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朔餼羊( gù shuò xì yáng)
- Stone Tai
- 2021年1月18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曆書》,也稱「通書」,在封建王朝時代是由皇帝頒佈的,所以又稱「皇書」。《曆書》是按照一定曆法排列年、月、日、節氣、紀念日等供查考數據的書。《曆書》反映了自然界的時間更替和氣象變化的客觀規律,對古代農業生產和人民日常生活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廣大百姓中得到廣泛應用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周朝禮制,周天子每年秋冬之交都要在明堂舉行儀式,向各國諸侯頒佈《曆書》,下達政令,這叫「頒告朔」。
各國諸侯返回封國後,就要將《曆書》和政令藏于祖廟,每逢初一都要到祖廟中舉行祭祖儀式,這個祭祀之禮叫「告朔」(gù shuò)。重新溫習周王頒發的曆書和政令,這叫「視朔」;然後回到朝廷聽政,叫「聽朔」。這種上傳下達、逐月核查的行政管理流程設置得非常系統,部分精神至今仍在沿用。
「告朔之禮」的規定,在每月初一祭祖儀式上必須宰殺活牲祭于祖廟。
「犧牲」是以祭祀為目的而宰殺成為祭品的牲畜,「牢」是指飼養牲畜的欄圈,這些牲口在祭祀前都養在牢,所以叫「牲牢」。古代供宴飨祭祀用的牛、羊、猪:叫「三牲」。
《禮記.王制》:「天子社稷皆大牢,諸侯社稷皆少牢。」

禮記記載,周天子祭祀用「太牢」,就是一隻牛、一隻羊和一隻豬。而諸候用一隻羊和一隻豬而已,叫「少牢」。

春秋時期,由於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已經無力號令天下諸侯,周禮也日漸廢弛、徒具形式。
魯國在魯文公時期就已經不再月月舉行「告朔之禮」了,《春秋·文公十六年》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夏五月,公四不視朔。」魯文公在當年的前五個月中竟有四次沒有舉行「告朔之禮」了,此後「告朔之禮」時繼時斷,或有或無。
到魯哀公時期,「告朔之禮」已是名存實亡了,但是每月初一助祭者都會準備一隻「餼羊」,即便不舉行「告朔」,他們也要把這只「餼羊」宰殺了,把羊肉分送給那些有名望的卿大夫。
子貢細心地觀察到,魯哀公雖然已經不進行告朔之禮,但是助祭者每月初一照例宰殺一隻活羊,在以農耕為主的時代,一隻活羊算得上一筆不小的財富,所以子貢從某些角度考慮,提出「去告朔之餼羊」的建議。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八佾‧17﹞
子貢想要廢除告朔之禮所供的活羊。 孔子說:「賜呀,你不捨得那隻羊,我不捨得那種禮。」
當孔子知道子貢有意把告朔之禮的餼羊省略掉時,孔子很感嘆。身為老師,雖然孔子不讚同子貢的意見,但孔子並沒有批評、責備子貢,還必須給予導正。
孔子了解子貢是一名出色的商人,習慣性的思維模式,就是以利益為優先考量。或許子貢是覺得告朔之禮徒具形式,沒祭祀卻又宰羊,還分給那些自私自利的大臣,何其浪費!
身為老師的孔子,為了提升子貢的眼界,就對子貢說「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你可惜那隻羊,但老師重視的是那個禮。
換言之,你子貢的著眼點在一隻羊,但老師我的著眼點卻是禮。或許時代的變遷,周禮己經不適合孔子那個時代了,但可以廢除嗎?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述而‧1﹞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
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中庸‧29﹞
孔子說他只闡述、發揚古聖的道理,但他不敢制作禮樂。制禮作樂,一定要有位,而且德要配位。不是天子,不能制禮作樂,就算是天子,若無德行,也不能制禮作樂。
所以,禮樂是有道有德,有天命的天子定制下來的,孔子不在天子之位,所以他不敢亂改,這是對古聖的尊重。
去告朔之餼羊,形式上不是重點,要改也不是不行,就比如後世的太牢,已經不用整隻牛羊猪了,而是用牛頭羊頭猪頭,再後期,就用模型把牛羊猪的形狀用其他材料做出來祭祀。形式有所不同,但精神還能繼續傳承,就沒有太大關係。
告朔之禮原本是維繫君臣之間的適當關係,呈現上下承啟的精神,是一個國家內政穩固的體現。可惜現在不受重視了,一個不遵循禮制的國家,支撐國家的體系就在一點一點的崩壞,為什麼不設法去扶正它,反而還要再加一把勁的去破壞這個禮制呢?
魯君沒有明言要廢除,也不敢廢除,所以助祭者每月初一都還在準備一隻祭祀的羊,若依子貢的建議,這隻羊不必準備了,不就是等餘完全廢棄告朔之禮了嗎?
孔子對子貢的期許,是希望他能幫助孔子一起把魯國扶正,讓魯國能強盛,再以魯國為模範來平治天下。子貢是一個聰明人,常常能舉一反三,所以孔子也沒多說。
孔子話裡的意思其實很直白,子貢看到的是一隻羊,那不是重點,而是站在利益的角度看國家的政治;但孔子的角度卻是站在道義上,是為了扶正一個國家的主體精神,不要讓支撐一個國家的精神就這樣慢慢消失。
殺不殺羊,那不是重點,重點在這個體制裡面的精神傳承。你子貢想不要殺羊,那有沒有想過如何振興這個禮?你子貢想節約開支,可想過如何提升君臣的互信?
以我們比較能體會的例子來說:好比爸爸生日到了,孩子知道爸爸今天生日,即不祝賀、也不買禮物送,不慶祝也不必買蛋糕,就像平日一樣,該吃飯吃飯,該喝茶喝茶,你認為這是孝順父親的孩子嗎?
現代社會說「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在某個角度上來說是對的。
在孔子心目中,禮儀是一種教育,是一種身教的示現。

