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親民_02
- Stone Tai
- 2020年4月14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2)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昬昬, 使人昭昭。」
﹝孟子‧盡心下‧66﹞
孟子說:「賢明的人用自己光明的德行,使別人覺醒;現在的人卻想要用自己沒實踐、一知半解的道理,使讓別人覺醒。」
道理實踐在生活中,就會從知識轉換成智慧。但未經實踐的道理,沒有真實的體驗,很多時候都只是一個空殼,最怕就是懂了一些道理而自認為很有智慧的人,往往就是這樣的人,害人又害己。
泓水之戰:
宋襄公與楚軍作戰,宋軍趕到泓水(故道在今河南柘蔗)北岸,楚軍也已到達泓水南岸。
宋軍列好陣,楚軍正在渡河,目夷勸宋襄公趁楚軍渡河混亂擊之,宋襄公卻說講仁義的人不能乘別人困難時去攻打;楚軍過河後,還沒擺開陣勢,目夷勸宋襄公趁楚軍陣勢未列即刻發動攻擊,宋襄公卻說講仁義的人不能攻擊不成陣勢的隊伍。楚軍擺好陣勢殺過來時,宋襄公才下令還擊,但宋軍少而弱,楚軍多而強,結果宋軍大敗。
回到宋國,大臣們埋怨宋襄公喪失戰機,宋襄公卻理由十足地爭辯說:「講仁義的人不去傷害已經受傷的人,這叫作『君子不重傷』;也不去捉拿頭髮已經花白的老人,這叫作『不擒二毛』。我怎能忍心向沒有擺好陣勢的敵軍發動進攻呢?」
宋襄公傷勢很重,泓水這戰後幾個月就死了。
後世的人評價說:宋襄公不懂用兵之道,卻帶兵打仗,還不接受懂得兵法的人的建議,只執著一些膚淺的仁義道德之說,為了讓自己有「仁義之師」的名聲,而犧牲了多少戰士的性命,這到底是仁義還是迂腐?最後連自己都是因為「仁義」而丟命的。
同理,懂一些葯材,就是醫師了嗎?
很多人知道一些葯材,就以為自己很懂中醫,自己抓一些葯材煮湯喝喝就算了。可往往這類人又很好心,喜歡教別人這樣吃那樣吃,不知道別人的體質,也不管合不合適,這難道不是好心做壞事嗎?到底是在幫助別人還是害人?
若講講道理,就能讓人明理,世界早已大同。
所謂的明理,是知識上的知道,更是要身體力行的體驗才是。
賢德的人,明白道理後,自己實踐於言行中,道流露出來變成德行,這個德行,就是能感動人、使人跟著一起來的動力。
看聖人之教,哪位聖人不是身體力行,涵養德行而後才教人者?
孔子本身就是表率,而且是萬世師表。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在於我自己很想要立足於聖賢之地,自己努力去實踐了,有了經驗了,也幫助有意願者能立足;我很想要修達聖賢之境地,修了之後,也幫助他人進入。
所以親民的第一層意思就是「新民」。新民必然是從自身的「明明德」開始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