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二.(一) 止、定、靜、安、慮、得。5. 慮而后能得(1)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0年7月23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1) 求仁

「得」是「自得」。

君子所追求的是什麼?

從一介「凡夫」,轉變成為一位「君子」。

從一個自私的小人,變成一位博愛的聖人。


故事——是鐵還是金?

勵志演說家派翠克‧奧杜利每年給成千上萬的聽眾演講。在他的演講中,他要求聽眾告訴他,他們會用什麼樣的詞語來描述一個「勝利者」。

當他聽到聽眾中有人說出他們形容勝利者的詞語時,他就將它們寫在黑板上。

多年來,奧杜利統計出前10個描述勝利者品質的詞語,按出現頻率依次為:

1)積極的態度 2)熱情 3)堅定 4)有動力 5)有信心

6)樂觀 7)專注 8)快樂 9)善於傾聽 10)耐心

這些品質能說明一些問題。例如,其中並沒有提到任何與生理或心理能力有關的成功品質。奧杜利指出,這表明,任何人都可以成功,因為成功取決於態度,而不是取決於智力。無論你的天賦如何,你能夠決定你是否是生活中的一個成功者。

當記下這些成功品質的詞語時,奧杜利總會拼錯其中的一些詞語,也總會有人向他指出他拼錯了。

奧杜利總會向聽眾承認,他是一個誦讀困難者。在他小時候,他的老師認為他的資質很低,因此奧杜利培養了他所能控制的東西——他的態度。他所取得成就遠遠超出了一個無誦讀困難、卻缺乏積極態度的人。

換一種說法,他也建議他的聽眾想像,他們其中一些人再生而為一塊五磅重的生鐵礦石(價值約為5美元),有些人則再生而為一根五磅重的金條(價值約為30,000美金)。金條一開始的生命價值遠超過那些生鐵。

但如果金條自我滿足,而生鐵自我努力,例如,把他們自己鑄造成手錶遊絲,他們能夠從價值5美元變為價值數十萬美元—通過精煉實現他們的最大價值。

奧杜利指出,雖然我們改變自己的「原料」的程度有限,但是,「精煉」的過程是你所能控制的。

我們或許就像奥杜利說的一塊五磅重的生鐵礦石,生而為一介凡夫,有著凡人自私自利的心態、思維,學習了聖人之道後,就要從一介凡夫的思維和心態,轉變成一位聖賢的心態和思維,這個過程就是「精煉」。

精煉的目的,當然就是為了要提升自我的價值。

生鐵要精煉成鋼,要用火來煉,凡夫要成為聖賢又要用什麼呢?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離婁下‧42﹞

孟子說:「君子深沉的造詣是以道為基準的,而目標則是希望自己,能得自本性的內涵,流露於天性之自然。」


君子的深造,以道來精煉自己,以天道來定自己人格的標準,讓自己有目標來提升。

提升是需要不斷的淬煉,過程是艱辛的,但離目標越來越接近,就會感到很愉悅。

君子的思慮,是以「仁」為中心點,不是思考以什麼方、什麼法來治國。「仁」是天之性,唯誠者能得之,誠的意思,就是專心致志,與天通達。

簡單一點來說,君子以仁道來改變自己、來過生活、來待人處事,慢慢把思維和心態從凡夫轉變成聖賢,最後天人合一。這就是君子追求的,而最終得到了,叫「自得」。



…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論語‧述而‧15﹞

子貢問:「伯夷、叔齊是哪種人?」孔子回答:「古代賢德之人」問:「他們有抱怨自己的遭遇嗎?」答:「他們所求的是仁德,而最終也得到了行仁的結果,還抱怨什麼呢?」


孔子說伯夷、叔齊這倆賢德之人,所求就是自己能守得住仁道,而最終他們犧牲了生命,卻守住了仁德。他們求的不是名也不是利,而是仁,即然所追求的己經得到了,還有什麼值得抱怨的呢?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誠不以富,亦祇以異。」其斯之謂與?

﹝論語‧季氏‧12﹞

齊景公有四千匹馬,臨死的時候,百姓找不出他有什麼德行值得稱述;伯夷、叔齊餓在首陽山下餓死,百姓至今還在稱述他們的德行。「讓人懷念的不是富貴財富,而是真誠的初心是不是有所變遷」詩經裡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若以一般世俗眼光來看,伯夷、叔齊很窮,跟齊景公比起來,一個在天,一個在地。但後來百姓會懷念稱頌伯夷、叔齊,對一位有錢、有權、萬人之上的齊景公默然,到底在人的內心深處,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呢?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