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親民_05
- Stone Tai
- 2020年4月26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3. 親民的著手處:
1) 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論語‧為政‧21﹞
有人問孔子:「先生為何不從政?」孔子說:「《書經》說:『最重要的就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再以這種品德影響政治。』這就是從政,不然,如何才算從政?」
古代政教不分,政治就是治國平天下之事,而儒家思想就是要治國平天下。
從政亦是為了達到天下國家都安定,百姓平安富裕。
要如何而為之?
孔子還是要我們從孝悌著手。

《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大學‧11﹞
詩經云:桃樹長得正美,它的枝葉十分的茂盛,這個女子出嫁了,能與家人相處得很和睦。可以和家人和睦相處,而後就可以教其他的國人。 詩經云:「和睦兄弟。」能兄弟和睦,而後就可以教其他的國人。 詩經云:「他的威儀沒有差錯,可以匡正四方之國。」 他為人父、子、兄、弟的模範足以讓人學習效法,然後才能感動人民學習效法。這就是所謂的治國在齊其家的意思。
說這顆初成長的桃樹長得好,葉子很茂盛,比喻出嫁的女子,家道興旺,教出來的女孩家很有內在的品德涵養,表現出很和睦的外在。
後代的文人用桃李滿天下來比喻教出許許多多優秀的學生。
為什麼要說這個女子嫁了人,能與夫家的人相處的很和睦?
這有兩點要注意: 一者,女子本身的家教;再者夫家的教養。
女子自身的家教若嚴謹,教出來的女子,嫁了人能守婦道,就能相夫教子,旺夫益子使家庭和樂。
夫家的人,若是教養好,對待嫁入自家的女子視如己出、視如自家姐妹,則入嫁的女子必然能歸心,能視公婆如父母,視叔伯如弟兄,就是一家人了。
如果一個女子嫁了過來,結果整個家就雞犬不寧了,還拿什麼來教國人呢?難道先生要教國人如何降伏母老虎?還是太太教國人如何對付公公婆婆?
一個在自家生活了十幾二十年的女子,嫁入他家,能和公公婆婆相處得來,能和夫家的任何人都處得來,這個待人處世之道就值得教給國人。
一個家庭和和睦睦過生活,突然有別家女子嫁進來,這一家人能把女子當家人、能融合,這也是該教給國人的待人處事之道。
所以「宜其家人」是兩方面的事,不是單方家庭的問題。兩個家庭的教育都正確了,家就和樂了。
大學說:「宜其家人、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教國人什麼?就是以仁道真誠待人的道理,以身示現,讓國人能學習,就齊家治國了。
比如:
晉朝時,劉琪有個女兒,叫劉秀姑,她的爹娘亡故得很早,劉秀姑到了二十多歲也沒有出嫁。在家裡,她恭敬地服侍哥哥和嫂嫂。她還有兩個弟弟,年紀都很幼小,身體都很虛弱,孤苦伶仃,沒有可以依靠著過生活的人。劉秀姑就撫養他們倆到長大,並且對待他們很慈善、很愛護。後來劉秀姑嫁了王桂林,她丈夫的官做到禮部侍郎,生了三個兒子,個個都做了官,很有名聲,劉秀姑活到八十歲還很康健,很安寧沒有疾病,當時的人都說,這是劉秀姑敬重哥嫂愛護弟弟的好報。
劉秀姑能服侍哥哥嫂嫂,還能友愛弟弟,待她嫁人後,當然就是一位好媳婦,好母親,孩子的教導就肯定不會偏差。如果自己家裡都亂糟糟,兄弟姐妹不和,婆媳不睦,還講什麼大道理,誰聽呢?
最後一段又引用詩經《曹風‧鳲鳩》裡讚譽聖王的一句,說:『他的威儀沒有差錯,可以匡正四方之國。』他做為人父、人子、人兄、人弟的表現都值得他人效法,而後國人才向他學習。
所以「親民」的意思,不是選舉要到了,要去拉票,去親民。
親民的著手處,還是先親自心中之良民(明明德),然後宜其家人(妻兒),宜其兄弟,然後教國人,這就是「親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