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顏淵問仁(一)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3年5月11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一般世間男女,會問世間,情為何物?

唯有聖賢,才會問「仁」為何物。

孔子有許多弟子常聽孔子談到「仁」,有些弟子似明非明,所以就有許多弟子向孔子問「仁」。

其中,顏淵問仁是很重要的一章。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1》

顏淵向孔夫子請教「仁」。

孔子說:「克服自己的私欲、提升自我修養以合乎禮制就是仁道的作為。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天下就會歸於仁道。這行仁的工夫,全由自己作主,難道是由別人嗎?」

顏淵說:「請問實踐的具體做法?」

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事不要看、不合乎禮的事不要聽、不合乎禮的事不要說、不合乎禮的事不要做。」

顏淵說:「回雖然不聰敏,但卻要盡力奉行夫子的教誨。」


孔子弟子有很多問仁,但顏回問仁為什麼要特別關注呢?

在孔門弟子中,顏回的成就很高,是四配之一,再來就是曾子,子思和孟子。其他學生雖沒有達到聖人的境界,但很多都是賢人的境界。

一般人的問答,可能沒什麼,但聖人之間的問答,對於學習聖人之道的人所必須特別關注、學習的。



「問」的探索

顏回問仁,和其他弟子問仁有何差別?

我們舉幾個章句來了解一下: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顏淵.3》

司馬牛問仁。孔子說:「行仁的人言談謹慎。」說:「言談謹慎,就可以稱得上行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很難,言談能不謹慎嗎?」



司馬牛個性「多言而躁」,孔子針對司馬牛的問題給予指導,希望他能改過。雖說司馬牛多言而躁,但也算是心直口快之人,有什麼說什麼,嫉惡如仇,跟孔子學習聖人之道,學習仁道,反對犯上作亂。後來他哥哥造反失敗,他都不跟他們相見,還稱說自己沒有兄弟,意思就是沒有可以一起修身志向的兄弟。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顏淵.22》

樊遲問仁,孔子說:「愛護別人。」他再請教「智」,孔子說:「了解別人。」樊遲沒有聽懂。孔子說:「提拔正直的人,使他們位予偏曲的人之上,就可以使偏曲的人也變得正直。」樊遲退出房間,看到子夏說:「剛才我去見老師,向他請教「智」,老師說『提拔正直的人,使他們位予偏曲的人之上,就可以使偏曲的人也變得正直。』,這是什麼意思呢?」子夏說:「這句話真是含義豐富啊!舜統治天下時,在眾人中挑選,把皋陶提拔出來,不走正路的人就難以存在了。湯統治天下時,在眾人中挑選,把伊尹提拔出來,不走正路的人就難以存在了。」


樊遲問仁,孔子給予的指導是去愛護別人,但由於他也問智,所以孔子就指引他,要愛人,本身就要立身以正道,能行正道,才能引導別人也行正道,這才是真正的愛人。



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雍也‧22》

樊遲問仁,孔子回答:「行仁的人先努力辛苦耕耘,然後才收穫成果,這樣可以說是行仁了。」


樊遲另一次問仁,孔子告訴他,自己先要付出努力,自己努力實踐仁德,才能讓別人也跟着學習。自己若不能立身行道,如何引導別人行正道?

樊遲的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相對來說都比較弱,雖然老師和同學解釋了道理,但要實踐在生活中,樊遲會比別人慢許多。

最重要的是樊遲無大志,孔子曾說他是小人,意思是沒有君子的大志向,就是沒有平治天下、任為己任的志氣,所很多道理就只是點到為止。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2》

仲弓問仁。孔子說:「出門時要象會見貴賓一樣莊重,建工程時要象舉行盛大祭典一樣嚴肅。自己不願做的,不要強加於人。同事中相處融洽,親屬中和睦友愛。」仲弓說:「我雖不才,願照此辦理。」


仲弓名字冉雍,孔子門下十哲之一,與顏回同列德行科。冉雍出身低賤,但他心地善良,不喜言谈,是個實實在在做事的人,有志於聖人之道,行聖人之教,孔子很欣賞他,曾說「雍也可使南面」,意思是他的德行可以當上位者,來影響導正杜會風氣。

冉雍曾經「為季氏宰」,為季氏做過事,但冉雍的政治理想,是承繼孔子仁德之政,所以為季氏做事一陣子,發現季氏無心德政,就辭職了。

冉雍問仁,孔子的回答,第一句的意思,就是要修誠敬,第二句是德行的涵養要能推己及人,第三句的意思是治國如齊家,都是修身為本、親親為大。

從孔子的回答中,仲弓問仁,其實是問行仁政當要如何,而不是問仁的意思是什麼。換句話說,仲弓所問,不是小學生的問題,而是大學將出社會的問,是問實踐治平天下的道理了。

不似司馬牛、樊遲等人的問題,修身都還沒做好,也沒有君子之大志,所以孔子給予的回答,是因人的境界不同,而給予不同的指導。

顏回的問,也不是小學生的問,而是大人的問,是以平治天下的志向來問的仁。


問的意圖

很多人的問題,只是好奇,對道理的好奇、對事物的好奇,不是為了要提升生活水平或提升自我價值。這種問題問了,沒有準備要去改變什麼、體現什麼,就是為了了解一下道理、多充實一些智識而已。

說得好聽一些,是對知識的追求,但這個知識如果跟自己生活扯不上關係,問來做什麼呢?

說不好聽,就是問爽的,當作閒聊,沒事聊天而已。

也有一些人問問題,是有所目的、要借勢,就好像孟懿子問孝、王孫賈問「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等,都是有所目的,想要利用孔子而問。這些人的問題,孔子也很有智慧、很婉轉的給了很適度的回答。

有些問題,是一種祈求、祈請,由其是學生對老師的問題,有些是在祈請,請求老師給予指導。比如要去當官了,向老師祈請我當官要如何如何,這樣可以嗎?

對於種種人的種種問題,孔子都很敏銳的知道這些人心裡要問的是什麼,甚至他們的需要什麼。

在古禮中,向師長祈請是一種禮儀。

比如上山學武,學成了要下山,向師父祈請,是不是可以下山去歷練?師父知道弟子的水平,覺得下山去歷練是好的,就允許了,還給了一些交代,一些下山行走江湖要注意些什麼,甚至給一些保命救急的丹葯、錦囊一類的護身符。

又像家裡孩子長大了,向父母親請示說:「爸媽,我出去找工作做可以嗎?」

爸媽答應了,孩子出去找工作,父母也會給予幫助,拜東託西的為孩子張羅,利用人脈四處佈置,讓孩子到社會工作時,明的暗的都得到助力。

這種禮儀到今天其實還看得到一些,比如我們在學校,就會被教育,要做任何事,都要先「問」,就是請示允準之意。所以要上厠所就先問過老師,老師允准才能去。

顏回問仁,不是跟孔子閒聊,而是向孔子祈請。

跟着孔子學習了一段時間,覺得自己學有所得,想要有所作為,但不明確當如何,所以向老師求教。

為什麼說顏淵問仁是祈請?

對於顏回來說,學了聖人之道,當然要去治國平天下,但跟着孔子到各國跑了一遍,沒有看到有哪個諸侯有意行王道,所以也無處出仕來輔佐明君聖主。

既然如此,要如何行王道呢?平治天下如何做呢?



Yorumlar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