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格至誠正修齊治平(一) 3、
- Stone Tai
- 2020年8月24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一) 聖人的地標
3、
或許是這些經典的記載,讓一般人認為,聖人之道是高深莫測,難懂難學,是永遠無法到達的理想世界,所以就止步不前。孔子怎麼看這種心態呢?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論語‧雍也‧12﹞
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的大道,只是我的力量不夠。」孔子說:「力量不夠的人,走到半路才會放棄。現在你卻是畫地自限。」
冉有多才多艺,對政治科有很敏銳的直覺,孔子把他和子路歸為政治的高才生。冉有跟孔子學習却画地自限,可见他没有恒心,虽有才华,但个性比较内向、懦弱。孔子看冉有比较退缩的心,於是鼓励他要进取。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26﹞
古代天子有六軍,大國諸侯則有三軍。孔子說:「軍隊統帥可以被奪取,一個人的志向卻不能被人奪去。」
人若失去了自己的志向,沒了志氣,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可言?儒家思想首重「尚志」,孔子十五歲就立大志,也鼓勵人人都要有高尚的志向。冉有這麼有才華,沒了志氣,這些才華又算什麼呢?終會一無所成。所以孔子不忍心這麼有才華的弟子最終無所成就,就激勵他。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孟子‧盡心上‧41﹞
公孫丑說:「人生正道既高尚又美好,簡直就像登上天空一樣,似乎是不可能達到的;為什麼不讓它變得有可能達到,然後人們可以每天努力去追求呢?」
孟子說:「高明的木匠不會為了笨拙的工人而更改或廢棄繩墨,后羿不會為了笨拙的射手而改變拉弓的標準。君子有如教人射箭,拉開了弓卻不發箭,做出躍躍欲試的樣子。他站在正道的中間,有能力的就會跟著他去學。」
公孫丑更是心態不正確,大道很高尚美好,但難如登天,希望降低標準,讓人人都能學習。如果天道的標準一降再降,人間豈不成了地獄?還會美好嗎?
聖人之道的學習,不在難易,而是在有心沒心。所以孟子慎重的告誡公孫丑說:「有心的人必然會提升自己能力跟上。」沒說出口的是:「如果沒心就是自我淘汰,非大道修不可達!」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中庸‧13﹞
孔子說:「道沒有遠離人。人為了追求道而遠離人,那麼他所追求的道就不是道了。」
道在人中,人在道中。人因道而生,本性中本自有道。但一般人不明白,用世俗的心態去看,以為道是高深的學問,是高尚的學問,所以就離開了人的本質,向外尋覓,怎麼可能是人應行之道呢?
同樣的,明明德於天下,一般人認為,那不是我可以做的事,但事實却剛好相反,明明德於天下是每一個人都要努力去做的事。
從那裡做起?
就從修身做起。
就好像世界環境的維護,不是我一個人可以做好的!那是當然,那有一個人就可以維護整個世界的環保?但是當每個人都能去把自己這一塊做好,去減少運用不環保的東西,地球的環保就做好了。
保護地球是著眼點,而著力處就是素食、不用塑膠袋等等的個人素養。
「明明德於天下」亦是著眼點,而用力處在「修身」。
一般人的修身,為什麼不能堅持到底?像孔聖人弟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有哪個能做到極至?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論語‧雍也‧29﹞
孔子說:「中庸這種德行,實在是最高的了!長期以來,百姓很少有能做到的。」
孔子說,中庸之道,做到極至的,一般百姓沒有,為什麼?因為百姓雖有成就聖人的本質,但沒有朝這個方向學習和實踐,所以無法成就。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9﹞
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平治,爵祿富貴可以辭讓,銳利兵刃可以踩踏,但是中庸却沒有辦法做到。」
孔子說,一般修習聖人之道的人,有能平治天下的智慧,有富貴不能移的仁心,有威武不能屈的勇氣,但中庸之道卻不能實踐好,為什麼?
我們必須要探討清楚,為什麼學習了聖人之道,還是做不到中庸的極至?
一隻新組裝好的小鐘放在了兩隻舊鐘當中。兩隻舊鐘“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著。
其中一隻舊鐘對小鐘說:「來吧,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有點擔心,你走完三千二百萬次以後,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哪!三千二百萬次。」小鐘吃驚不已。「要我做這麼大的事?辦不到,辦不到。」
另一隻舊鐘說:「別聽他胡說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擺一下就了。」
「天下哪有這樣簡單的事情。」小鐘將信將疑。「如果這樣,我就試試吧。」
小鐘很輕鬆地每秒鐘「滴答」擺一下,不知不覺中,一年過去了,它擺了三千二百萬次。
很單純的中庸之道,因為複雜的心,不知止所以無法抱守如一。只要像小鐘一樣,每秒「滴答」一下,就能堅持到底了。
陸九淵:「易簡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
陸九淵說:「單純簡易的學說最後會流傳廣大,瑣碎的理論最終要飄散流去。」
一切的道理都是要解釋大道的真諦,但道理講多了,卻無法回到源點,就會容易迷失了方向。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中庸‧8﹞
孔子說:「顏回的為人呀,選擇了中庸之道去實踐,得到了一善,就緊緊抱守著,而不讓它失去。」
顏回為什麼做到?因為顏回「知止」,得一善就是知止的開端,知道一切修身、齊家、治國的用意就是要平天下(世界大同),所以顏回守住了。能守住本性,能不離仁心,專注恆持,就成了。若不知「一」,善就沒了根。
所以聖人要費那麼多口舌來反覆講解?不費口舌反覆講解,修學者不明白。但講了那麼多,為什麼還不明白呢?因為沒有重視,輕輕的就看過去了,還認為這一段沒有什麼,有點多餘,有點癈。
多餘嗎?癈嗎?
一點都不多餘,一點都不癈!
是學者沒有體會到聖人的苦心,所以無法理解這段話內層的心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