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大學》復習心得(下)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2年3月25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止於至善

為什麼要「明明德、親民」?

這就說到了聖人的終極目標,實現「大同世界」。

我們可以把「止於至善」理解為「實現大同世界」的願景。

聖人希望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和睦相處,但要如何才能做到?

靠武力能做到嗎?

靠計謀能做到嗎?

最後才發現,唯有實實在在的讓自己、讓每一個人順天意來過生活,才能實現大同世界。

所以,「明明德、親民」的目的,就是實現大同,叫「止於至善」。

」就是靜止不動,專注於一個點上的意思,專注於哪個點?

」就是「要去達到」,「」就代表了「最真、最善、最美」的境地,也就是至善之地,就是指「大同世界」。

止於至善」說白了,就是:「專注於讓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活得真、善、美的境地」。


☉止定靜安慮得

然後大學就談到了「止、定、靜、安、慮、得」。

前面說到「止於至善」,這個「」和接下來的「知止」是直接關連的。

知止」就是「知道」要「止於至善」的縮寫。

所以承續上面講的「止於至善」,「定、靜、安、慮、得」當然就不離開這個主題,不能把這六個字分開解釋,因為講的是一件事,朝一個方向解釋才能前後連貫。

這六個字所講的是一個轉變過程、一個心路歷程。

從不知道人生意義為何,到學了聖人之道後,知道了開創大同就是君子的責任。一位修身立命的君子就有了方向,人生有了定向。

想要開創大同盛世,一位君子要「知止」,落在實處說,就要在五倫大道中去理解:


為人君者止於仁,為人臣者止於敬,父止於慈,子止於孝,朋友止於信

,這叫着「素其位而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中庸‧14》

一位君子會就他現在所處的位置來與他人應對進退,不會分心於自己位置以外的一切。處在富貴的位置,就好比當官的人,上事君,下為民,就要把百姓照顧好來對君主盡忠;處在貧賤的位置,就好比一般平民百姓,對父母盡孝,對子女慈愛;夷狄古時候是指未開化的民族,孔子說的意思就是指沒有受過聖人之教的社會,處在沒有聖人之教的社會,就把天之道教導給每一個人,令每一個人都能明理修身;處在患難中,對聖人之道的推行困難而憂心,還是要靜下妄心,把身心全全的安於推行聖人之道、開創大同中,心態不會改變。君子無論在什麼位置、立場推行聖道,都不會不自得其樂的。


能素位的君子就「名正言順」,在自己的位上守禮做好本份事,在親民中教導身旁的人也能率性修身,百姓就會心悅誠服的依循,這叫「知止」。

知止而後有定」,大學在這個地方用了「有定」,只有這個地方用「」,其餘用「」,「能靜、能安、能慮、能得」。

」就是自然延伸出來,很自然就有。

知道了開創大同責任在我,自然就有了「定向」,知道要朝哪個方向來前進了,這叫「有定」。

」是須要去用心用力,去達成、去俱備,不是「自然就可以」。

君子明白了道理,就有了方向,接下來就是要下心來,把身心都於大同世界的開創,能下妄心,能將身心都於聖業中,才能沒有私心的去思如何明明德於天下的事如何開展,最後求仁得仁,叫「」,就是孟子說的「自得」的意思。


☉格至誠正修齊治平

有志向要明明德於天下的君子,必須知道天下太平的開始和終結次序是怎樣的,所以說


物有本未,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人的本源是天,所以孔子說要成就君子就必須敬畏天命。

若人只知道有自己,而不知道順天,人就會自私自利,就沒有成就君子的條件了。

聖人的事業就是大同世界,聖事的終始就在「治國、平天下」和「修身、齊家」,於修身而終於天下平。

不知道平天下的起始點在修身,不能「格、至、誠、正」,就沒有平天下的可能。

君子知先做好「格、至、誠、正」的修身,盈科後進自然就會達到治國、平天下的功效。

《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說到最後才說「國治而後天下平」。

天下平」是「明明德於天下」的結果,不是一般所謂爭霸天下、野心家的武力一統天下,稱皇稱帝,而是讓天下太平,讓人人都懂得明明德率性修身,然後修道親民的道理。

這句話也表明了是說給有心想要「明明德於天下」、使天下太平安定的君子,而不是說給沒志向者又或野心家們聽的。

大學最後一段說: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從天子到平民百姓,誰都沒有特權,那怕是貴為天子,也跟百姓一樣要以「格、至、誠、正」來修身為本,這樣才能實現大同世界的可能。

如果只是一味的想要世界大同,卻又不肯修身,這就叫「本亂而末治」,世上沒有這種道理,這是不可能的事。

更肯定的說:每一個家庭都致力於修身,國家卻一直都很亂,治不好;又或者說每個家庭都不重視修身,國家卻漸漸安定了,這是從來沒有發生的事。

最後告誡有心想要明明德於天下的君子,當知道和把握住平治天下的根本(知本),才真正了解了聖人之道是什麼、也達到了聖人之道的目標(知之至)。

只有知道如何修身的君子,才懂得引導身邊的人正確修身,家才能齊,國才能治,天下才會太平。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