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君子成人之美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1年11月13日
  • 讀畢需時 11 分鐘


德國海關有一批沒收的腳踏車,在公告後決定拍賣,拍賣會中,每次叫價,總有一個十歲出頭的男孩以「五塊」開始出價,然後又眼睜睜地看著腳踏車被別人用三十、四十元買去。

拍賣暫停休息時,拍賣員問那小男孩為什麼不出較高的價格來買。男孩說,他只有五塊錢。

拍賣會又開始了,男孩還是每次都以「五塊」起價,當然最後還是被別人競走。慢慢地,聚集的觀眾開始注意到那個總是首先出價的男孩,越來越多的人對男孩競價的結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拍賣會快結束的時候,只剩一輛最棒的腳踏車,車身光亮如新,有多種排檔、十段桿式變速器、雙向手煞車、速度顯示器和一套夜間電動燈光裝置。這無疑是一輛難得的好車。

拍賣員問:「有誰出價?」

站在最前面,而幾乎已經放棄希望的那個小男孩還是站起來,堅定地說:「五塊」。此時拍賣會現場一片寂靜。所有人屏住呼吸,靜靜地站在那兒等待著結果。

這時,所有在場的人全部盯住這位小男孩,沒有人出聲,沒有人舉手,也沒有人喊價。直到拍賣員唱價三次後,他大聲說:「這輛腳踏車賣給這位穿短褲白球鞋的小伙子!」

此話一出,全場鼓掌。那小男孩歡呼著舉上那皺巴巴的五塊鈔票,得到了那輛毫無疑問是世上最漂亮的腳踏車,臉上流露出人們從未見過的最燦爛的笑容。

小男孩的好運,凸顯了一件事,就是每個人都有一顆 上天賦於的善良的本性,全場高興的掌聲,其實是對他人和自己善行的表揚。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顏淵‧16﹞

孔子說:「君子幫助人成就美德,不促成他人惡行,小人相反。」


孔子說,一個修習聖人之道的君子,會去成就他人的美善,不會促長他人的惡行,不明聖人之道的小人剛好相反。

為什麼一位君子會去成就他人的美善呢?

美善是人的本質,本來就有的,不是外加的。君子成人之美是把人本有的善美本質啟發出來,所以君子成人之美,要先能看到他人的美善,不然要如何成就呢?






以前有個英勇的國王,請人為他畫像。但這位國王卻是個殘缺人士,缺了一手一腳和一隻眼。

第一個畫家是寫實派的,把國王畫得栩栩如生,逼真傳神。

但國王沒有給他賞金,反而把他給宰了。

第二個畫家聽說了,所以為國王畫像時,把國王的殘缺都自動填補了上去。

國王看了更加生氣,也把他給宰了。

第三個畫家被請了過來,他左思右想,從個個角度看了國王,最後才下筆作畫。

國王一看,滿意極了,給了畫家很豐厚的賞金。

原來畫家從側面去畫國王,只見國王側臉望向遠方,單手提劍直指前方,一臉的剛毅果決,就如在沙場為國家開疆拓土時英勇神武的征戰形象。


國王有英勇的一面,也有殘缺的一面,就看畫家的眼界,能看到什麼,就有怎麼樣的作品。

人性裡有善有不善,一般人就在善與不善之間徘徊,比如古人伯夷不會與不善之人交往,他不屑為之,只為怕他人之不善把自己給玷污了;柳下惠則無所謂,你不善是你,不會因為我與你交往就代表我也不善,清者自清。

伯夷連一點不善的都不可以,柳下惠則什麼污穢都無所謂,反正清者自清,有不可思議的定力,但未免過度自信。

聖人能從善與不善中,去看到更深層次中,有 上天賦於的純善的本性,選擇這個角度來與人交往。孟子說伯夷太狹隘,柳下惠則不恭,君子不會這樣。

聖人看到了人的本性,才能去啟發人純然真、善、美的天性。

一般人看不到人的本性,只看到人性,人性是複雜的、變化莫測、有善有不善。你能發現人有良善的一面,但也有不善的一面,你要如何與這些人交往呢?

