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格至誠正修齊治平(二)
- Stone Tai
- 2020年8月28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二) 致知在格物
我們稍稍把「格物致知」重點說一下。因為修身在於「格、至、誠、正」,而「格物、致知」是起始的地方。
格物就是對「物」的「格」。 「物」指的是看得見的東西,以人來說就是「身體」,要對「身體」做些什麼的意思。
「格」的意思有「表現出來的品質」,如人格、品格、格調等等;也有「標準」的意思,如資格、規格、格式、格局等等;也有「糾正,匡正」、「抗拒;抗禦」、「被限制,受局限」等等的意思。
從上述的字意,我們再看大學的「格物」。修身的重點起於「格物」,所以說「致知在格物」,致知要從格物著手的意思。
身體要如何「格」?
或許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我們如何規劃自己這一生?要有什麼格局?
我了解到了美好的大同世界,是人人都能明明德,都能仁義待人,但現在這個世界的人並非如此,並不是人人都能如此。
我要如何做才能讓更多的人能明明德,以至於世界能美好、能大同?
大學的引導就是從「修身」開始,而修身的起點就是「格物」。所以我就為自己人生定一個終身的目標,要致力於讓人人都能修身,所以我就要踏出我的第一步,就是「格物」。
印度森林之子的故事

故事要從1973年夏天說起,當年有場洪水直淹「Majuli」,洪流過後,有千條蛇癱在岸邊奄奄一息。由於當時天氣炎熱,四周只有無盡沙石,故沒有樹蔭下該些
蛇終被陽光曬死。
當時年僅16歲的柏央(Jadav Payeng)看到這一幕,決定不再讓悲劇發生,逐請求林木部門在該處種樹,惟後者卻示意:「該地寸草不生,我們無法可施,你自己試試種竹子。」
農民出身的柏央稱:「當時根本無人願意幫助我,無人打靠拯救這片瘠土。」得不到幫助的柏央放棄讀書,住在島附近的地方,靠自己一對手,日復一日地不斷播種、澆水。柏央決定每日在貧瘠的土地上種一棵樹,希望盡力拯救自己的家園。
想不到數年後,竹子成長起來,柏央開始計劃種樹,他用竹子造了一個灌溉平臺放在樹苗之上,再開個小孔,讓水慢慢澆在植物之上,而且他還引入白蟻、螞蟻、蚯蚓等,讓土壤肥沃起來。
實際上,螞蟻不斷鑽挖會讓土壤易於耕種,而白蟻身上的酶則可以改善土壤。柏央利用昆蟲改善土壤,更意外吸引鳥類及其他動物走到島嶼佔到550公頃的森林生活,生態也慢慢因而形成。
柏央的故事亦慢慢傳開去,更於2012年獲印度前總統Abdul Kalam授予「印度森林之子」(Forest Man of India)稱號,甚至有外國紀錄片導演特意將柏央故事拍下,取名「Forest Man」。
經過40多年後,他一手栽種的森林面積已超過550公頃,比起紐約的中央公園(Central Park),還要大210公頃,更成為孟加拉虎、犀牛、禿鷲和115頭大象的棲息地,他亦希望森林繼續擴大至2023公頃。對森林深有使命感的柏央,將內裏的動植物當作家人,他坦言至今仍記得第一棵樹的所在之處,更指會一直種植,現時已經50多歲的他坦言:「我會繼續努力,直到最後一口氣」。
柏央的至善之地就是一片森林,給自己的生計和許多的飛禽走獸棲息。他的理想森林從種第一棵樹開始,這就是柏央「致知」;每天種一棵樹就是柏央的「物格」;實際種樹、澆灌等就是「知至」;人會累、會病、會面對許多困難,遇到了任何的順境逆境都要克服、專注志向,這叫「意誠」;要排除心生的種種障礙,這叫「心正」;慢慢的一小片的樹林出現了,叫「家齊」;一片森林出現了叫「國治」,希望森林繼續擴大至2023公頃是他的「天下平」。
柏央的理想是一片森林,我們的理想又是什麼?
致知在格物——為自身(物)定「格」,自己要成就的「品格、人格」,或者是自己未來的「格局」。這叫「物格」,物格的意思就是規劃好了,身體也開始投入實行了,而「知至」的意思就是要去用心用力做到自己對這個「格」的認知。
更明確一點的說,我這一生要如何過?要成就什麼人格?凡人還是聖人?
