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孝出弟以學文
- Stone Tai
- 2022年11月24日
- 讀畢需時 13 分鐘
孝道,是儒家很重視的德行,是八德之首。
往往一談到孝,己經失去父母的就反映說:「我父母都不在了…」,似乎父母不在了就沒得孝順了。
其實,儒家對孝的觀點,不只是父母健在時能孝順,父母雖然人不在了,但其精神還是在每個兒女的心裡,所以人不在了不等於就不能行孝道了。
就像孟懿子問孝,孔子就對他說,父母健在時要如何行孝,不在時又當如何,簡單說了父母生前死後如何行孝。
可見孝順在孔子的心中,不只是父母健在時的事,是一生人都可以努力的事。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5》
孟懿子請教什麼是孝,孔子說:「不違背禮制。」 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說:『不違背禮制』。」 樊遲說:「這是什麽意思呢?」 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按照禮制規定來侍奉他們;父母過世後,依照禮制來安葬、來祭祀他們。」
其實孟懿子問孝也只是做做樣子,並非真心誠意的想要知道如何孝順。孟懿子只是表面上履行了他父親的交代,要向孔子學禮,所以才向孔子問孝。
孔子很清楚給孟懿子的回答,他不會做,也不可能做,更做不到。但孔子還是盡他的本份,給孟懿子指導。
雖然孟懿子在此次的請教中,帶有其他作用,但孔子又豈是讓人利用的工具?所以才有了與樊遲的對話。孔子可以不用告訴樊遲的,但孔子跟樊遲說了,其中孔子就是要借樊遲去讓大家知道一些事情。
孔子的回答,明確了孝順這件事,不是父母健在時才能做的,即使父母先去後,也還必須盡一生人的努力,去達成孝德,這才是孝道的真諦。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學而.6〕
孔子說:「學聖賢之道的學生,在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長,行為謹慎而言語誠信,普遍關懷別人並且親近有善行芳表的人。認真做好這些事,再去努力學習典籍上的知識。」
孔子說君子是「文質彬彬」的,品德修養在前,學習道理在後。品德修養要從哪裡開始,就是從孝悌開始。
而「學文」這件事,從孔子這句話乍看之下是沒有孝悌重要,好似可有可無一般,是這樣嗎?
其實並非如此。
一個人可不可以「學文」,得看他對品德的重視和修養,而孝悌是人最根本的開端。一個完全不重視品德修養的人,他會有心想學聖賢嗎?
沒有要做聖賢,沒有為國為民的精神,「學文」又是為何呢?
現今社會許多父母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能讀書,以後能找到好工作,生活過得好。結果教出一個高材生,育出一頭白眼狼,連父母都不管不顧,只懂得自己安逸的大有人在。
讓孩子學了很多知識,知道了「知識就是力量」,卻不重視孩子懂不懂得做人,以後孩子會孝順嗎?
在公交車上,有位姑娘讓座給一位阿姨,這位阿姨就問姑娘多大了?姑娘說三十幾了。阿姨說:「我孩子也三十幾了,有自己的車子、房子了!」姑娘說:「我也有啊!」「那你還乘公交車?」「車子給父母開,不要讓他們辛苦擠公交啊!」阿姨聽了紅了臉,頭都抬不起來了。
「學文」就是學習知識沒錯,但學什麼知識呢?
當然是學習聖賢的知識。聖賢的知識學來幹嘛?無非是學會做人,學會做一位君子,修養品德,為人為己,成就聖人的理想大同世界。
想要達成聖人的理想,孝悌是基礎。連孝悌都做不好的人,真的有心要學習聖人之道嗎?
真有心學習聖人之道又是為了什麼呢?
為了做大官?
孫中山先生1912年他視察山東時說:「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很多人立志立錯了方向,立志做大官而不做事。現今許多年輕人,看到了大老闆生活過得很愜意,有房有車,工作輕輕鬆鬆,自自在在,也希望自己也能有這樣的生活。出去找工作要找工資高工作少、有空調不受氣的「好工作」。許許多多不實際的妄想和幻想充塞了整個腦子,結果人也變得很夢幻、不真實。
聖人之教沒有投機取巧,沒有不勞而獲,只有實實在在的言行和身心。
所以在一個還沒調好自己身心,做好自己本份的人,就等於還沒做好學習聖人之道的準備,就不急於教導聖人之學。
等到孝悌做好了,再教聖人之學還不遲。
什麼叫「做好了」,怎樣才算「做好了」?
在孔子來說,叫「行有餘力」,做到駕輕就熟了、做到有心得了、做到得心應手、做到歡歡喜喜了...