記得小時候,先祖生日,先父為他辦了一個壽宴,宴請了親戚朋友。
在壽宴開始前,就安排了拜壽儀式。先祖坐在鋪紅布的太帥椅上,同輩不跪,小輩都得向先祖跪下叩頭,高呼「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當時可說是人山人海,大家都按長幼次序向先祖拜壽,起先是先祖的弟妹,再來是子姪輩,再來是孫輩,拜壽的每個人都派一個紅包。當時還小只知道熱鬧,拜壽時因為很多人在看,很緊張。拜壽完了就開宴,非常熱鬧,也非常有意義。
這個儀式重要嗎?
沒有這個儀式,什麼是孝順,小輩能懂嗎?
重要嗎?
難道孝順就一定要大排筵席,沒錢也得借來排嗎?
記得十幾歲時,先父又再辦一次,這次在家裡,只是自己家人。叔叔嬸嬸、姑姑這一輩的先拜壽,都跪下叩頭,再來就是我們這些孫輩叩頭拿紅包。
這次就比較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從這個儀式,就讓我明白,父親、叔叔們都很尊敬、很孝順先祖,在這個時代還能跪下叩頭,是可貴的難能,心裡對父親和叔叔們更尊敬了,因為他們做模範,示現了怎樣孝順長輩。
再說說用餐,一家人坐在一起用餐也是一種儀式感。
用餐時,長輩還沒入座,晚輩不能先坐。即使坐了,長輩來了也要站起來,等長輩坐下了自己才坐下。上桌坐好後都要先稱呼長輩,就是有次序的從最年長的長輩稱呼起,比如「奶奶吃飯,爸吃、媽吃,大哥大嫂吃,大家吃。」對晚輩就不必稱呼了。長輩還沒動筷,小輩都不許動,等長輩開動了,大家才隨意。
這些都是禮儀,是對父母、對長輩的尊重,是愛父母、長輩的一種體現。懂得這些禮儀,表現出來就是教養。
什麼叫教養?
養而不教是父母的過失,所以要教育。教育不是知識上的灌輸而已,更是精神的傳承和涵養,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傳承是精神,不是物質。文明是精神的文明,而不是物質的文明,物質終有窮盡的一天,但精神卻是永垂不朽的。
再說得更細一些,孩子早上起床,要跟父母請安,兒子媳婦還要為父母奉茶。
你說一個孝順父母的孩子長大成人了、懂事了,連向父母請安都不會,每天還要老爸老媽母先向他「請安」,還要為他泡茶、準備早餐,還像皇帝一樣吃老媽端上來的早餐,這叫孝順嗎?
雖然這表示父母還是很愛孩子,但孩子對父母的孝順呢?
早晚向父母請安,是一種儀式,是自己愛父母的表現,如果這麼簡單的請安都不做,說愛在心口難開只是託辭而已!
如果把上述的禮儀都拿掉,誰是父母誰是孩子?尊卑之份難道是比誰的拳頭大嗎?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