我很嚮往聖人的德格,所以就為自己定下目標,不再甘於凡人的生活了,我這一生就是要朝聖人的德格來涵養自身。定好了人生目標,就要「知至」,聖人的德格是怎樣的?一一的落實在自身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這叫「物格而後知至」。
過去的種種惡習要改,讓身體去過有規律、有道的生活,虔心誠意的專注,慢慢從一個凡人的思維和習慣,改而成為聖賢的思維和習慣。
致知的「知」,是「認知」的意思,「致」是致力於學,是學習所領悟的認知,是由外而內的認知。
後面用「知至」,「至」是到達,是要身體力行,身行才有體悟,才是真知灼見,由內而外的感知。
奧運舉重冠軍――奧斯卡·菲格羅亞的故事

奧斯卡15歲的時候,父母把他送到了當地一家舉重訓練館,希望另一種活法的奧斯卡,踏上了舉重之路,從此開始了日復一日的艱苦訓練。
家人、教練對他寄予厚望,而他也不負所望,在舉重隊裡一次次出色的成績,讓他能夠代表國家隊參加奧運比賽。
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年僅21歲的奧斯卡,第一次登上奧運會的舞臺,初出茅廬的他獲得了第五名的成績,這也讓他對四年後北京奧運會充滿憧憬。
2008年北京奧運會,信心滿滿的奧斯卡,帶著所有人的期望,繼續參加62KG的比賽,誰知命運跟他開了一個讓他幾乎絕望的玩笑,在賽前還有兩周時他受傷了!教練不僅沒有安慰他,反而在此時離開了賽場,缺席了整個比賽,徹底放棄了他。但他依舊選擇了上場,當時他在抓舉比賽的第一把要了128.0公斤,誰知竟然三把均未舉起,還有一次抓舉失敗。而奧斯卡因為強行發力導致手臂受傷,加之一直以來的心裡壓力,下場後的他終於繃不住痛哭起來。這一次對奧斯卡的雙重打擊,回國後的奧斯卡,又因為醫生診斷說「他沒有受傷」,不僅讓他承受著失敗的自責和痛苦,更要讓他承受著巨大的社會輿論,也讓哥倫比亞國內幾乎放棄了他,此時的奧斯卡已經25歲。如果再參加奧林比克比賽,已經錯過了一個運動員的黃金年齡,直到一個古巴教練指出,「奧斯卡你有可能是c6、c7頸椎間盤突出」。這種疾病別說運動生涯,嚴重甚至可能導致癱瘓。但奧斯卡並沒有放棄,承受著巨大風險進行了手術後,換了教練又投入到了緊張艱苦的訓練中。
2012年倫敦奧運會,29歲經歷重大手術後的他,又站在了賽場上。會場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向堅韌的他表示敬意。在58KG的比賽裡,他拿到一枚銀牌,此次,他終於站上了領獎臺,與最高領獎臺只有一步之遙。
不甘心的奧斯卡決定再沖一把,參加4年後的裡約奧運會,可誰也沒想到,正艱苦備賽的他,在一次訓練中背部受傷了,他不得不再次手術,此時距離比賽還剩6個月,手術沒多久,奧斯卡就迫不及待地恢復了訓練。在所有人都認為他堅持不住的時候,他挺過來了!
2016年當時已經33歲的奧斯卡,在這個年齡還依然出站奧運會,有的是對這項運動的堅持和執著,有的是奧林匹克精神,這一次在全世界的注視下,他終於舉起來了!
在他把杠鈴重重摔在地上的時候,仿佛所有的壓力,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洩。這一刻,奧斯卡終於處在了夢想之巔,在獲得冠軍後,這位33歲的老將鞠躬致意,而他的眼淚奪眶而出。終於12年來持續不斷付出,最終獲得了匯回報。而這是哥倫比亞代表隊奪得裡約奧運會的首枚金牌,也是哥倫比亞首次在該項目中奪冠,還是最終國家隊三枚金牌中的一枚。
在頒獎典禮上,他高舉雙臂,泣不成聲,場面令人動容。奧斯卡親吻杠鈴,並脫鞋宣佈退役,宣告正式結束自己的舉重職業生涯,他也為自己舉重生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這大概是最好的結果。
要說10年磨一劍,這一劍讓奧斯卡等磨了12年,也許強烈的決心和堅持,在一定程度上真的可以戰勝天賦,可以戰勝時間,奧斯卡真正的告訴我們什麼是堅持的意義,這一路走下來有多不容易,在你成功的那一刻就會多幸福。最值得尊重的不是夢想,而是為了夢想,堅持努力的過程!
奧斯卡的人生目標就是舉重冠軍。要成為舉重冠軍,就必須從基礎開始,就是身體的訓練,我們可以理解成是格物、也叫修身。從舉重的認知到實踐認知,一步步的讓自己能突破自己的極限,讓自己具備成為舉重冠軍的體格。這就是奧斯卡的物格、知至。而他除了舉重,就沒有從事其他的行業了,大學說「意誠、心正」,就是全心全意的投入進去,沒有其他的雜思妄念,遇到了任何的順境逆境都要克服、專注,最後才達成夢想。
有志向且能一步一腳印的實踐,雖然過程比別人辛苦,但結果會令自己滿意且無悔。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