成人之美這句話,是孔子告戒修習聖人之道的君子,當要能從聖人的眼界,去認知到人深層次的本性,而不要只是停留在外在善惡對待兩端的層次中。

君子的心,是廣泛的仁愛百姓,會幫助身邊每個人,不會執著於自身的名聲、名譽的好壞。

孔子常對學子修士講「舜」的事蹟,和舜是如何待人處事。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中庸‧6﹞


孔子說舜帝有大智慧,舜帝好問,從別人的回答中,能很好的省察其中的話語,那一些是他要學習的(揚善),那一些是他可以不必在意的(隱惡),善用 天賦於他本性的良知、良能,在善惡兩端中,以他的真誠對待每一個人,成就聖德。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公孫丑上‧8﹞


孟子說舜「善與人同」、「與人為善」,來形容舜的偉大。無論是在耕田時,或種菜時,或捕魚的時候,他都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由其是年事已高的長者,幫助他們做好了,才做自己的份。

一般人會想,幫老人耕了田,自己還有時間耕自己的田嗎?

但仔細想想,當舜把老人的地耕好了,難道那些老人會坐在樹下,悠閒的看舜自己耕自己的田嗎?

有些人會想,先耕好自己的田地,再幫老人不行嗎?

這都是心境的問題,以舜的心量,決不會讓老人難過,先把老人的田做好了,才做自己的。他也不會要求老人幫忙,當然也不會不讓老人幫忙,從勞作到心體,都把別人照顧得好好的。

有人稱讚舜,舜就會告訴這些人說:「我都是跟某某人學的,我覺得這樣很好,就這樣做…」

想想,原本十块田地十個人各自耕耘,在舜的帶動下,十個人耕一块田,耕完了就繼續下一块田。一個人做和十個人做的心境是不同的,做起來的速度也不一樣。原本自掃門前雪,變成大家守望相助,十家變成一大家,這不就是大同的景象嗎?

反過來想,一個年輕力壯的漁夫,抓魚的技能也高,總是早早就把漁船裝滿了,悠閒回家的途中,還不忘了與同行打招呼,其實是向大家炫耀自己的能耐,對能力低落者的輕視。

這樣除了能激起同行的比較心,相互彼此打擊外,還能起到像舜一樣促成「十家是一家」的同理心嗎?

當有一天年事已高,能力下降時,又有誰會可憐這個老人呢?

舜看到這些自私自利的人,也沒有去批評、指責,更沒有用言語去勸導這些人,而是很真誠、實在的盡自己的本份。

因為舜帝相信每個人都有良知、良能,只需要用正確的作為來點撥、啟發,這要比說教、指責來得更有力量。

開始的時候總也會有人不認同,招人白眼,被人笑儍。但做到最後,也會讓人覺得這個人,儍得可愛,儍得很令人愛戴呀!

想想,舜會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嗎?

他在意的可能只有人美善之心是否覺醒,所以無為、忘我。


成人之美,是啟發良知的覺醒,真誠相待,相互扶持;

成人之惡,是激發人心的比較,明爭暗鬥,相互競爭。


有人說,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但有了進步卻沒了溫情,進步有意義嗎?

沒有能力競爭的人,又當如何自處呢?

有人說,這是理想世界,不可能實現!

回頭想想,堯天舜日是如何實現的?孔子治魯三月大治難道是假的?

學醫的時候,師父告訴我們:「思路決定出路!」思路正確,治療就有效,思路偏差了,治療果效當然也差了。

聖人之道,是宏觀的思想,往大處想,不會為了一己小私而影響大局,不會為了一棵樹而丟了一片森林。

說成人之美,就是提醒修士要學習聖人的心,要有宏達的思維。


比如一位嫁過來的兒媳婦,面對公公婆婆。道理上,誰不明白要孝順?但要如何才能孝順呢?

如果這位嫁過來的兒媳婦,老是「我媽、他媽」用人心比較,要怎樣孝順呢?

有智慧的兒媳,總能去發覺和感受公公婆婆的恩德,去看他們的好處,才能慢慢的喜歡,就能慢慢的去愛公公婆婆,才能真孝順。

世上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好與不好。欠缺智慧的聰明兒媳就會眼尖尖的看,試想老跟自己閨密說婆婆不是的兒媳能有多孝順呢?

