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感想
- Stone Tai
- 2023年11月17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2023年

今天早上收到師兄寄來的祝福,心裡暖暖的。
照片的大標題是「今日立冬」,小字寫「才感晚秋,忽而立冬...」。
确實,如果師兄沒發消息,真的不知道已經是立冬之日了。
時間總是靜悄悄的就溜走了,不會讓人有所察覺,當你突然發現時,又不曉得是過了幾天、幾月又或幾年了。
由其是赤道國家,四季如夏的我們,沒有季節變化的提醒,更是一年過了又是一年。
立冬,是一年四季的終季的開端,是四季最後一個季節的開始。
古人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經過春天的播種,夏天的生長,秋天的收成,而冬天就是將一年來的收穫,把不好的去掉,好的收起來,收藏在倉庫裏。
比如稻穀,一部份是來年播種的種子,其餘就是糧食了,賣了買其他的生活需求品。
一個人的倉庫越多,收藏越多,就越富裕。一年到頭,如果倉庫都空空如也,來年要怎麼過呢?
現代人的倉庫一般上的意義就是銀行,銀行存款越多就越是富裕。如果年底了,由其是快過年時,銀行沒什麼存款,年就難過了。
「藏」是要藏些什麼?
人往往都是收藏他們需要的、喜好的。
比如需要、喜歡錢的收錢,喜歡古玩的收古玩,喜歡車子的收藏車子,不同的需求和喜好收藏不同的東西。
若只是單身一人,想要收藏什麼就收藏什麼,沒什麼問題,但對於有家室的人就不同了。如果吃都成問題了,還談什麼興趣、喜好,只剩下需求了。基本需求先滿足了,才能談興趣、喜好。
對於一位治國者來說,就不能只是考慮一家人的需求問題了,要考慮的是百姓大眾的需求了。
人除了物質的需求,也有精神、心靈的需求,所以治國者所要考慮的,就不只是在如何滿足物質需求,更要了解人的心態,如何才能讓每個人都有正確的心態和作為,這樣才能讓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能幸福、快樂。
不是有得吃、有得住、穿的物質問題而已,因為快樂幸福的問題,是精神層面的事。
古時候的聖王治理國家,經過漫長歲月不斷的總結後,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唯有自身行正道,再引導身邊的人一起,才能得到心靈的安寧和喜悅。
大學:「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大學‧12》
大學:「所謂平天下在於治國的意思,是說在上位的人能尊敬老年人,那麼百姓的孝敬之風就能興起;在上位的人能敬事長者,那麼百姓的友悌之風就能興起;在上位的人能體恤孤苦無依的人,那麼百姓之間就不會相互背棄。」
這就是聖王治國一年又一年的反思,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所總結出來的治國良方。
如果不把百姓的心態引導回歸正道,人人自私自利,國家不保。
而要把百姓的心態導正,不是說一套做一套,每個人都在看、在聽,上位者說一套做一套,下面的人也會陽奉陰違。
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顏淵19》
孔子說:「君子的品如風,小人的品如草。草上刮起風,草一定會倒。」
孔子說一位上位者的品德就好像是風,會制造流行,而百姓就像草原的草一樣,風往那裡吹,草就會往那裡倒。
上位者重視孝親,好像舜帝一樣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百姓就會跟風,大家都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國家就太平了;上位者以孝悌之本心,來去體恤百姓,百姓自然就會擁戴上位者。
所以治政的最根本點還是落在個人的修身問題上。
孟子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離婁上5》
孟子說:「大家有句口頭禪,都說『天下國家』。可見天下的基礎是國,國的基礎是家,而家的基礎則是每個人。」
別看輕一個人的能量?
不說別的,就拿小孩來說,家裡有小孩的都會了解,雖然是一兩歲的小孩,也能把家裡人都整瘋。由其是會走路了的小寶貝,走到哪裡隨手就拿、什麼都碰,對什麼都很新鮮、好奇,大人就忙着做跟班,忙得不亦樂乎。
每個人都有很大的能量,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若人人為善,就能影響更多的人行善,人人自私就會影響更多的人只顧自己。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大學13》
《楚書》上說:“楚國沒有值得稱為寶貝的物品,惟有有仁德的善人是楚國的國寶。”狐偃對流亡的重耳說:“流亡的人,沒有什麼珍貴的寶物,唯以親愛仁道為寶。”
善是國之寶物,是一位執政者的重寶。
善是天心,是人本有的天心,不是特別去做一些什麼好事叫善,而是正確的心態來對待父母、兄弟姐妹、同事、朋友等,就是善。
這個重寶就是執政者要收藏的最貴重物品,要堆滿自心的倉庫,也要讓國人百姓好好的藏在心裡的寶貝。
唯有這樣天下才能太平,唯有有善心的執政者,能做好照顧百姓的工作。
儒家的思想,從來都是「藏富於民」的政策。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顏淵9》
魯哀公問有若說:「年成歉收,國家備用不足,怎麼辦呢?」有若回答說:「何不實行十分抽一的稅率呢?」哀公說:「十分抽二,尚且不夠用,怎麼能去實行十分抽一呢?」有若回答說:「如果百姓用度足,國君怎麼會用度不足呢?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國君用度怎麼會足呢?」
魯哀公看到收成不好,國家的儲備不夠,很是煩惱,就問有若怎麼辦?有若跟孔子學習,知道治國的重點在關愛百姓,所以就向魯哀公建議減少稅收,但哀公愁的是錢不夠用,還減少稅收,那麼錢不是更不夠用嗎?
