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止定靜安慮得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4年4月2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君子仁以為己任,必是己立而後立人,己達而後達人,己達而後達人。

要如何才能持修進入「至誠」的境地?達到聖人知天的境界?

唯有依循《大學》所指引的功夫自我持修。




第一步是「知止」。

開宗明義就說了,要「止於至善」。「至善」就是中道,就是本性本有的純善之德,就是五常之德。「」就是「守中」的意思,守著本性本有的五常德。

像視頻中的小狗,心所止處是桌上的食物,但君子心所要止處是仁、義、禮、智、信。

再來是「有定」。知道要什麼,就自然「」了定位、定向的意思。所以小狗的方向就是到達桌上,就有食物吃。

君子心止於仁,就守孝而不移,不因順逆而變志。

第三步就是「能靜」。不是「有」靜,而是「」靜,「能」是一種動態,是產生一種能量,培養一種能耐。

就好像學生考試時,全身心投入,不再去胡思亂想,只專心做試題,要「放下」其他的一切的意思。

也像視頻中小狗一樣,只想要怎樣去到桌上,其他的無法顧及了,或不去理會其他的事了。

君子守仁,事奉父母時,總會有許多的事情發生,在發生一切順逆不等的事時,君子要學會「放下」,要學會先把父母照顧好,其他的都不重要,暫時放一邊。像父母照顧嬰兒時一樣,全心全意不作他想,其他的事都暫時放一邊,等弄好孩子後才來處理,這叫「靜」。

第四步是「能安」,就是一直一直朝目標邁進,安於做這件事,像小狗就安於尋找方法去吃,失敗了再繼續,不斷的努力,不斷的用心。

君子任以為己任,就安於仁道而終身不改變,叫「君子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第五步是「能慮」。慮是思慮,思考如何才能做好眼前的事。小狗在食物面前,心中就暫時沒有其他念想了,即使被其他小狗擠了下來,也沒有心思去計較,沒有心思去吵架、打架了,就一直在想方設法的要去到桌上而已。

在君子的心中,只有仁道,所以就只想如何才能把仁道實踐好,就是如何做好孝、悌、忠、信等義,心不是去想如何得到利益、如何得到名聲、財富等等的念想,就是「君子思不出其位」的意思。在孩子的位,想的是如何盡孝;在臣的位,如何盡忠;在兄的位,如何友弟等。

最後是「能得」。「」就像小狗求食而得食,孔子說「求仁得仁則無怨」,君子求要能實踐仁道,而實現了仁德,就是「得」。

整個過程叫「」。

這樣的修行不僅是為了個人的成長,更是為了造福人群、回饋社會。透過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逐漸達到至誠之境,進而實現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目標。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