或許就有人說,為什麼你不說那個做婆婆的怎樣對待她兒媳婦呢?

道理其實一樣的,人是相互的,就看一個人要如何取捨。

你說像文王、武王和周公難道沒有不善的一面嗎?

要挑毛病怎會沒毛病挑呢?

但人家家教好,從小教導孩子往別人的優點看,往別人的好處學,慢慢養成了習慣,用感恩的心和愛心去對待別人,結果長輩慈愛,小輩賢德,一家和樂融融。


所以當先生的,要多和太太說自己父母的恩德;公公婆婆要多看兒媳婦的優點,這是夫家家庭成員的責任。至於嫁過人家的媳婦,當然也要有正確的存心理念去對待夫家每一個人。

別小看先生常跟太太說父母親怎麼好,表面上是稱頌父母恩德,實際上是造就太太孝順的品德。不信你老在太太耳旁說父母的不是,看你太太會不會孝順你的父母親!如果你常跟太太說自己父母的恩德,你太太孝順起來也自然多了。

成人之美,首先就是要能去看到身邊人的優點、善美真實的那一面。然後去啟發、發現其人的善美。當其人的善美無限放大時,自然而然,其不善不美的那一面就會越來越小,甚至消失不見。


孟子見齊宣王,就能看到齊宣王善美的真心。從齊宣王看到下人牽牛而過,看到牛很可憐,就叫下人以羊換牛。不明白的人就認為齊宣王很吝嗇,以羊換牛,其實是因為看到了牛的可憐樣,不忍心將之殺害,才以羊換牛,但孟子就能從齊宣王的不忍心,看到了齊宣王有一顆善美之心。就鼓勵齊宣王以不忍心來對待對百姓,百姓就會很愛戴他。

可惜孟子不能長時間在齊宣王身邊,孟子離開了,齊宣王又受到了其他人的影響,行仁道的志氣又喪失了。

現在的社會,教育孩子的長輩們慢慢發覺,孩子不要老是批評指責,要多關注、鼓勵、栽培他善美真實的一面,大樹之下雜草自然就少。







常受指責的孩子老愛欺負別人, 常受鼓勵的孩子會幫助其他小朋友, 這是互為因果的事實。



詹姆斯·班德講過一個農夫種植他的得獎玉米的故事。每年他的玉米都在全州博覽會上贏得藍帶獎。有一年,一個記者採訪他,得知了他如何種植玉米的趣聞。

記者得知,這個農夫將他的種子與他的鄰居分享。「你怎麼可以將你最好的玉米種子與你的鄰居們分享呢?這些可是每年都為你贏得大獎的種子啊!」記者問道。

「嗨,先生。」農夫說:「你可知道?風將成熟玉米的花粉吹來吹去。如果我的鄰居種植差的玉米,交叉異花授粉就會逐漸降低我的玉米的品質。如果我想種植好的玉米,我就必須幫助我的鄰居也種植好的玉米。」

他很明白生命是密不可分的道理。他自己的玉米品質無法提高,除非他鄰居玉米的品質也提高。

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選擇和平的人必須幫助他的鄰居也獲得和平。選擇好好生活的人必須幫助他人好好生活,因為一個生命的價值是由它所接觸的生命來衡量的。而選擇快樂的人必須幫助他人找到快樂,因為每一個人的幸福與所有人的幸福是聯繫在一起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要種好的玉米,我們就必須幫助我們的鄰居種植好的玉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要自己好,就要把你最好的拿出來分享給身邊的人。

成人之美,要先將自己善美真誠的心拿出來,去欣賞身邊的人,去善待接觸的人,如果老是用自私自利的心,用那善惡對待的心去看待別人,又怎能發現別人的好呢?

