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格至誠正修齊治平(一) 2、
- Stone Tai
- 2020年8月20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一) 聖人的地標
2、
聖人之道不是哲學,不能以研究學問的心態來學習。聖人之道是實實在在生活的真理,越是實踐越真實。顏回讚嘆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聖人之道是高深、真實的真理,是實實在在落實出來的至理。
但這個高深、真實的學問,是不是一般人都無法實踐、永遠無法達成的理論呢?
比如孝順,孝順很難嗎?會不會像烹飪一樣,須要學習才會的? 孝順不須要從外學習,是天性裡自然的行為。 沒讀過書的人就不會孝順父母嗎?需要很有知識、學問才懂得孝順嗎? 有許多沒讀過書的人有時候比博士、碩士都還要能夠孝順父母。當然也不是說博士、碩士有知識的人就不會孝順。
但是,要把孝順做好、做到極至就不是人人都可以的。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中庸‧12﹞
君子的大道,很平實、很實在、規規矩矩、明明白白,而隱含精微深層的精神內涵。沒有學習過聖人之道的一般家庭,都能讓他們明白,但到極至之處,就是聖人都有所不知;一般平庸的家庭,都可以學習而實踐,但到極至之處,就連聖人都未必能做好。
人的本性源自於天,天性的自然就是聖人之道的根本。一般人沒有專注學習,所以不知道,而聖人有用心學習,所以不凡。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論語‧公冶長‧28﹞
孔子說:「每十戶人家中,必定有和我一樣忠信的人,衹是不如我好學而已。」
孔子說每個人都有如他一樣忠信的品質,那是本自於天的天性,不假外學。但一般人有而不知其有,沒有去發掘,所以就像美玉藏在石中,不經開採也就是石頭一塊,沒有價值。經開採、切磋琢磨,其價值就倍增。
聖人與凡夫的差別,不在本質,而在有沒有好學。好學的意義不是讀死書,而是在生活中實踐聖人之道。
如上述所言,我們進一步去思考,孝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嗎? 也不是的。孔子自己說自己都沒辦法把孝順做到極致,聖人都沒辦法做到極至的孝順會容易嗎? 不是說孝順是不假外學、天性自然的嗎? 確實是天性自然的事,但天性的內涵還須要用心去啟發、去發掘,才能天理流行。
我們看一段記載:
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晳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頃乃蘇,欣然而起,進於曾晳曰:「向也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聞之,知其體康也。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曾參自以為無罪,使人請於孔子。子曰:「汝不聞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於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參聞之曰:「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
《孔子家語‧六本‧10》
一天,曾參與父親曾晳一同在瓜地里勞作,曾參稍不留神,斬斷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愛惜物力,做事不謹慎,舉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參的背部打去。
曾參見父親因自己做錯事而生氣,心里很慚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罰,可身體承受不住,便暈倒在地,不省人事,過了很久才慢慢蘇醒過來。
曾參剛睜開眼睛,就想到了父親。為讓父親安心,他歡歡喜喜地爬了起來,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親面前行禮,向父親問道:「父親大人,剛才孩兒犯了大錯,使得父親費了很大的力氣來教育我,不知您的身體沒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吧?」
問候完父親,父親見曾參似乎沒有什麼大礙,稍放了心,曾參於是退回了房間,拿出琴開始高聲彈唱起來,他希望歡快的音樂與歌聲能傳到父親的耳中,讓父親更加確認自己的身體無恙,可以安心。
聽到的人都很敬佩曾參對父親的孝順,可當孔子聽說了此事後,反而不高興,對門下的弟子們說:「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來。」
弟子們有些奇怪。曾參知道後,內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師如此生氣,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細檢點反省,卻又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過錯。於是,就請了其他同學去向老師請教。
孔夫子此時便向前來請教的弟子說道:「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嗎?從前,有一位瞽瞍,他有一個孩子名叫舜。舜在侍奉他父親的時候非常盡心,每當瞽瞍需要舜時,舜都能及時地侍奉在側;但當瞽瞍要殺他的時候,卻沒有一次能找到他。當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著受罰;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時,就應該先避開。這樣,瞽瞍就沒有犯下為父不慈的罪過,既保全了父親的名聲,舜也極盡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參侍奉他的父親,卻不知愛惜自己的身體,輕棄生命直接去承受父親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親於不義麼?哪有比這更不孝的呢?你難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嗎?殺了天子子民的人,他的罪該又怎麼樣呢?」
弟子們聽了老師的開導後恍然大悟,當曾參聽到了夫子這些話後,也一下子醒悟過來,感嘆地說:「我犯的錯,真是太大了啊!」於是就很誠懇地去向孔夫子拜謝并悔過。

相信我們都聽過二十四孝的故事,其中「齧指痛心」是曾子孝順的事跡。
曾子天性至孝,很孝順父母,像曾子這麼孝順的人,都還要繼續學習怎樣孝順父母,向孔子學習聖人之道,孔子看曾子天性至孝,就引導他往這方面更進一步提升。
《孟子》裡有一段記載:
孟子曰:「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曾皙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餘,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離婁上‧19》
孟子說:「曾子奉養他的父親曾晳,每餐必定有酒肉。撤除食物時,必定要請示(剩下的酒肉)給誰;父親問有沒有剩餘,必定說『有』。曾晳死後,曾元奉養他的父親曾子,每餐也必定有酒肉。撤除時,不請示剩餘的給誰;父親問有沒有剩餘,就回答說『沒有了』,準備拿吃剩的下頓再進奉給父親。這叫作對父母的口體奉養。像曾子那樣,就可以稱為對父母心志的奉養了。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樣就可以了。
孟子說曾子的孝順和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孝順父母,只是養父母的嘴巴身體,但曾子的孝順在養父母口體外,還養父母的心志。簡單的說,就是除了照顧父母身體,還關照父母的心意志氣。
但為何曾子的兒子沒有像曾子一樣把孝順做到能顧及心志?雖然曾子有孝順的心法,但曾元沒有用心學習。所以曾元的孝順只止於一般人的孝順,無法繼續提升。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