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二.(一) 止、定、靜、安、慮、得。4. 安而后能慮(5)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0年7月1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道前定則不窮,「道」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根源,在天曰「道」,在人事曰「理」,道前定的意思,就是要我們先窮理,易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要如何窮理盡性呢?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中庸‧20﹞

中庸告訴我們要博學,博學不是什麼都學,如果什麼都學,樊遲請教農耕,孔子就不會不教,結果孔子不但不教,還批評樊遲是「小人」,沒有大志向的人。

博學是指聖人之道的學習,要在方方面面,在各種不同的人事物境時,去實踐所學。在五倫大道中去實踐,君臣、父子母女、夫婦、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道,實踐的層面就很廣闊(博)了。

更要能重複實踐自我審問、慎思、明辨和篤行,才能把聖道實現在自己腳下。

所謂「人一能之己百之」的意思就是不斷的重複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功夫,永遠不放棄,唯有這樣才能窮理盡性。

唯有不斷的自我省思、自我提升、改變,最後才能做到內省不疚。

窮理如果只是把自己埋進書籍裡,最終只會變成書蟲而已。聖人之道是走出來的,不是讀出來的。研讀聖人留下的典籍只是其中一部份,不是全部。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果讀書就夠了,就不必行萬里路。所以實踐還是非常重要的。

安而後能慮的慮,我們可以理解四個「前定」,聖人可是做足了預備功夫的。


好玉米:

詹姆斯·班德講過一個農夫種植他的得獎玉米的故事。每年他的玉米都在全州博覽會上贏得藍帶獎。有一年,一個記者採訪他,得知了他如何種植玉米的趣聞。

記者得知,這個農夫將他的種子與他的鄰居分享。「你怎麼可以將你最好的玉米種子與你的鄰居們分享呢?這些可是每年都為你贏得大獎的種子啊!」記者問道。

「嗨,先生。」農夫說:「你可知道?風將成熟玉米的花粉吹來吹去。如果我的鄰居種植差的玉米,交叉異花授粉就會逐漸降低我的玉米的品質。如果我想種植好的玉米,我就必須幫助我的鄰居也種植好的玉米。」

他很明白生命是密不可分的道理。他自己的玉米品質無法提高,除非他鄰居玉米的品質也提高。

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選擇和平的人必須幫助他的鄰居也獲得和平。選擇好好生活的人必須幫助他人好好生活,因為一個生命的價值是由它所接觸的生命來衡量的。而選擇快樂的人必須幫助他人找到快樂,因為每一個人的幸福與所有人的幸福是聯繫在一起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要種好的玉米,我們就必須幫助我們的鄰居種植好的玉米。

聖人都是有如上述玉米農夫一樣,有成人之美之心。像復聖顏回就是能樂道之人,樂道就是能自己很快樂的學習聖人之道,也很願意和同門師兄弟一起切磋琢磨,樂於與人分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顏淵‧16﹞

孔子說:「君子幫助別人完成善行,不幫助別人完成惡行。小人則正好相反。」

聖人的眼界,就是能看到每一個人的善良本質,像舜帝能善與人同,與人為善,就是創造大同的基礎。全世界只有我一個好人,我這個人真的好嗎?若你所在的地方,大家都能變好,就證明你是一位真正的好人。

這也是孟子說的「以善養人」的思路。

大同世界不是幾個人成為聖人就能達成的,而是要讓每一個人都能進入聖賢的境界才達成的。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