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親民_04
- Stone Tai
- 2020年4月22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2) 以善養人: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離婁下‧44﹞
孟子說:「要用善來讓人信服,還沒有過能讓他人信服的人;以善來陶冶他人,然後才能使天下人信服。天下的人心中不服而能稱王的,從來沒有過。」
我常對孩子講道理,但他們懂事嗎?會聽話嗎?決不!
很多父母或許會認同,藤鞭更能讓孩子聽話、懂事。
你說:「小心火,會燒傷。」
孩子聽了就不會玩火嗎?還不是照玩,玩到有一天出事了才會警惕。
所以我們常常要孩子「聽話」,不就是想要孩子「服從」我們嗎?
連孩子都不會完全服從至親的父母,我還希望誰來服從我呢?
更何況,我是誰?是完人?是聖人?
當我們論及「信服」,就認為是要別人聽話,順從某個人的意思,那是不對的。實際上,孟子所謂的「服」,不是服從哪一個人,而是論心是否「信服」。
「心服」又是要服誰呢?
不是服從誰,而是服從心中的善。每個人心中的「善」本是 上天所賦於的,所以是要服從「上天」。
聖人由始至終都沒有想過要別人服從自己,只有霸王才會有這種心思。聖人只祈望每一個人都能順天、合天而已。
以善養人,可以說是「親民」的另一個重點。
我們嚐試從一則故事去理解:律師的獨子
我的爸爸是任何人都會引以為榮的人。
他是位元名律師﹐精通國際法﹐客戶全是大公司﹐因此收入相當好。
可是他卻常常替弱勢團體服務﹐替他們提供免費的服務。不僅如此﹐他每週都有一天會到勵德補習班去,替那些青少年受刑人補習功課﹐每次高中放榜的時候﹐他都會很緊張地注意有些受刑人榜上是否有名。
我是獨子﹐當然是三仟寵愛在一身﹐爸爸沒有慣壞我﹐可是他給我的實在太多了。我們家很寬敞﹐也佈置得極為優雅。爸爸的書房是清一色的深色家俱﹑深色的書架﹑深色的橡木牆壁﹑大型的深色書桌﹑書桌上造型古雅的燈﹐爸爸每天晚上都要在他書的桌上處理一些公事﹐我小時常乘機進去玩。
爸爸有時也會解釋給我聽他處理某些案件的邏輯。他的思路永遠如此合乎邏輯﹐以至我從小就學會了他的那一套思維方式﹐也難怪每次我發言時常常會思路很清晰﹐老師們當然一直都喜歡我。
爸爸的書房裡放滿了書﹐一半是法律的﹐另一半是文學的﹐爸爸鼓勵我看那些經典名著。
因為他常出國﹐我很小就去外國看過世界著名的博物館。我隱隱約約地感到爸爸要使我成為一位非常有教養的人﹐在爸爸的這種刻意安排之下﹐再笨的孩子也會有教養的。
我在念小學的時候﹐有一天在操場上摔得頭破血流。老師打電話告訴了我爸爸。爸爸來了﹐他的黑色大轎車直接開進了操場﹐爸爸和他的司機走下來抱我﹐我這才注意到司機也穿了黑色的西裝﹐我得意得不得了﹐有這麼一位爸爸﹐真是幸福的事。
我現在是大學生了﹐當然一個月才會和爸媽渡一個周未。前幾天放春假﹐爸爸叫我去度假﹐在那裡我家有一個別墅。爸爸邀我去沿著海邊散步﹐太陽快下山了﹐爸爸在一個懸崖旁邊坐下休息。
他忽然提到最近被槍決的劉煥榮﹐爸爸說他非常反對死刑﹐死刑犯雖然從前曾做過壞事﹐可他後來已是手無寸鐵之人﹐而且有些死刑犯後來完全改過遷善﹐被槍決的人﹐往往是個好人。我提起社會公義的問題﹐爸爸沒有和我辯論﹐只說社會該講公義﹐更該講寬恕。他說:“我們都有希望別人寬恕我們的可能。”
我想起爸爸也曾做過法官,就順口問他有沒有判過死刑。
爸爸說:“我判過一次死刑,犯人是一位年青的原住民,沒有什麼常識,他在臺北打工的時候,身份證被老闆娘扣住了,其實這是不合法的,任何人不得扣留其他人的身份證。他簡直變成了老闆娘的奴工,在盛怒之下,打死了老闆娘。我是主審法官,將他判了死刑。
