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二.(一) 止、定、靜、安、慮、得。4. 安而后能慮(1)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0年6月29日
  • 讀畢需時 1 分鐘

止、定、靜、安是內聖自修的功夫,自修有功,才開始考慮身邊的人,不明白聖賢之道的可貴,能不能走完這條光明大道還是未知數呢?

大學之道是創造大同世界的指標,不是自己在家自修的小道理。有大志向的君子,才能懂其中的真諦。


「慮」是深思維,深沉的思慮。這個思慮是為天下人而慮,不是為了自己家人而已。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12﹞

孔孔說:「人如果沒有為長遠的思慮,就必定會有眼前的憂愁。」

遠慮是長遠的計劃,如果不為自己的未來謀劃,這種人多是無志向、沒有目標的人,那麼這些人就要憂心他們不明理,連自己的仁愛之心都無法依循,恐怕自己和家人都沒辦法照顧周全。

司馬牛請教孔子怎樣才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慮也不恐懼。」。因為君子能在自我反省中,沒有絲毫的愧疚,又有什麼好憂慮和恐懼的呢﹝論語‧顏淵‧4﹞?

能做到不憂不懼,是由於能「力行仁道」之故(力行近乎仁﹝中庸‧21﹞),意思就是--力行仁道的人沒有憂慮(仁者不憂﹝論語‧子罕‧29﹞)。

上面孔子是說沒有能遠慮就有近憂,是指一般人而言。

君子的「能慮」就不是指一般人,所講的是有志於平治天下的君子,在「止定靜安」後的步驟。

Kommentare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