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二.(一) 止、定、靜、安、慮、得。5. 慮而后能得(2)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0年7月27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2) 樂道

選擇享受你的生命

傑瑞是美國一家餐廳的經理,他總是有好心情,當別人問他最近過得如何,他總是有好消息可以說,他總是回答「如果我再過得好一些,我就比雙胞胎還幸運囉!」

當他換工作的時候,許多服務生都跟著他從這家餐廳換到另一家,為什麼呢?因為傑瑞是個天生的激勵者,如果有某位員工今天運氣不好,傑瑞總是適時地告訴那位員工往好的方面想。

看到這樣的情境真的讓我很好奇,所以有一天我到傑瑞那兒問他:「我不懂沒有人能夠老是那樣地積極樂觀,你是怎麼辦到的?」

傑瑞回答:「每天早上我起來告訴自己,我今天有兩種選擇,我可以選擇好心情,或者我可以選擇壞心情,我總是選擇有好心情,即使有不好的事發生,我可以選擇做個受害者,或是選擇從中學習,我總是選擇從中學習。每當有人跑來跟我抱怨,我可以選擇接受抱怨或者指出生命的光明面,我總是選擇生命的光明面。」

「但並不是每件事都那麼容易啊!」我抗議地說。

「的確如此。」傑瑞說:「生命就是一連串的選擇,每個狀況都是一個選擇,你選擇如何響應,你選擇人們如何影響你的心情,你選擇處於好心情或是壞心情。你選擇如何過你的生活。」

數年後,我聽到傑瑞意外地做了一件你絕想不到的事:有一天他忘記關上餐廳的後門,結果早上三個武裝歹徒闖入搶劫,他們要脅傑瑞打開保險箱,由於過度緊張,傑瑞弄錯了一個號碼,造成搶匪的驚慌,開槍射擊傑瑞,幸運地,傑瑞很快地被鄰居發現,緊急送到醫院搶救,經過18小時的外科手術,以及密集照顧,傑瑞終於出院了,還有塊子彈留在他身上。

事件發生6個月之後我遇到傑瑞,我問他最近怎麼樣,他回答:「如果我再過得好一些,我就比雙胞胎還幸運了。要看看我的傷痕嗎?」

我婉拒了,但我問他當搶匪闖入的時候,他的心路歷程。傑瑞答道:「我第一件想到的事情是我應該鎖後門的,當他們擊中我之後,我躺在地板上,還記得我有2個選擇:我可以選擇生,或選擇死。我選擇活下去。」

「你不害怕嗎?」我問他。

傑瑞繼續說:「醫護人員真了不起,他們一直告訴我沒事,放心。但是當他們將我推入緊急手術間的路上,我看到醫生跟護士臉上憂慮的神情,我真的被嚇到了,他們的眼好像寫著,他已經是個死人了,我知道我需要採取行動。」

「當時你做了什麼?」我問。

傑瑞說:「嗯!當時有個碩大的護士用吼叫的音量問我一個問題,她問我是否會對什麼東西過敏。我回答:『有』。這時醫生跟護士都停下來等待我的回答。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喊著:『子彈!』聽他們笑完之後,我告訴他們:『我現在選擇活下去,請把我當作一個活生生的人來開刀,不是一個活死人。』」

傑瑞能活下去當然要歸功於醫生的精湛醫術,但同時也由於他令人驚異的態度。我從他身上學到,每天你都能選擇享受你的生命,或是憎恨它。這是唯一一件真正屬於你的權利,沒有人能夠控制或奪去的東西,就是你的態度。如果你能時時注意這件事實,你生命中的其它事情都會變得容易許多。


生命是一種恩賜,我們懂得去享受這個恩賜嗎?還是把恩賜看成是苦難?

生活是一種態度,我們是積極樂觀來面對,還是消極悲觀來過活?