君子是「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的,先做你要說的道理,有體會了再說給別人聽還不遲。
孝悌做了,有心得有體會,再去看聖人怎麼說,你就能得到印證,學習才會有喜悅、有動力。
不行孝悌,看聖人說孝悌,也只是知道孝悌的知識,又怎能有「不亦說乎」的體驗呢?
吃得飽飽的人,你給他再多的山珍海味有意思嗎?餓到不行的人,那怕給他一個饅頭,他都能感激到流淚。
所以孔子說: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8》
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開導;不到他努力想說又說不出來,我不去引發。告訴他一個角落是如此,他不能隨之聯想到另外三個角落也是如此,我就不再多說了。」
孔子教育學生,不會揠苗助長,等的就是一個時機,弟子心中有需要的時機。沒有實踐沒有體會,再多說都等於白說。有實踐有心得體會的人,一點就通,不必多費口舌。
孔子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成聖賢,期盼每個人都學聖人之學,但孔子更希望每個學聖人之道的弟子們都實實在在的,不要抱着投機取巧、僥倖心態。
朱熹夫子《論語集注》說:「餘力,猶言暇日」。餘力兩字的意思,等於是閒暇的時間。
每個人都有一些所謂「自己的時間」,這個「閒暇」時間如何運用?
有一些人有某些興趣、愛好,就會往興趣、愛好去,沒興趣、愛好,只想放鬆的現代人就會刷刷手機、看看電視等等。
孔子引導有志於聖人之道的君子,這個時間就應該用來充實自己對聖人之道的認知。
但「行有餘力」的「餘」字,如果用「有閒暇、多餘的時間」來解釋,不是那麼好解釋。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做有不同的速度和效果,能越用心做的人才能越是嫺熟,才能比別人做得更快更好,這樣才會「行有餘力」,才會有多出來的時間去做別的。
但這樣解釋,又好像在說:做不好的人就沒有閒暇時間了。其實隨便做、馬馬處處的做,不是會有更多閒暇時間嗎?
所以「行有餘力」的重點不是有沒有「閒暇時間」,而是孝悌的執行已經駕輕就熟了,就好像開始學開車時,會手忙腳亂的,那還有時間做其他的?開了幾年車了,駕輕就熟了就可以一面開車一面東張西望,一面開車一面吃東西,甚至我一位表親還能一面開車趕路,還一面換衣服。
這叫「行有餘力」,把孝悌行到得心應手了,可以不假思索的做得很好了。
容易嗎?
不容易,這須要很多的心血和勞力,花了很多的心血和勞力才把孝悌做得駕輕就熟,進一步要做什麼?要怎麼做?
「則以學文」,以什麼來學文?就以實踐仁義的體驗來學文,來印證自己走的方向是否正確。
為什麼要「學文」?
從聖人留下的典籍中去學習,再反觀自己的言行,是否正確還是偏差?不去學習就不會知道。
洪氏曰:「未有餘力而學文,則文滅其質;有餘力而不學文,則質勝而野。」愚謂力行而不學文,則無以考聖賢之成法,識事理之當然,而所行或出於私意,非但失之於野而已。
《論語集註》
洪興祖解釋孔子的話說:「不去實踐孝悌仁義之道,就學習典籍,則所學的經文,只會把他的本心覆蓋,令其本心之德,無法流露;若能孝悌仁義,卻不學聖人經典,則會粗暴狂野,自以為是。」
如果不去實踐孝悌仁義,只是學文,所學的一切將只是理論而已,會讓學習的人容易自以為是,自己以為知道了聖人的道理,但所知的一切都是沒有實質的空殼而已。
反過來,只是去實踐孝悌,而不學文,就無法考察聖賢的成就心法,認識事理的源由,而自己所行的孝悌,或許就是自己個人認為的孝悌,這就不單單只是「粗暴狂野」而已了,恐怕已經偏離了聖人所謂的孝悌。
學文是學聖人之道的知識,首先要有修身立德的心愿和態度。是不是有這個心,就從一個人孝悌行徑中就可以清楚。
再說,學文更要有聖人明明德於天下的慈懷,學了才有用。
如果心態和觀念不對,學文就變成是獲得名利的工具了,這是孔子不願意看到的。
聖人之道是能讓社會和諧、讓人與人能相互關愛、能讓天下太平的學問,如此的珍貴的學問,如果只是拿來獲取名利,這是在賤踏聖人之道。
所以孔子希望弟子在學文之前,先把心態調整好,就說了「入孝出悌,謹而信、泛愛眾、親仁」。
孝: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yù)脩厥德。』」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有一天,孔子在家閑坐,弟子曾參也陪坐在他的一旁。孔子說:「古代的聖王有一種崇高至極之德,要約至妙之道。拿它來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夠很和氣的相親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會相互的仇恨。這個道德的妙用,你知曉嗎?」曾子聽了孔子給他講的這一段話,道理很深,他不覺肅然起敬,離開他的坐位站起來,向孔子答對說:「弟子曾參很魯鈍,不大聰敏,怎麼能夠知曉這樣深奧的道理呢?」