,生活失去了意義,甚至感到自己成了家人的一個負累,這樣的心情對他們的生命力和生活品質都有所影響。

人活在世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義和價值,都有著為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而存在。因此,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價值,給予他們適當的尊重和關愛,讓他們能夠保持活力,繼續為社會和家庭做出貢獻。

這就是孔子說「成人之美」的意思。

上面說到房子的主是人,人的主又是什麼呢?

仁道,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一生人不斷努力的目標。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30》

孔子說:「仁離我們很遠嗎?我想要仁,仁就來了。」


孔子這句話表明,仁愛之心並不遙遠,而是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本性之中。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欲求仁愛之心,只有有了這種欲望,我們才能啟動內心的仁愛,否則仁愛之心就會被埋沒。

 

孟子曰:「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告子上‧6》

孟子說:「仁義禮智,不是從外界加給我的,而是我生來就俱備的,只是不去省思罷了。所以說:『追求就得到它;捨棄就失去它。』人與人相比,有差一倍、五倍以至無數倍的,就是不能將天生的資質(天性)盡情流露的緣故。《詩經》說:『天生育眾民,萬物有(天的)規則。百姓秉持著(天性)規則,所以喜愛美德。』孔子說:『這篇詩的作者真懂得天道啊!有萬物就有(天的)規則;百姓秉持了(天性)規則,所以喜愛美德。』」


孟子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他說:「仁義禮智,不是從外界加給我的,而是我生來就俱備的,只是不去省思罷了。」

重點在:「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追求就得到它,捨棄就失去它。這段話強調了本性中所具備的仁義禮智之德,只有透過自我省思和追求,我們才能啟動內心的美德,否則這些美德就會被埋沒。

所以孔子說的「我欲仁」,就是對仁道的追求,自我期許自己是一個仁人義士,不斷的去由仁行義。


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閒,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盡心下67》

孟子對高子說:「山坡上的小路間,經常去走它就變成了一條路;只要有一段時間不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現在茅草也把你的心給堵塞了。」


孟子還比喻說,仁道就像是山上的小路,如果常去走這條小路,這條路就會變成一條寬暢的大路,如果常時間不去走這條路,這條路就會被雜草掩蓋了。如果我們不經常啟動內心的仁愛之心,久而久之,這種美德就會被其他物質的欲望所掩蓋。

像許多很忙於賺錢的人來說,他們往往會忽略了與家人的相處,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賺錢上。雖說賺錢就是對家人的關愛,但家人可不一定這麼認為。

許多人會想說,等到有錢了,就會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但事實上,許多富貴人家的孩子卻缺乏父母的愛。雖然父母擁有豐裕的物質條件,但他們花更多的時間賺錢,而非與家人共度時光。

很多父母都很忙,沒時間陪伴孩子,心中總覺得愧疚,就給孩子們物質的補償。給他們手機陪伴、給零花錢、給他們買衣服等等。

儘管物質能滿足身體上的享受,但真正的關愛和陪伴才是心靈上的慰藉,是家人們真正需要的。

回到孔子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仁,仁就來了。似乎在表達仁道的易得,但是,真的那麼容易嗎?

早上孩子起床時,媽媽看到了她寶貝的孩子,就很自然的抱了一抱,並道了聲「早安」這不就是仁到了嗎?

再問一聲「睡得好嗎?」「想吃什麼?」仁從言語中流露出來了,都是滿滿的愛心呀。

有一位長輩,給我的印象就是,她總是用慈愛的雙眼關愛著身邊的人。她的話語雖然帶著沙啞,但總是充滿著溫暖。她的眼神充滿了慈愛,她的言語充滿了關愛,她的一舉一動也都是出於對他人的關懷。這樣的一位長輩,怎能讓人忘懷呢?她彷彿是活在世上的觀音菩薩,散發著無盡的慈悲和愛心。

慈眉善目的形成是「求則得之」的結果。一個心中常懷仁愛之心的人,在每一個言語和行動中都充滿了關愛。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臉上常常流露出慈祥和善意的表情,這樣的表情就定格在他的面孔上,形成了慈眉善目的特質。

相反的,「舍則失之」就是自心有仁愛卻丟在一旁,這叫「舍」。舍去了仁愛、智慧、義路、禮讓,舍去了人生中最珍寶的天性之德,人還剩下什麼?

難道活在「比較」和「計較」中會比活在「仁愛」中幸福嗎?

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念仁慈則是天堂,一念私慾則是地獄,幸福和煎熬只在一念之間而已。

近代的「吸引力法則」也是這麼說:「人際關係可通過正面或負面想法,從而得到正面或負面的結果。」正面就是本性的五常之德,離開了五常之德則就偏向負面。



特蕾莎修女、慈濟的證嚴上人等等,無不是心懷仁慈,向耶穌、向觀世音菩薩學習博愛、慈悲,而貫徹到底的人。最終受到眾人的敬仰,得到許許多多的人一起來共襄盛舉,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歷代君王,大多為名為利,雖也受到許多人的崇敬,但死後還有多少人懷念、感恩他們?反觀孔子孟子、佛祖菩薩、耶穌等聖賢仙佛菩薩,雖然經過了幾千年不等,但還是有很多的人為他們建廟修寺,感懷他們對世人的慈懷和貢獻,到今天都還對他們敬禮膜拜。

人無不希望自己及家人都能幸福、快樂,而人人之所求,其實只在自己常存一念的仁愛而已,所以孟子就引導我們說「求則得之」。

Komentarze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