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一) 止、定、靜、安、慮、得。
- Stone Tai
- 2020年6月13日
- 讀畢需時 1 分鐘

聖人說話,是說給同樣高度的人聽的,如果我們不站在同一個高度上,雖然聽了,但不見得會懂。比如站在阿里山山頂看日出的人說,日出有多美,我們不站在阿里山上,在自己家院子裡看日出,怎能體會山上看日出的美呢?
了解了止於至善的意義,就要站在這個高度,繼續聽聖人往下怎麼說,才能真正明白聖人的心。
(一) 止、定、靜、安、慮、得。

「止」者止於至善;
「定」者定位、定向;
「靜」者靜下妄心,不作他想,專心致志;
「安」者安於率性修道,無論順逆皆不棄不離;
「慮」者思慮道行天下之事;
「得」者求仁得仁,自得也。
「有」的意思,是「自然就會有所衍生」的意思。
「能」的意思,不是「就能夠」,而是「還要能夠」。
君子知道止於至善了,就很自然有了自己人生的定位、定向;有了人生的定位、定向還要能夠靜下妄心;靜下妄心後還要能夠安於本位,盡好本份;努力盡自己本份後,還要能夠去思慮如何完成目標;在完成目標的當中,還要能夠是發自本心,源自天性的流露,得之於天性的自然,才稱得上是君子之道。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