孔子因曾子很謙恭的起來答對,就告訴他說:「前邊所講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這個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發點。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訴你」。「說起孝道,固然範圍很廣,但行的時候,卻很簡單,你要曉得愛親,先要從自己的身上愛起。凡是一個人的身體,或者很細小的一根頭髮和一點皮膚,都是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髮膚,既然承受之於父母,就應當體念父母愛兒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體,不敢稍有毀傷,這就是孝道的開始。」「懂得愛惜、珍惜可以藉以行聖賢之道的身體了,就要獨立不倚,不為外界利慾所搖奪,那他的人格,才合乎標準,這就是立身。做事的時候,他的進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軌,不妄行,有始有終,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為眾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譽傳誦於當時,而且將要播揚於後世,無論當時和後世,將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稱他父母教養的賢德,這樣以來,他父母的聲名,也因兒女的德望光榮顯耀起來,這便是孝道的完成。」「這個孝道,可分成三個階段,幼年時期,一開始,便是承歡膝下,事奉雙親。到了中年,便要充當公僕,替長官辦事,藉以為國家盡忠,為民眾服務。到了老年,就要檢查自己的身體和人格道德,沒有缺欠,也沒有遺憾,這便是立身,這纔是孝道的完成。」孔子引《詩經‧大雅篇‧文王章》的這兩句話說:「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來繼續他的德行。」
孔子為什麼跟曾子說「孝道」?
孔子知道曾子生性至孝,子是一位孝子,但人比較魯鈍,與其教很多的知識,不如讓他專注於一個點上用心,所以就以「孝道」來引導他。
再者,孝道是一切德行的基礎,是修行的起始點,無論是曾子或其他弟子,都是必須重視的德行。
孔子說「弟子入則孝」,這個「弟子」指的就是有志向跟孔子學習聖人之道的學生,既然有心學做聖賢,入門工夫當然就是孝順父母,試想從古自今,有沒有不孝的聖賢?不孝順還能成為聖賢?
孝道是從愛惜自身開始,因為立身行道是要靠父母親給我們的這個身體。要看重、照顧這個身體,有了健壯的身體,才有能力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效勞。
有明明德於天下的志向,更要有強健的體魄、堅定的信念,才能有所作為。
悌: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顏淵‧5》
司馬牛很憂愁,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到的說法是:死生各有命運,富貴由天安排。君子態度認真而言行沒有差錯,對人謙恭而往來合乎於禮。那麼四海之內的人都可以稱兄道弟。君子又何必擔心沒有兄弟呢?」
司馬牛為什麼說他沒有兄弟?

司馬牛名叫司馬耕,字子牛。為人善於言談,性子急躁。拜孔子為師後,堅信聖人之道,反對犯上做亂,但他幾個哥哥在宋國做亂,他便辭職奔齊。其哥失敗後逃往齊國,他便奔吳。
所以,司馬牛是有兄弟的,但他跟其他兄弟因志不同道不合,所以覺得有兄弟就等於沒有,但又放不下親情,心很憂愁。
子夏知道了就告訴他老師孔子曾說過的道理:死生富貴本由天定,但為人在世,只要遵循聖人之道,好好的培養自己道德,就會有志同道合的兄弟。
四海之內的兄弟,雖不是血親,但比起志不同道不合、不聽勸告、不走正道的親兄弟,這些志同道合的兄弟更能相互勉勵一輩子。
孔子說「出則弟」,這個悌道難道只限於親兄弟嗎?
「四海之內皆兄弟」,指的是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有共同聖賢志向的兄弟姐妹,一定要相互扶持,這也是悌道的延伸。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孝經‧廣要道章第十二》
孔子說:「教導人民相親相愛,沒有比孝道更好的了;教導人民知禮順情,沒有比敬愛兄長的道理更好的了;欲轉移民風,變異民俗,沒有比音樂更好的了;使在上的人能安於其位,治理人民,沒有比禮節更好的了。禮節的意義只是敬愛而已。所以上自敬其父,而天下之為子者皆悅以事父;上自敬其兄,而天下之為弟者皆悅以事兄;上自敬其君,而天下之為臣者皆悅以事君。是敬止一人而悅乃千萬人,敬者至少而悅者至眾。這就是所謂『要道』的意義呀!」
現代人比較不懂敬重他人,懂得辨別是非、論對錯、好壞、善於理論,卻不知道怎樣做人。
老一輩的家教,弟對兄要敬重,不是論誰比較有能力。
一個有學問又很能賺錢的人,看不起不會讀書賺錢的哥哥;和同樣會讀書賺錢的人,對不會讀書賺錢的哥哥還是很敬重,我們會尊重那一種人呢?
