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上達天意
- Stone Tai
- 2021年9月15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有一天,幾位小友在聽老師說「趙孝爭死」的故事,內容是說兄弟倆在兵荒馬亂時遇見強盜,只為欠缺粮食,哥哥為了救弟弟,請強盜放過弟弟,要吃就吃自己,弟弟也求強盜吃自己,放過哥哥。強盜們被兄弟俩的真情悌道感動了,就放了兄弟俩。
故事說明白了,在埸的小朋友也很感動,突然間有兩兄妹就開始爭吵了起來,就因為你碰到了我,我碰到了你,吵著吵著,妹妹就動手打哥哥。
這厢老師在說悌道,那厢就兄妹演爭吵,故事白說了。
小朋友是這樣,大人就不是這樣嗎?
每個人都知道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孝順父母和友愛兄弟?
小朋友明知上課讀書是他們的主要的學習課程,但上網課時,他們就是愛玩耍,不愛學習。知道是一回事,但知道了要在生活中實踐,就要有一份覺醒。
誰不知道壞習慣要改掉,好習慣要培養,但大部份人都會覺得壞習慣很難改,好習慣不容易培養。
單單一句「坐有坐相」,端端正正的坐就是要培養才會的,不去培養,想要自然就能,不是誰都可以的。不否定有人生成就會有這種傾向,但那是少之又少的一部份人。
聖人很清楚人性的弱點,人性裡有許多的劣根性,就好像草地裡總有許許多多不同的種仔,如果任其發展,你心愛的花樹只能在雜草中勉強生長,要賞花,或許需一副望眼鏡,還要有尋寶的心情。
聖人了解人性,更知道「天性」,知道要遵循天性才能與天地參。故引導人要「尚志」。尚志就是要有高尚的志向、要有向上之心,向上是向什麼地方?就是向天,向天學習,向天看齊。
《易》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易經云:「天的運動剛強勁健,君子效天法地,處世也應像天一樣,自我勉勵,發奮圖強,永不怠惰。」
花草樹木都能抗著地心引力向上生長,人怎麼會不知道、不明白這一點呢?

偉大的周總理小時候就志向高遠,上小學的一天,校長來給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時值中國社會發出劇烈變動的時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很多青年開始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來何去何從,失去了人生奮鬥的目標。
針對這一現象,校長特別安排了「立命」這一課,在臺上激情地演講起來。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你為什麼而讀書?」
教室裡一下子安靜下來,學生們都在思考著這個問題。校長走下講臺,指著前排一同學說:「你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校長又向第二個學生,他的回答是:「為了明禮而讀書。」第三個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櫃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後哄堂大笑,校長長歎了一口氣,搖了搖頭。
不一會兒,校長走到周恩來面前,問道:「你是為什麼而讀書?」周恩來站起身來,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點前一亮,欣慰地點了點頭。他示意讓周恩來坐下,然後對大家說:「有志者,當效周生啊!」
人之所以偉大,首先要有偉大的志向,但更要有的是實踐的能力和毅力。
在人類的歷史裡,最偉大的人莫過聖賢、仙佛。因為聖佛無國界,一國的偉人或許只為他國家的展望努力,但聖佛的眼界超越一般人,是為了全人類的升降之機在努力。
聖人在《大學》中引導我們要「明明德」,就是提示我們不是要有好習慣而已,更要向天學習,要將天賦於我們的,「本性」、「天性」,將這純善的天性流露於生活中,給我們立了人生最高的指標,和天一樣高。
孔子在教育弟子時,就很實在的對弟子們勉勵說: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憲問.23﹞
孔子說:「君子不斷上進,實踐道義;小人放緃慾望,追求利益。」
一個有志於聖人之道的君子,要不斷挑戰自我,不斷提升自己,無論是德行或能力,就要不斷進步。這樣精進再精進,才能成就人上人。
當然過程不會是容易的,想要躍龍門的魚,從來沒有自在逍遙就能躍過龍門的。
所以「上達」就是「自強」的同等意思,不要想輕鬆自在就能做好。但會越做越起勁,越做越強勁,就如同顏回說的「欲罷不能」的心情。
反過來就是「下達」,沒有志氣的「小人」,就會隨波逐流,隨遇而安,由於自己沒有大志向,沒有努力的標,就一天過一天,天天同樣過,回顧一生就如同順水漂流的魚兒,自由自在但永遠不可能一躍成龍。
有上進心就對了嗎?
成龍還是有分別的,是成真龍還是成蛟龍?
雖然都是龍,但真龍和蛟龍差別就大了。
說小人就不「上達」嗎?
如果把「上達」解釋成「上進」、「進取」,就不是君子才會努力,小人或許比君子還要用心,竭盡所能,不擇手段,不達目的不罷休,所以我們能說只有君子才「上達」嗎?
曹操、秦檜不也「上達」嗎?
但孔子所謂的「君子、小人」從來都不是指向好人、壞人來說的,君子從來指的就是明白天道,為了達成世界大同的這類人而說,只是後世沒有研究清楚,把孔子說的「君子」定義給模糊掉了。
所以孔子所說的「上達」,就不是單純的「進取、上進」來說。
「上達」是《中庸》裡所說:「可以參贊天地之化育」的意思。
「下達」則是指人間事,無非利益而已,所以孔子進一步說明: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里仁‧16﹞
孔子說:「君子通曉於道義,小人通曉於私利。」
利多指向私我利益的割據(刂);而義就指向該做的事。義字是「善」和「我」的結合,意指「良心」事、「本性」事。
換個角度來說,你看一個人,是君子是小人,就看他處事的態度。
君子是以道義為基礎的,小人是以利益為基礎的。如果事事都講究利益、好處,這就是小人心態;如果是事事仁義為先,則是君子心態。
有一天在吃晚餐,一面吃一面聊天,突然我八歲的女兒站起來,小跑到廚房,又小跑回座位,然後腼腆小聲的說:「我去放屁了。」
其實她大可偷偷放,只要沒被發覺就沒事,被發覺了不承認就是了,或講些理由藉口也行啊。但這不就是在利害關係上轉了嗎?這就是小人心態。
她能體諒別人,不因為自己而讓大家難受,這就是良心事,這就是義,就是君子的心態。
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就不同在心態上。
上達和下達講的也是心態。
上達的心態,是為了合天而忘我,為了達到天的尺度來提升自己,為了大眾的福祉而奉獻。下達的心態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心理。跟聖人沒得比,永遠比不上,所以不必比。
但比起強盜、小偷,我算是一個好人了,好太多了。就因為比下好太多了,所以就不需要再提升,也不需要改進自我了。
但何必比呢?
況且,比較的心不也是在利害關係上轉嗎?
良心,是該做的無論如何也得做,不管難易。
照顧孩子容易嗎?
為什麼這麼不容易的事情父母親要做呢?
因為就是良心事嘛!良心讓父母覺得有責任,必須負起這個責任,所以喜歡電玩也必須放下,喜歡賴床也必須爬起來。
女本柔弱,為母則剛;男子本強,為父則柔。
這樣的轉變是因為什麼?
就是因為一個心,一個「仁心」,俗話說「良心」。
這個轉變,是心甘情願的、是自願的,沒有人強迫,沒有人威脅。
上達也是一樣,勉強不來,必須是自願的。
不願意上達者,自然就是下達了。
但捫心自問:「誰願意下達呢?」
Opmerkin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