“事後,這位犯人在監獄裡信了教,從各種跡象來看,他已是個好人,因此,我四處去替他求情,希望他能得到特赦,免於死刑,可是沒有成功。
“他被判刑以後,太太替他生了個活潑可愛的兒子,我在監獄探訪他的時候,看到了這個初生嬰兒的照片。想到他將成為孤兒,也使我傷感不已,由於他已成另一個好人,我對我判的死刑痛悔不已。
“他臨刑之前,我收到一封信。”
爸爸從口袋中,拿出一張已經變黃的信紙,一言不發地遞給了我。
信是這樣寫的:
法官大人:
謝謝你替我做的種種努力,看來我快走了,可是我會永遠感謝你的。
我有一個不情之請,請你照顧我的兒子,使他脫離無知和貧窮的環境,讓他從小就接受良好教育,求求你幫助他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再也不能讓他像我這樣,糊裡糊塗地浪費了一生。
XXX敬上
我對這個孩子大為好奇:“爸爸你怎麼樣照顧他的孤兒?”爸爸說:“我收養了他。”
一瞬間,世界全變了。這不是我的爸爸,他是殺我爸爸的兇手,子報父仇,殺人者死。我跳了起來,只要我輕輕一推,爸爸就會粉身碎骨地跌到懸崖下麵去。
可是我的親生父親已經寬恕了判他死刑的人,坐在這裡的,是個好人,他對他自已判人死刑的事情始終耿耿於懷,我的親生父親悔改以後,仍被處決,是社會的錯,我沒有權利再犯這種錯誤。
如果我的親生父親在場,他會希望我怎麼辦?
我蹲了下來,輕輕地對爸爸說:“爸爸,天快黑了,我們回去吧,媽媽在等我們。”
爸爸站了起來,我看到他眼旁的淚水,“兒子,謝謝你,沒有想到你這麼快就原諒了我。”
我發現我的眼光也因淚水而有點模糊,可是我的話卻非常清晰:
“爸爸,我是你的兒子,謝謝你將我養大成人。”
海邊這時正好刮起了墾丁常有的落山風,爸爸忽然顯得有些虛弱,我扶著他,在落日的餘暉下,向遠處的燈光頂著大風走回去,荒野裡只有我們父子二人。
我以我死去的生父為榮,他心胸寬大到可以寬恕判他死刑的人。
我以我的爸爸為榮,他對判人死刑,一直感到良心不安,他已盡了他的責任,將我養大成人,甚至對我可能退出他的生命,都有了準備。而我呢?我自已覺得我又高大﹑又強壯,我已長大了。只有成熟的人,才會寬恕別人,才能享受到寬恕以後而來的平安,小孩子是不會懂這些的。
我的親生父親,你可以安息了。你的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我今天所做的事,一定是你所喜歡的。
殺父之仇難道就能用一些大道理去化解嗎?若是沒有仁愛之心的付出,會有上述故事的結果嗎?
這位律師的偉大,不是他當法官時判案有多利害,當律師時打官師有多利害,而是在於他能遵循 上天賦於他的明德本性,在職場上做明明、親民的工作。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論語‧顏淵‧13﹞
孔子說:「審判訴訟的案件,我跟別人差不多。必定要盡心於使訴訟之事不再發生!」
孔子的心願志向,不是把工作做到如何的好,而是懷著仁義之心,為民服務。在當官時,審理訴訟是必然的,把訴訟審清楚也是份內之事。
但孔子想的更多的是,要如何做才能使到百姓安居樂業,能守望相助,能彼此互相照顧、互相幫助,而不產生怨懟。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必然會有矛盾,會發生磨擦,發生了不愉快時,都能以仁義之心來化解,而不是非要鬧上法庭才能解決。
要如何做呢?就是明明德、親民的實踐了。
Opmerkin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