從小教導孩子敬重兄姐,對弟妹是一種訓練,訓練他知道如何敬重他人。有一些父母不明白這個道理,弟妹讀書比較聰明,看不起兄姐,也不會去加以指導,造成小孩沒學會敬重兄姐,連兄姐都可以不尊重了,就別論其他人了。
以後出到社會只看能力,論手段,那還有情可言?
無情的社會是誰造成的?千萬別小看家庭教養!
謹:

謹直接的理解就是謹慎、嚴謹;謹慎守護,敬慎守持的意思。
對什麼嚴謹、謹慎?
當然是聖人之道,要謹記聖人之教、謹守聖人之道,進一步說就是常常要儆醒自己的言行是否有孝、有悌?言行是否偏離了聖人之道?
謹是一種認真的態度,對實踐聖人之道,要看重,不敢輕忽。
信:

信是什麼?
與其說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不如說是由內而外的一種真誠。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盡心下‧71》
浩生不害問說:「樂正子是怎麼樣的人?」 孟子說:「是個有善行的人,是個篤實真誠有信的人。」 浩生不害問:「什麼叫善行?什麼叫有信?」 孟子說:「內心(良心)所向往的叫着善,自己做到了內心向往的善叫着信。內在的善充實了表現在外叫美,內在的善充實而有光輝能感動他人叫大,大到能感化他人一同來充實內在的善叫聖,做到聖而沒有意識到叫神。」
謹而信:
唯有常常謹記和謹守聖人之道,才能有效的實踐聖人之學,把所知聖人之道的學問變成實際生活的態度,這叫信。
信實就是把自己相信的變成實際。
汎愛眾:

汎者同泛。普遍﹑廣泛之意。汎愛猶博愛之意。
要廣泛的去友愛週遭的民眾。
實際去關懷他人才是真實的仁道,只知道仁而沒有實際去關心、關懷別人,就不是一個有仁心的君子。
儒家是很重視實踐的學說,要走聖賢的路,就一定要去關愛身邊的人,這樣才能把仁心修行出來。
愛你看得順眼的人簡單,要去關心你討厭的人就不容易了。
汎愛眾就是你能接觸到的人,都要一律能學習去關愛,而不是有所選擇性的關愛。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去關愛,更有不同層次的關愛,君子就是要藉由關愛各種不同的人,去體驗仁道。
就像學武的人,只是自己練習,不可能成為武學高手。必定要跟很多不同門派的武學切磋、對練,才能把自己所學變成實用的武術,而不是擺設性質的花拳秀腿。
親仁:
吃貨就會和老饕在一起,喜歡武術的人就會跟習武之人在一起,喜歡打羽球的人不會和打籃球的人在一起,除非他也喜歡打籃球。
所以,學修聖人之道,謹而信是內聖之功,有了內聖之功,就自然會去親仁。親仁就是親近有善心善行之人,去和有聖人之志的同道人相互的切磋琢磨,相互勉勵。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衛靈公‧10》
子貢問怎樣實現仁道,孔子說:「工人想要做好他的工作,必先磨利他的工具。你住在一個國家,就要侍奉大夫之中有賢良品德的,并且結交士人之中努力行仁道的。」
學聖人之道,就是有志於明明德於天下,而明明德於天下並不是一個人可以去達成的,是要聚眾多賢德之人一起共襄盛舉,才能達成的。
修行之路如果只是孤獨一個人,是很辛苦的事。若有同修一起互相勉勵則不同,有前輩引領就可以不必走太多的彎路。
汎愛眾而親仁:

培養仁德最有效方法,就是不斷的去愛護、照顧週遭的人。
廣泛的友愛民眾,但親近的卻是有仁德之人。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仁德的人會很自然聚在一起,做什麼呢?當然就是一起做仁義的事,去開創大同盛世。
就好像好賭的人聚在一起做什麼?當然是賭博,難道還會是研究聖人的學問?
一個學習聖賢的學子,能如孔子教的那樣,先入孝出悌,再謹信,之後汎愛眾而親仁,學文的基礎就打好了,就會對聖人之道有嚮往,學文就能得到印證,且能自我導正自己的偏差。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