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之道_04
- Stone Tai
- 2020年2月19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2020年2月26日

4.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公冶長‧12﹞
子貢說:「我不願別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希望自己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孔子說:「子貢啊,這不是你能做到的。」
孔子告訴子貢「恕」的道理,加了一句較詳細的說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由於當時子貢心境不穩定,沒有及時對老師的指導給于回應,所以思考了一段時日後,就向孔子報告說:「老師,我不願別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希望自己不要把它加在別人身上。」
子貢對孔子的教導,很用心去領悟,他可能覺得自己了解了孔子講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應該也是「一以貫之」的意思,就是要將心比心,自己不喜歡別人對自己怎樣,就不應該加到別人身上。
這道理不難,但是不是孔子的意思呢?自己有沒有理解錯誤呢?
所以子貢就找了一個機會,向孔子報告,也是向孔子求証。
孔子聽了子貢的報告,知道子貢雖然聰明,但心境沒擺正,所以還未能悟通大道。
孔子很直接的告訴子貢說:「賜,這不是你能達到的啊!」
「非爾所及」,講的是子貢離道還遠,還沒辦法了解「天之道」。間接的意思是,一個不了解天道的人,要做到子貢所說的道理,是不可能的。
表面上好像是否定子貢做不到他自己所說的理論,實質是告訴子貢,他還未能了解「天道」。
試想,孔子到了五十歲才知天命,再用十年的持修才做到「耳順」(順天意),再持修一個十年才做到「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合天意)。而子貢開口閉口就是「我」,「天」何在?心中無天,如何知天?何以合天?
什麼是「己所不欲」?孔子的「己所不欲」又是指什麼?
「己所不欲」是孔子的心路歷程。
孔子一生人不斷的追求聖人之道,十五歲就志於聖賢之道,想要學習周公,輔佐明君治世,從十五歲到五十歲,三十五年的努力學習和持修,並不了解「天命」,一直到了五十歲見了老子才知道「天命」。
五十歲以前孔子有很大的志向和抱負,見了老子,卻被老子訓了一頓說:「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
孔子的遠大志向,在老子的眼中卻只是驕傲自滿的氣質(驕氣)和過多的欲望(多欲),太過在意身份(態色)和過度、過份志向(淫志)了。
換言之,孔子只知有自己,認為自己很本事,有大志向能辦大事。「天」在哪裡?心態在無形中就偏差了,已經是「驕泰」而不自知,目中無人,心中無天。
孔子回去後,閉門省思,大汗淋漓,自忖自己真的是險過剃頭,所幸當自己徘徊在懸崖邊緣時,被老子救了回來。
孔子調整了自己心態,才有後來二十年不同已往的持修,不斷的學習放下自己,順天意、合天心,也在這後二十年的持修,才真正進入了聖人的境界。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3﹞
孔子說:「不知道「命」,就沒有作君子的條件了。」
不去學習、追求,如何能知道「命」?
不去了解生命之根源來自於天,不去了解「天命」的真義,想要成為一位代天宣化的聖賢,憑據什麼呢?
了解了天命的重要,不能順天、合天,又怎麼是真知灼見呢?
Yorum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