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修德講學改不善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2年9月8日
  • 讀畢需時 11 分鐘


近來孩子學校家長會,校方邀請了學生父母到學校見面,談談孩子在學習上的一些問題。

見到了孩子的級任老師,老師就說:「你孩子成績不怎麼樣,但人很善良,品行優良,是個好孩子。我帶他六年,成績我不太在意,我在意的是他的人品。」

原來年中考試完後,有一天我孩子就自動去見了級任老師,吞吞吐吐的告訴了老師他英文考試時作弊,偷看了同學的答案。

老師沒處罰他,說:「我給你一天的時間,你回家疊高枕頭好好想想,怎樣去跟你英語老師說說。我暫時不會跟你父母親說,你自己回去想!」

後來級任老師問了孩子的英語老師,孩子已經向她自首了。

級任老師說:「成績好不好,是學生聰不聰明,天生帶來的,不是考迫就能得高分的,但人品好不好,這才是重要。六年能帶出一位品行端正的學生,他讓我感到很欣慰。」

在一位老師的心中,雖然教授知識是他的責任,但為人師表,他更重視學生懂得做人。做一個端端正正的人,遠比讀書成績好來得重要太多。

從孩子級任老師的心態,我們能去體會到,一位聖人對學生的心,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道德的傳承,是精神文明的延續,不重視道德,還能繼續傳承嗎?

道德不能繼續傳承,傳承下來的又是什麼?如果道德不值得傳承,還有什麼是值得人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呢?

再說,孔子在當時那個時代,為什麼要收那麼多的學生?

不辛苦嗎?

可見孔子一定是有一個大願望,而這個大願望,不是孔子一人,或幾位弟子就能去完成的,需要的是每一個人的參與和付出。

然而,收了眾多學生的孔子,卻說了這麼一句話:

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述而.3〕


孔子說:「德行不好好修養,學問不好好講習,聽到該做的事卻不能跟着去做,自己有缺失卻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的憂慮啊。」


孔子對三千弟子的心是一樣的,不厭不倦的教育、指導,希望大家成材,都成為能與天地參的聖賢。

然而,看到眾多學生的學習心態,孔子憂心了。

「德不修、學不講」是相應的。學習天之道、修行聖人之路,就是修養道德,至於道德,孔子講了三個字,就是「仁、義、禮」。

聖人的學問要講習,講習什麼呢?

講習的不是知識,而是德行的涵養。德行不能修習,表示聖人之學沒有講習,不重視。

德之不修,不就是明明德的功夫沒有涵養嗎?

學之不講,不就是沒有行使親民的使命嗎?




《大學集注》

朱熹夫子說:「『明德』是人從天那裡得到,且這個從天而來沒有實體的靈體是真實、光明且不會染着的,憑藉這個俱備一切天的道理的靈明本性來應對萬事萬物的就是所謂的『明德』。但人因為被氣稟所拘束,被人慾所蒙蔽,導至時而不靈明。然而上天所賦於的靈明本性,是不曾沒有反應的。所以學道之人當要把靈明本性應對生發時把握,來讓自己越來越能流露自性的德行,以恢復本性原來的靈明境界。」

朱熹夫子對明德的解釋,有人說像是佛家的論述,其實哪家的論述不重要,重點在於是不是說明白了?

看了之後,其實有一些人就提出一些問題,比如:

說到「虛靈不昧」,既然『明德』是天所賜於的靈明本性是本會被氣稟人慾所蒙蔽,為何人還會有不善的言行呢?

再說,既然是「虛靈不昧」,道德的流靈不是自然的嗎?為何還須要修養德行呢?