自己如果常用人心的善惡觀去看、去聽,聽到的都是善與不善,講的當然就是善(是)與不善(非)了。

當我能用真誠、感恩的心去看、去聽,就能看到他人的善美。

比如我家醫館隔壁是做安全門生意的倉庫,每天裝修的老闆就會來提貨。提貨時,就當場開箱,做一些先頭的處理,等到顧客家時,一來不會因開箱產生很多的垃圾,也能把先處理好的安全門直接就裝了。

結果在醫館隔壁開箱,就很多保麗龍碎粒在醫館大門的地方,每天要多花時間打掃,令人煩惱。也有人反映看到隔壁裝修的老闆很可惡,把保麗龍的碎粒往我們這裡扇,把我們門前弄得很髒亂,令人氣憤。

有一天,咱醫館老闆娘在店裡,看到隔壁裝修老闆來提貨,就注意觀察,準備當對方弄髒門前時提醒他一下。

看著看著就發現,隔壁老闆開箱後,把大片的保麗龍折斷成小片,才丟到垃圾桶裡,所以就產生了很多碎粒四處飄散。

再仔細看,裝修老闆就拿起一張大大的紙皮,就開始扇,大風就把保麗龍碎粒吹走,吹到別一邊沒開門的店舖那裡。

原來,裝修老闆不是把保麗龍碎粒扇到我們醫館門前,而是要扇到醫館別一邊比較低的店鋪那裡,因為那裡店舖沒開門,而且低了三個級,即使風吹,也不會把保麗龍碎粒吹到醫館門前。

這一發現讓我有點慚愧,人家一片好心我把他當什麼了?

若不是老闆娘仔細觀察,不帶著任何善惡心思去看,還看不出真相呢!

想要成人之美的君子,若自己不是用善美真誠的心去看、去聽,如何看到他人真誠的善美呢?看到的都是不真實的假象,還好我沒去指責隔壁的裝修老闆,不然就變成了咬呂洞賓的小狗了,真的好險呀!


孔子是如何成人之美的呢?

顏回很感慨的嘆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顏回說自己體會到老師孔子很能循著每個人的需要,去誘發每個人的良知,再以「文」來加強自己對聖人之道的認知,以「禮」教讓自己懂得自我約束,使自己不偏離聖人之道。

這是顏回,孔子用循循善誘之法來引導、來成就他的美善德行。


反觀冉求: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先進‧17﹞

季氏的財富超過了魯君,然而冉求還在幫他聚斂,增加季氏的財富。孔子說:「冉求不是我的同道,同學們可以敲著大鼓地聲討他,老師充許。」


很少見到孔子用這麼嚴厲的言詞去說一個學生,冉求是比較「幸運」的一位。

季氏是魯國三家中最大的一家,財富比魯君還多,而冉求做為孔子的學生,學習聖人之道,還幫助季氏斂財。

冉求很有才華,很能干,孔子教育他,希望他能把自己的才智用在正道。孔子應該對冉求教育過,但或許冉求沒有聽進去,孔子只好另尋方法來教育他。

孔子就藉其他弟子,也就是冉求的同學、同修去勸勸,看看能不能讓冉求回歸正道。

很多人看到這一章,認為孔子要與冉求斷絕師徒關係,但孔子哪會是這樣的人呢?

學生弟子就如孩子一樣,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做為老師就是終身的,不會因為一些小事就斷絕關係。

但學生做錯了,教育不來,怎麼辦?

如果老師放棄了,就不必理會了,為什麼還要號召其他弟子去聲討他呢?

會這麼去聲討冉求,也是因為孔子認為這樣能啟發冉求,因為冉求自制力不夠,需要同學們的力量扶一把。

弟子們聽到孔子這樣說,當然會找冉求,大家會去關心他。無論是罵他、打他、勸告他、鼓勵他,最終大家的關心,就能幫助他回歸正途。

如果當時孔子不號召弟子做這件事,冉求或許真的就臭名遠播了。

所以孔子嚴厲的聲討,不就是「愛之深,責之切」的表現嗎?

像顏回這樣的弟子,孔子的成人之美就不同了。顏回做得很好,孔子就藉由讚揚來成就他,像子路就不太能稱讚,一讚子路就飄了,但顏回不會。

所以聲討冉求,必然是孔子三思後才行動的。

成人之美,不見得就一定是温言善語,好言相勸,當要看動機和存心。孔子表面上是在聲討冉求,實際上是要幫助、成就他。

要成人之美那麼容易嗎?

還得要了解這個人,要順的來、逆的來、強硬的來、温和的來,不了解這個人,用錯方法就適得其反了。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