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格至誠正修齊治平
- Stone Tai
- 2020年8月1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
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古時候要有志於讓天下人都能流露光明本性的君子,就必須先把自己國家百姓治理好;想要把自己國家百姓治理好,就必須先讓自己的家人都齊心;想要自己的家人齊心,就必須先修養自己的言行;想要修養好自己的言行,就必須先端正自己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就必須先真誠專注於自己的意志;想要能真誠專注於自己的意志,就必須先去學習、明暸明明德於天下的至理是如何的;能知道天下治平的至理,就在於如何為自己定位自己這一生的人格。
定位好自己一生的人格後,就要實踐所學習的道理;實踐道理後,意志要能真誠專注;意志真誠專注了之後,心思要能端正;心思端正之後,言行還要修養;言行修養之後,還要讓家庭成員都一起格、至、誠、正;家庭成員齊心後,國家還要推行齊家的治理;國家治理後,還要平推到天下各個國家,使天下人都能安定。
「欲明明德於天下者」這一段,是引導我們如何做「親民」。說到「欲明明德於天下」,不就是「親民」的意思嗎?
古時候的有道明君,想要讓天下人都能明明德(終),就要從最根本處著手,就是修身(始)。修身就是把自身修好,始於「仁義」,實踐於「孝悌」。自身先要有模範、榜樣,才能引領家人一起修身。
「正其心」是端正自己心思,其實就是要能全副心思都在「一善」的抱守,所謂相由心生,心正則身正,身若不正則影自然歪。
「誠其意」是專注於自己的意志,去雜思妄念,不讓外境、外物影響到自己的意志。
而「致其知」是「知人」,去學習、暸解這個能平治天下的聖人,是如何成就德行的。去學習充實如何才能具備明明德於天下的德格,所以「博學、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於「明明德於天下」之志。
「致知在格物」就是「篤行之」,實踐自己之所學,「明明德於天下」的道理要在自己的人生規劃中,為自己人格定位,朝聖賢的德格前進。
程頤說:「知至至之,致知也。」
《伊川易传‧卷一》
北宋理學家伊川說:「認知達到了就要身體力行所知,這叫『致知』。」
物格而後知至,為自己定位好了人格方向,就要去自我提升以達到這個人格標準。
前面所說的致知的「知」,是「認知」的意思,「致」是致力於學,是學習所領悟的認知,是由外而內的認知。後面用「知至」,「至」是到達,是身體力行的體悟,這才是真知灼見,由內而外的感知。
知至而後意誠,實踐自己對大道的認知,就得要專注意志,不讓雜思妄念亂了自己的心志。
意誠而後心正,意志能專注了,就要讓自己的心思正位,所謂「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一位修道君子,會很單純的按自己本位行事,不會期盼在此以外的一切。
心正而後身修,心正位了就要身體力行,仁義不是想像,必須得要在生活中落實,孝悌就是仁義的開端。
身修而後家齊,五倫八德實踐好了,才有模範、榜樣,才能引領家人都能格、致、誠、正。
家齊而後國治,一家大小都能修身,就能影響鄰居,使家家都能修身,國家自然安定穩固,治安一定好。
國治而後天下平,國與國之間的相互往來,能互利互惠,他國看到這個國家強盛,都會來研究,會探個究竟,若每個國家都能依循聖人之教,天下人都能修身,都能以仁義來待人處事,天下自然安定。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