人除了上天賜於精神的靈體,還有物質的肉體,靈與物的結合,產生了心的作用,心是靈與物之間的一個奇妙存在,似物非物,似靈非靈,當聖人說「物」的時候,就包括了「心」在內,叫「心物」。

心不是靈體,是靈體的作用,但沒有物質肉體的承載,心也沒有辦法產生,必須是靈與物的結合才行,而人是由「心」主導的。

「虛靈不昧」是在單純的指咱們靈體而言,告訴我們人生而有靈,靈從天降,沒有物質的性質,所以不會被污染。

聖人常用「水」來比喻靈體,水本身是不會受污染的,髒水經過氣化以後,再變成液態又是純淨的了。

說「氣稟所拘,人慾所蔽」,指的是「心」而非靈。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靈在體內,就好像杯子裡的水,水是受到杯子拘禁一般。

心的作用,如果偏向物質,就會重物慾而輕精神;如果重視精神,就會很理性而不受物慾的影響。

所以聖人的教育,就是要明白天,了解天性就是去明白上天賜於的靈,天的性質就在靈裡面。明白了天性,就能合天,合天的意思就是契合天的意思、以天的理路來生活。

所以要學聖人之道,學聖人之道就是學習天之道

學習聖人之道,就會談及靈(本性)、心和身(肉體)三者,要清楚的知道聖人是在講哪一個體,是性體、心體還是身體。

就好比孟子說「性善」,是指人的靈體而言,不是指人的心體或身體。很多人把孟子說的「性善」解釋成「人性本善」其實是不對的。

孟子說的是人有純善的本性,並不是說人性本來是純善的

人性如果是純善的,就不會有不善的言行了,之所以會有不善的言行,表示人性不是純善的。但人有純善的本性,要懂得善用,把純善的本性作為待人接物的中心,這樣就不會有差錯,這樣就能合天。

德之不修,就是因為人沒有認清本性,受到物慾的牽絆,無法將上天善的性質流露在言行中。而修德就是把天性裡原本就俱足的五常八德,流靈於言行中。我們也可以這麼理解:修德就是善行,講學就是善言,合而言之,就是言行必須修養,明明德、親民必須實踐。

孔子大部份的弟子,就是無法領悟,又或知道了這個道理,卻不修習,不能將理論變成實際,所以還是「氣稟所拘,人慾所蔽」,令孔子無比的憂心。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告子上‧6》

公都子說:「告子說:『人性沒有什麼善良,也沒有什麼不善良。』也有人說:『人性可以讓人做好事,也可以讓人做壞事;所以當周文王、武王興起時,百姓便一心向善;周幽王、厲王興起時,百姓便變得橫暴。』也有人說:『有些人生性善良,有些人生性不善良;所以,以堯為君,也有象這樣的百姓;以瞽瞍為父,也有舜這樣的兒子;以紂為侄兒,而且貴為君主,也有微子啟、王子比幹這樣的仁人。』如今您說『性善』,那麼,他們的這些說法都錯了嗎?」 孟子說:「順着人天生的資質(天性)看,是可以做到善,這便是我所說的本性純善。至於有些人做壞事,不是他天生的資質(本性)的罪過。憐憫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憐憫心屬於仁,羞恥心屬於義,恭敬心屬於禮,是非心屬於智。這仁義禮智,不是從外界加給我的,而是我生來就俱備的,只是不去省思罷了。所以說:『追求就得到它;捨棄就失去它。』人與人相比,有差一倍、五倍以至無數倍的,就是不能將天生的資質(天性)盡情流露的緣故。《詩經》說:『天生育眾民,萬物有(天的)規則。百姓秉持著(天性)規則,所以喜愛美德。』孔子說:『這篇詩的作者真懂得天道啊!有萬物就有(天的)規則;百姓秉持了(天性)規則,所以喜愛美德。』」


告子所說的道理,是他所能領悟的境界,然而還沒達到孟子的境界。公都子既然問了,孟子就借機指導。

告子說性沒有善也沒有不善,那是怎樣?又該如何?不是很迷惑了嗎?

又說性有善也有不善,有善又如何?不善又如何?應該是如何呢?

在事情上論,確實是有這樣的現象,但修行的方向呢?只是在事項上論是非善惡,更應該回到自身修行目標在哪?如何達到才是重點。

孟子就很明確的說「性善」,沒有說「性不善」或其他可能,是沒有其他的可能嗎?

不是的,人慾是不善的,孟子不知道嗎?

知道。

為何不說?

沒必要說,因為這不是君子要學習的,不是君子的人生目標。

君子的目標,是合天,把本性原有的德行流露,孔子說「仁、義」,孟子就加了一個,說「仁、義、禮」以應當時人的需要。

儒是什麼?

