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 止、定、靜、安、慮、得。4. 安而后能慮(6)
- Stone Tai
- 2020年7月19日
- 讀畢需時 1 分鐘

安後慮,是能安於本位後,進一步思慮如何能讓身邊的人一起走上聖賢之道,所以就要深思維,為身邊的人考慮。
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論語‧述而‧3﹞
孔子說:「品德不進行培養,聖人的學問不鑽研、講究,聽到人應該要去做的事,卻不能跟著做,自己有缺失卻不能及時改正,這就是我所擔憂的。」
從孔子的這句話裡,我們能了解到聖人心中所思所慮的是什麼?無非就是天下人能不能好好的實踐所學習的聖人之道!
只是憂心沒有用,憂心,就要思慮。
易經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為了改變得更好來思慮。所謂變得更好,不是形式上的轉變變好,而是要符合天意來改變,順應人情來變通,使人能心悅誠服來學習聖人之道。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同於別人的個性,習慣等等的習性。要如何引領他人走向聖賢之道?
就好像父母、老師對孩子、學生一樣。有些小孩要鼓勵,有些要罵,有些提示一下就可以了,有些不手把手帶,絕對做不好。
我們看孔子對學生的教育,不同的學生問問題,就給於不同的回答,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孔子教育弟子們,絕對是引導他們走向聖賢之道,但每一位學生的背景,個性都不一樣,孔子可以不用心思慮嗎?一定是深思熟慮後,才開口引導教育的。這點在我們仔細看論語裡孔子和學生的對話時,就會有深刻的體會。
安而後能慮,若沒有前面的定、靜和安的功夫,慮就沒有了基礎。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