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 止、定、靜、安、慮、得。4. 安而后能慮(4)
- Stone Tai
- 2020年7月1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行前定則不疚,「行」就是行使聖人之道於天下,君子之行就在於修身。修身的前定功夫是什麼呢?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中庸‧22﹞
知人的「人」指的是聖人,聖人明瞭「天」的意思,所以聖人依循天道而行,天之道始於事親,這就是「修身」的開端。若連父母至親都不能孝順,就不用講什麼平天下的道理了。事親不是容易的事,但不是做不到的事。所以要「修身」,是要從修身中,去體悟仁愛的本質,從修身事奉父母親中,去明明德,唯有從困難中,還能依循本性,才能真正發掘出良心的本質、才能具備聖人的要素、才能體會天意。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離婁上‧19﹞
孟子說:「事情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就是事奉父母為最重要;什麼樣的操守最重要?堅守自身(修身)為最重要。不喪失自身的操守(本份)而能事奉好父母親的,我聽說過,喪失了自身的操守(本份)而能事奉好父母親的,我還沒聽說過。事奉父母親,是一切事物的根本;誰不守著別人?但堅守自身(修身)才是一切操守的根本。」
守這個字的意思有操守、堅守、守護等意思。守身的意思就是守好自身的本格,就是要讓自己做好為人的本份,為人子當孝則孝,再困難也要堅守,這叫守身。若本份守不住,一個喪失了自身操守的人,聖賢的德格就不具全了,所以要先完善這一方面,才能有聖賢德格來「為仁」(行仁於天下)。
孟子又舉舜的例子說明:舜竭盡侍奉親人使父親瞽瞍高興、愉快,瞽瞍得到快樂而使天下人受感化,瞽瞍得到快樂而天下父子間的倫理規範也就確定了,這就叫做大孝。
瞽瞍的為人,耳朵太輕,容易聽信別人的話,所以舜的繼母和弟弟常在瞽瞍耳邊說舜的不是,瞽瞍就信了。所以後人才稱舜的父親為瞽瞍,意思就是瞎了眼的人。
若舜因為父親瞽瞍是不明事理,愛自己的小妾和小妾所生的孩子,對自己不好,就可以不孝順,那麼天下人就可以有理由就不必孝順父母了。
舜不敢不孝,無論父母和弟弟如何對待他,他還是以仁愛對父母和弟弟。後來當了天子,天下人因為舜的孝行感動,連瞽瞍這樣的人都能孝順,還有誰是不能孝順的?所以天下人都學習孝順父母,這就是行孝於天下,叫大孝。
「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
﹝中庸‧33﹞
所以君子自我深層反省而內心不愧疚,對於他的志向沒有愧疚。
志者士心,君子之心也,君子之心意就是平治天下的志向。無惡於志就是對於君子平治天下的志向不會感到愧疚。
試想,舜如果反省自己,對父母會愧疚嗎?一定不會有愧疚。這種內省不疚對舜治平天下就沒有心理的障礙了。
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中庸‧20﹞
所以政治的推行在人,這個人能不能善治天下,取決於這個人的人格,有沒有修身,而修身的重點在於正道的依循,修道的基礎就在於仁愛。
從孟子和中庸所講的,前聖後聖是心意相通,是一貫的。
行前定的意思就是,要行使聖人之道前,要先把修身做好,修身就是從孝順開始,因為這就是仁道的開端。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