這全在我們自己一念間而己。

聖賢面對生活也有兩種選擇,可以不要那麼辛苦,過得快活自在一些,當個凡人就好;但他們選擇上達,挑戰顛峰,做人上人。

看上去是人不堪忍受的生活,而實際上聖賢面對這種生活真的那麼的辛苦和難受嗎?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雍也‧11﹞

孔子說:「回真的很賢德啊!一竹筐飯,一瓜瓢水,住在巷子裡破舊的小房子,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困生活的憂愁,他卻不改變自己與人分享學習聖道的快樂。回真的很賢德啊!」


顏回是一個心心念念聖人之道的人,永遠都樂於實踐和分享聖道心得的一個人。能明明德者,一定有很多喜悅在心中,而這種喜悅是會盈滿出來的,自然而然就和同門師兄弟分享,不分享反而難過。

就像孩子吃到好吃的,玩了好玩的遊戲,都會很自然要跟父母說,要跟遇到的每一個人說,不說還不行,晚上會睡不著覺,連睡覺做夢都會笑。

有時候看小孩,他們的天真未泯,有很多本性自然的東西,是大人漸漸忘記了的。

有時子孩在玩樂中,會忘乎一切,連父母叫都停不下來那種,是全身心投入的狀態,我們看他們玩的遊戲覺得沒什麼,但他們就是能樂在其中。

顏回的生活很貧苦,但顏回不會因為生活貧苦而憂煩,別人看到顏回過的生活,都無法忍受,但顏回的心不會在意生活物質的豐盛,而注重的是心靈上學道修習帶來的充實和喜悅。

孔子很了解顏回,稱讚他安貧樂道。很多人誤解了孔子的話,以為顏回樂於貧苦,那是不對的。

顏回是樂道,而不是樂貧。就像上述的故事中,傑瑞選擇了好心情來過生活,而不選擇壞心情來過生活。顏回則是選擇了把重心放在生活中把道生活化,而沒有選擇憂苦的面對生活。

孔子說他人受不了顏回的貧困,但顏回卻不因為貧困、雖然還是有為生活打拼的憂煩,但他沒有忘了在困苦中學道修習、提升智慧和品德。在別人受不了的困境中,還能時時以自己的仁慈之心與人分享學道修習的快樂,所以孔子一句話裡就稱讚了兩次顏回賢德。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雍也‧20﹞

孔子說:「知道而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對於聖人之道,因為某種因素,被動的學習者,叫知之者;喜歡而主動能去學習的人,叫好之者,此類人多是自學而已;樂之者則是學習了能在生活中實踐的人,而且能樂於和身邊的同修朋友分享者,這類人因為心心念念都在思慮聖人之道,逢人就說、見人就講,所以常常都處在喜、快樂的心境。

我們看小孩遇到好玩的事情就是這樣,可以癈寢忘食的玩,而且不會感到厭倦,玩瘋了就停止不下來,樂在其中,然後樂於和每一個人說有多好玩,要怎樣玩等等。

像我孩子就是這樣,若論學校的課業,勉強算是知之者,就是學習不上心,玩電玩,因為去學校所以讀書學習,疫情暴發,學校沒開,就不學習了。若是論電玩,就可以沒日沒夜的玩,他決對毫無疑問是樂之者!

說到聖人之道,孔子就是樂之者,顏回也是,歷代聖人都是。但若論政治的勾心鬥角,聖人就不是樂之者了。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述而‧19﹞

葉公問子路有關孔子的為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說:「你為什麼不這樣說:『老師這個人,發憤用功就忘記了吃飯,樂於分享來忘了憂慮,連自己快要衰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述而‧34﹞

孔子說:「像聖與仁的境界,我怎麼敢當?如果說是以此為目標,努力實踐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倦怠,那麼或許我還可以做到。」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學生沒有辦法學到的。」


無止境的聖人之道,永無止境的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弟子永遠都不倦怠,若不將這些心得講給弟子們聽,就會憂慮弟子們無法領悟,而無法實踐聖道,這就是孔子。

不是孔子不會累,身體當然會累,但心永遠不累。孔子從沒有停止過學習,每天都有新的領悟和體會,永遠都有許多的體會和發現,很喜悅的想要和弟子們分享。

公西華覺得自己和同學都沒能像孔子這樣學習的,但他忘了其實還有一位顏回。

了解了孔子的心態和心境,你還會覺得聖人之道的學習是艱辛困苦的嗎?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