人需為儒,應人之需要來明明德於天下叫儒。

孟子告訴我們,每個人的本性都是俱足的,都具備了天的性質,具備了一切不會改變的善,才說: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盡心上‧4》

孟子說:「一切都在我身上都齊備了。反省自己而主敬存誠,就沒有比這更大的快樂了。自強不息、推己及人,就沒有比這更近的路可以達到仁德了。」


既然「萬物皆備於我」,修德就是發掘自身的寶藏,將上天的性質挖掘出來,讓自己和天一樣的德行,這叫「與天地參」,聖人的境界。

當然不是要當齊天大聖,那種心態君子不可有。

曾經有一個賣花的小姑娘在賣完大部分的花之後,發現天色己晚,所以決定早點回家,這時她發現手上還有一朵玫瑰花沒有賣完,這時她看到路邊有一個乞丐,於是就把那朵玫瑰花送給了乞丐,然後就開開心心的回家了!

也許你會覺得故事到此就結束了,但我要就講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這個乞丐從來沒有想過居然會有這麼好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從來沒有想過居然會有美女給自己送來玫瑰花,當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也許乞丐從來沒有用心愛過自己,也沒有接受過別人對自己的愛。於是他做了一個決定,當天不行乞了,回家!

回到家之後,他在家裡找出一個瓶子裝上水,把玫瑰花插進去養起來,然後把花放在桌子上靜靜的欣賞著玫瑰的美麗。忽然他似乎想到什麼,然後他馬上開始把花拿出來,把瓶子拿去洗乾淨後再把花插進瓶子裡!

原來他突然間覺得,這麼漂亮的花怎麼能隨意插在這麼髒的瓶子上,所以他決定把瓶子洗乾淨,這樣才配得上這麼美麗的玫瑰!

做完這些工作後,他又坐在邊上靜靜的欣賞著美麗的玫瑰,突然間他感覺這麼漂亮的花和這麼乾淨的瓶子怎麼能放在這麼髒亂的桌子上,於是他開始動手把桌子擦乾淨,把雜物收拾整齊!

處理完之後他又坐在邊上靜靜的欣賞眼前的一切,突然間他感覺到這麼漂亮的玫瑰和這麼乾淨的桌子怎麼能放在這麼雜亂的房間裡呢?於是他做了一個決定,把整個房間打掃一遍,把所有的物品擺放整齊,把所有的垃圾清理出房間.......

突然間整個房間因為有了這朵玫瑰花的映射而變的溫馨起來!這時他仿佛忘記了自己所在何處,正在陶醉時,突然發現鏡子中反射出一個蓬頭垢面、不修邊幅,衣裳襤褸的年輕人,他沒想到自己居然是這個樣子,這樣的人有什麼資格呆在這樣的房間裡與玫瑰相伴呢?

於是他立刻去洗了幾年來唯一洗過的,也是第一次澡,洗完之後找出幾件雖然顯得有點舊,但稍微乾淨的衣服,刮完鬍子之後,把自己從頭到下整理了一番,然後再照照鏡子,突然間發現一個從未有過的年輕帥氣的臉出現在鏡子中!

這時候,他突然間覺得自己也很不錯,為什麼要去當乞丐呢?這是他當乞丐以來第一次這樣問自己,他的靈魂在瞬間覺醒了,其實我也很不錯,再看看房間中的一切,再看看這朵美麗的玫瑰,他當下立刻做出了一個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

他決定第二天不再當乞丐而是去找工作,因為他不怕髒和累,所以第二天他很順利就找到了一份工作,或許是因為他心中盛開的玫瑰花激勵著他,隨著他的不懈努力,幾年後他成了一個非常有成就的企業老闆!

若干年後,他終於尋找到當初送花給他的小姑娘,並把他一半的財產送給了小姑娘,不為別的,只為感激在他淪落為乞丐時送他的一朵玫瑰!

那不是一朵玫瑰,而是一份希望,一份光明,一份對人生光明的希望,一份是對美好未來的希望!這就是所謂的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典故!

其實每個人都是最棒的!每個人都是最優秀的!我們要相信自己,無論如何都不要放棄自己!

不要把自己沉淪在失敗的邊緣,只要讓自己開始做一些小小的改變,那麼我們的人生就會開始與眾不同!記住:當改變自己時,一切都改變了!