所以魯哀公很驚訝的問有若,減稅行得通嗎?
有若很明确的為魯哀公分析,稅收是從百姓那裡來的,百姓欠收沒錢了,如果還加重稅收,不是變象的虐待百姓嗎?百姓沒錢了,你還能怎樣?把他們關起來?還是要迫死他們?
若減輕稅收,待百姓緩過來了,百姓富足了,還怕沒錢嗎?這樣一來,百姓對君主的觀感和態度又會如何呢?
在百姓欠收時,增加稅收是制造百姓對執政者增加怨恨,錢能不能多一些還不知道,但百姓的怨恨值肯定會上升得很快。不懂得關心百姓的上位者,如何能得到百姓的愛戴和信任呢?
魯哀公只看到物質上的金錢不足,只考慮要如何增加稅收,卻看不到無形的精神層面、百姓的心理問題。言也反映執政者的眼光短淺,不能看到事情的本質。
想要國家富裕,根本在百姓是不是富裕,百姓富裕了,稅收雖輕還是充足的,如果百姓貧困,稅收又能收多少呢?錢有了,人心呢?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顏淵7》
子貢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民眾信任朝廷。」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兩項中去掉一項,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沒有民眾的信任,那麼國家就站立不住了。」
我們看到子貢和孔子的對話,可以了解到過去聖王治國,都是以民為本的。
百姓的需求是在位者優先考量的問題,但百姓的需求只會是在物質層面嗎?
很多公司老闆,在經濟最困難時,還有員工不拿薪水都來上班,不是因為沒有其他工作可以找,而是這個老闆讓員工信任,愿意沒錢拿都來工作。
所以上位的善心、關愛,才是超越物質層面能讓百姓向心的支柱,這從許多聖王的經歷中可以得到印證。
若上位者沒有善心,則得不到百姓的信任,要如何執政呢?
冬藏,藏什麼最重要?
不就是一個「善」最重要嗎?
儒家的傳承,不離陰陽五行學說,以五常五倫為修齊治平的根本。
四季如果跟據方位是處在北方,五行屬水,五常為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道德經33》
老子說:「讓人知道道德是有智慧的,自己知道道德就要讓本性光明。能以德服人就是有感召力,自己能服從道德就是心志強盛者。知道道德而能立足於道德的人是富裕的人。能自強不息實踐道德是志節高尚的人。不離開道德規範的人,天道在他身上能長久不衰。到生命結束了,他還依然活在他人心中者就是長壽。」
老子道德經,就是講道與德,就是在代天宣化,告訴人們天道是什麼?人道如何行。
所以道德經所講的都不離道德二字。富在很多人的心中是錢多,但在老子來說,不是錢多多叫富,是立足於道德者才是有富氣的人,因為富氣的根本不是錢,而是德。
易經說「天行建,君子自強不息。」自強就是依循天的五常之德。就是老子說的「自勝者強」,依循天道長久不衰實踐道德的強者。
從老子口中,我們了解「智」不是什麼聰明才智,而是能引導人實踐道德者,叫智。
這就很有意思了:冬天為藏的時機,藏什麼?
「藏富於民」所藏起看不到的就是執政者的「智慧」啊!
把富貴的根本,就是仁德藏在百姓的內心倉庫中。
五行相生的關係裡,水生木,水有木的生機,就是上位者的智,是隱藏着一個看不見的仁德,賢能養賢,唯有賢德之聖人,俱備引導民眾生發仁德的智慧。
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易經‧䷙大畜‧1》
大畜卦,守正道有利。不在家吃飯,吉祥。有利於跋涉大川險阻。
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養賢也。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易經‧彖傳‧大畜‧1》
彖辭說:大畜卦剛健厚實,每一天都釋放德行的光輝。剛爻居上位,象徵國君崇尚賢能之士,能效法天自強不息修身正己,是天道的宣導者。成天不在家吃飯,到處宣導正道,是吉祥的徵兆,因為這就是在培養天下的賢士。利於跋涉大川,是順應天道的。
大畜的畜讀蓄,儲蓄的蓄,意思也是儲蓄、收藏的意思。
君子的德行,不是呆在家中,而是四處走訪,到民間去培養賢才。
所謂的養賢是培養每個人心中的賢德,就是孝悌忠信等德行。這叫「利涉大川,應乎天也」,天的意思就是要君子去做這件事,不是在宮中享受。
所以說「不家食吉」,意思就是君子不在家吃飯是吉祥的,因為都跑到別人家裡去吃飯了,不是白吃飯,而是去宣揚天道去了。
所以到處造訪,不停息的家家戶戶去養賢,這就是「能止健」,才會天下都有正道,叫「大正」。
愿天下賢士都能「不家食、止健、涉大川」,以「應乎天」設現大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