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 止、定、靜、安、慮、得。4. 安而后能慮(2)
- Stone Tai
- 2020年7月3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中庸‧22﹞
中庸:「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說話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計畫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後悔的事;人生的致理能夠事先了解透徹,就不會行到盡頭。」
此事所講的是平治天下之聖事,非一般之事。要做聖人的事,要先「豫」,意思就是,事前的準工夫要做足,也就是四個「前定」。如果事前的工夫沒做好,就不具備治平天下的條件,則治平天下之事就不用談了。
言前定則不跲,「言」者言語,要說話,前頭已經先做好了本份,所以說話有力量。
言前定曰「德」。
比如說孝,孝在前面先做好了,你說的孝就能讓人信服,你的話語就是天下人所要依循的法則。如果孝沒做好,卻在那裡對別人指三道四,別人反問一句「你孝順嗎?」。
聖經裡有一則故事: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叫他站在當中,就對耶穌說:「夫子,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他怎麼樣呢?」
他們說這話,乃試探耶穌,要得著告他的把柄。耶穌卻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他們還是不住的問他,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
於是又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他們聽見這話,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的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穌一人,還有那婦人仍然站在當中。
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說:「婦人,那些人在哪裡呢?沒有人定你的罪嗎?」她說:「主啊,沒有。」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
「跲」的意思是絆倒,說話前沒有做好本份,沒德行,就會被自己說出來的話絆倒。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論語‧為政‧13﹞
子貢向孔子求教怎樣才是君子。孔子說:「先去實踐自己要說的話,做到了才以後才說給別人聽。」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論語‧里仁‧22﹞
孔子說:「古時候的聖賢不隨便說話,羞恥自己做不到自己說的。」
如此一說,就好像自己做不到的都不能說的意思,其實並不是如此的。
孔子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論語‧衛靈公‧6﹞
重點在於「忠信」兩字,要以忠信來做為言語的基礎,努力實踐自己所立的志向,只要目標明確,朝目標努力前進,雖未達成,君子說了就是在表白自己的志願,也無不可。
美國某個小學的作文課上,老師給小朋友的作文題目是:「我的志願」。
一位小朋友非常喜歡這個題目,在他的簿子上,飛快地寫下他的夢想。他希望將來自己能擁有一座占地十余公頃的莊園,在壯闊的土地上植滿如茵的綠。莊園中有無數的小木屋,烤肉區,及一座休閒旅館。除了自己住在那兒外,還可以和前來參觀的遊客分享自己的莊園,有住處供他們歇息。
寫好的作文經老師過目,這位小朋友的簿子上被劃了一個大大的紅「X」,發回到他手上,老師要求他重寫。小朋友仔細看了看自己所寫的內容,並無錯誤,便拿著作文簿去請教老師。
老師告訴他:「我要你們寫下自己的志願,而不是這些如夢囈般的空想,我要實際的志願,而不是虛無的幻想,你知道嗎?」小朋友據理力爭:「可是,老師,這真的是我的夢想啊!」
老師也堅持:「不,那不可能實現,那只是一堆空想,我要你重寫。」
小朋友不肯妥協:「我很清楚,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不願意改掉我夢想的內容。」
老師搖頭:「如果你不重寫,我就不讓你及格了,你要想清楚。」
小朋友也跟著搖頭,不願重寫,而那篇作文也就得到了大大的一個「E」。
事隔三十年之後,這位老師帶著一群小學生到一處風景優美的度假勝地旅行,在盡情享受無邊的綠草,舒適的住宿,及香味四溢的烤肉之餘,他望見一名中年人向他走來,並自稱曾是他的學生。
這位中年人告訴他的老師,他正是當年那個作文不及格的小學生,如今,他擁有這片廣闊的度假莊園,真的實現了兒時的夢想。
老師望著這位莊園的主人,想到自己三十餘年來,不敢夢想的教師生涯,不禁喟歎:
「三十年來為了我自己,不知道用成績改掉了多少學生的夢想。而你,是唯一保留自己的夢想,沒有被我改掉的。」
故事中的小朋友,很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在作文中就很自然的表露出來。雖然老師不以為然,但他還是堅定抱守著自己的夢想。一個人如果專注於自己的志向,堅信自己的心志,雖然只是夢想,還未實現,但他說了,也只不過是表白自己的志願,也不見得就一定不能說。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孟子‧離婁上‧39﹞
孟子說:德行完備的大人,說話不必要守信,做事不必考慮結果,只以大義來衡量。
講的話一定要遵守嗎?
君子的言行有原則,就是仁義。
在不違反仁義的情況下,那是不必說的,說到做到;但在違反仁義的情況下,就不見得一定要遵守了。若是說了就無論如何都要做到,就不是大義之所在了。
比如父母答應了孩子讓他們晚上玩電玩,但到了晚上,發現孩子明天有考試,而孩子還沒有讀書,還讓不讓孩子玩呢?
如果讓孩子玩,就是為了信守承諾,父母個人的信義有了,但害了孩子;如果不讓孩子玩,父母個人的信義沒了,但成全了孩子,這是就不是小仁小義了。
提起上述的意義,是怕自己變成是那個壞人夢想之人呀!有關君子言語方面,有許多可談的,待以後有機會再深入研討。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