從上面的這個故事,一個人的覺醒是很重要的。

從聖人之道的學習,由外而內。從學習聖人的知識,到實踐聖人之道,就會像年輕人一樣發現,原來我是這麼「好」的,我可以這麼帥、這麼有能力、這麼的莊嚴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從乞丐到企業老闆,多麼大的一個轉變,還可以更進一步從企業老闆變成聖賢,只要從改變自己而已。




《禮記‧經解‧3》

所謂天子,參贊天地之化育。因此天子的德行是依據天地的大德,福澤普及萬物,他的德光就如同日月,普照大地而不會漏了任何一個角落。在朝廷上,遵循聖道由仁行義守禮;在自己的住處,就會聽和平中正的詩歌及音樂;走路時,身上佩戴的玉佩有節奏地發出響聲;登車之時,車上的鸞發出悅耳的聲響。居住守禮儀,升朝與退朝都按照制度,文武百官各得其所,所有的事情都井然有序。《詩經》上說:「我們君主是個賢能良善的君主,他的言行從來都不會不合乎禮法,言行合禮,因此成為四國好的榜樣。」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從《禮記》的記載中,可以了解到修德的重要。《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天子自己修德作模範,引領文武百官修身以德,文武百官心悅誠服,也修身以德給百姓作榜樣,這樣天下就太平了。

一個領導人,自身不修,何以教人?

自己都不知道怎樣合天,如何讓身邊的人合天?

不知天命,還要講什麼道理給別人聽?要引領他人往哪裡去呢?

講學,就一定是自身先修先行,然後身教言傳。以身示現模範、榜樣,再告訴別人怎樣去達到,要講的就是實踐的學問,而不是空洞的理論。


或許孔子就是看到眾多弟子,口頭上說的都是平時他教的道理,但言不對行,言行是分離的,越看越憂心吧?!

這就說到下一句「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徙」字的意思是「遷移、移轉」,比如從一個地方搬遷到另一個地方叫「遷徙」。一般是比較大規模的,遠征的,就好像人類的遷徙就是因為人的關係或地理的問題等等,不得已要搬離自己原本居住的地方,到新的地方去。

又比如候鳥的遷徙,原本居住的地方變冷了,就南移,等到氣溫回暖又回到原本的地方。

孔子說「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意思是說,原本習慣這樣過生活的,聽聞了聖人之道,有了更明確、高尚的人生目標,學習到了能從一介凡夫轉變成為聖賢的生活規範,卻因為習慣了原本凡夫的生活,而不願意改變自己,走聖賢的路。原本背離大道的生活習慣,沒有改變讓自己合乎於天的能力叫「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就好像「宰予晝寢」的事情,就是給孔子的一個領悟。

原本孔子以為講了聖人之道,弟子就能改變自己過聖賢的生活,後來卻發現原來想像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人的習慣要改變,不是那麼簡單的。

所以孔子自我勉勵,要更進一步的引導弟子們,直到他們有所成就為止。

徙義改不善也是相應的,徙義就是改不善,改不善總要有一個方向,沒有新的方向、目標,要往哪裡改呢?不善不改又怎麼稱得上是徙義呢?

比如你叫孩子別說粗俗的話語,只叫孩子別說這別說那,孩子只會說他們看到的、聽到的、他們會的,為什麼說話粗俗?因為這就是他們會的,從看、聽中學到的。

好了,現在開始別再看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了,改看有文化、有德教的東西,讀經書、看詩書、學禮儀、學藝術,孩子的言行就會開始轉變。


1964年有一部舞台劇的電影《窈窕淑女》,看過的人都覺得很精彩,幽默又溫馨。

電影講述了一個來自社會低層的賣花女,如何受到一位大學教授的教導,改變了自己說話、儀態等習慣,學習了正確的英語發音和淑女的禮儀後,最後變成了一位眾多紳士好逑的淑女。

雖然教授教導賣花女是與他人睹約,但賣花女的改變,也讓教授不自覺的愛上了她,最後賣花女還是選擇了與教授相愛。

故事中,如果賣花女不肯改變自己、不願意接受教授種種訓練的話,能從低層社會人士變成上流社會人人追求的對象嗎?

一介凡夫,想要位列聖賢,不改變自己、提升自己,怎麼可能位列聖賢呢?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