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三.格至誠正修齊治平(一) 1、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0年8月16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一) 聖人的地標

1、

當我們讀這一段時,會發覺這一段不難理解,也就倒過來、反過去的在說明一件事,覺得聖人有點囉唆。但細細品嚐後,就會發覺,雖然反覆說一件事,但其中有深意,不這樣講還真不行。

試想當年,記錄文字還很難的時代,卻用了那麼多的字數來反覆說明一件事,乍看之下以為是多餘的,但絕對不是癈話。當初記錄時,一定是經過了深思熟慮,想到最後沒辦法簡化、沒法縮減了,才老老實實的一字一字把它刻下來。

聖人的心意,經由文字流傳下來了,若我們就這樣讀過去,而覺得「多餘」,就辜負了聖賢的苦心了。文字背後有難以言喻的意思,是必須要仔細推敲,細細品嚐才能領會的。

承接上面講的本末、先後,這一段繼續延伸講解。若沒有繼續這一段,聖人的精神傳承,必然會有所缺失。

首先講「欲明明德於天下者」,這個人指的是有志之君子。上面我們了解了「知止」的意思,就是——知道、明白了要「止於至善」,要開創大同盛世,這一段就是進一步對有志之君子的指導與交代。

從這一句,也讓我們意認到,在聖人心系百姓,一切以天下百姓的福祉為先。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論語‧鄉黨‧12﹞

馬廄燒了。孔子從朝廷回來,說:「有人受傷人嗎?」沒有問到馬。


孔子的馬廄著火了,孔子退朝匆匆忙忙的趕回家,第一句話就問有沒有傷到人。馬夫、佣人在當時的地位甚低,甚至有些富貴人家,把馬看得比馬夫、佣人還重要,因為有幾匹馬就代表有多富貴或官位多高,是身份的代表。

孔子有養馬,是因為當官才有的,是身份的代表。但孔子馬廄燒了,卻不問馬的情況,反問了一般人不看重的這些下人的安危,可見聖人心中,人人是平等,人人都重要。

孔子辦學所收的弟子也能了解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只要有心向學者,無論年齡、無論富貴貧賤,都能來拜師,禮數到了都收。也因此開創了始無前例的開明教學制度,這就是文明,到今天,有哪個教學制度能比孔子辦得更好?

有志向要開創大同盛世的人,看到大學這一句,就會注意;若沒有這個志向的人,看了就會覺得與我無關,就會略過。像孩子,看到卡通片就會一直看,記錄片、新聞就馬上轉台,道理是一樣的。

文中一再強調,要與聖人站在同一高度,才能理解聖人的心意。所以要立志明明德於天下,我們才能與聖人站在同一高度。

「欲明明德於天下者」是聖人的著眼點,接下來的「治國、齊家、修身」,都是要對正「明明德於天下」,若不對正,就會容易走偏了。

這個著眼點得重要,若是著眼於要成就聖人,就偏差了。聖人是什麼人?聖人要做什麼?成就聖人的條件是哪些?這些都不知道,如何成就?

但聖人告訴我們,百姓的福祉,就是聖人的基礎,所以著眼點不可點錯了。

就好比我們走在陌生的吉隆坡城巿中心,要到雙峰塔,在縱橫交錯的路途中,若不鎖定地標前進,就很容易迷失了道路。

有「明明德於天下」為著眼點,「治國、齊家、修身」的目標就明確了。

換句話說,君子的修身,是以明明德於天下為目的的。

很多人在修身,改毛病棄脾氣、含養德行,但目的是為了什麼?明明可以放肆、可為所欲為,但還是安分守己的過生活,為了什麼呢?

為了得到好名聲?為了別人的讚譽?

初心想必不會是這樣的。

大部份人很自然的、感覺就應該這樣安份,所以就這樣守己,說不出什麼道理,但就覺得自己應該要改毛病棄脾氣,修身正品。

但君子很明白,天下的安定始於個人的修身,修身是「本」,而大同是「末」。大同是「終」而「始」於修身。

不明白的人,也會修身,不過往往也止於修身而已。自己做好就好,不要去要求人家,這是很多人的想法。所以嚴以待己,寬以待人。自己做好,連家人都不會勉強,更何況他人。

也有自己做好,也要求家人都必須端正品行,但說到治國就沒有做為了,因為沒有平天下之志的關係。

只有明理的聖人,才能潛移默化中,不只是自己修身,還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過去像堯等有道明君,就是這樣。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