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善繼人志善述人事(上)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1年10月2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太太」這對妻子的尊稱,是有一段故事的。

周朝有三位母儀天下的「三太」,就是周文王的祖母太姜、母親太妊和妻子太姒(sì)。

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姓姜的太太,叫太姜;姓妊的太太,叫太妊;姓姒的太太,叫太姒。

當時的社會,平常老百姓是不能稱自己妻子為「太太」的,只有地位尊崇貴族的妻子,才能稱呼「太太」。

三太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賢德智慧,以身作則,才能輔佐和教化了周朝的幾位君主,成就了周朝的幾位聖人,才有了中國歷史中最長久的基業,八百年的周朝。

太姜是周太王的後妃,王季的母親,周文王的祖母。

太姜有三個兒子,太伯(泰伯)、虞仲和季历。伯、仲和季是排行,就是老大、老二和老么。

太姜智慧非凡,德格端莊,以身作則教導兒子們,為他們培養了高尚的人格品質。而三個兒子當中,周太王(古公亶父)覺得自己的少子季歷最為賢明。更為可貴的是,季歷的兒子姬昌(周文王)出世時有聖瑞之兆,古公亶父讚歎道:「我的後代當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昌吧?」。

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想傳位季歷,以便將來能傳位於昌。所以兩人便找了個機會,藉口尋葯,就跑到了荊蠻,按當地風俗剪短頭髮和紋身,以便讓位給季歷。

季歷因為兩位哥哥以斷髮紋身為由,不能承繼王位,讓他繼位。他繼位後不敢忘記父親的遺志,繼續以仁愛之心治國。後來娶了太妊為妻,太妊是摯任氏的女兒,也就是周文王的母親。



太任品行端莊,德行高潔,嚴謹、莊重、誠敬,凡事合乎仁義道德才會去做。

太妊在懷文王時,非常注意自己的心思言行,她意識到,一位母親所接觸的外界事物都會感應給胎兒,會對胎兒產生長遠的影響。

所以她睡覺不側身而臥,站立時不左歪右斜,不吃不潔淨的東西,不坐不正的座位,不觀粗俗的舉動,不聽靡靡之音,接受聖明之道,晚上還要樂官朗誦詩歌,演奏高雅的琴樂給她聽。

可見太妊是很堅定要培養出一代的聖人,所以從自己的身心修養開始著手要求。後來不負她的苦心,文王生下來就有聖瑞,也很聰明、很有智慧,太妊教一而識百,還能觸類旁通,身心也很正直仁慈,這才是周朝八百年的基礎。

太妊可說是胎教的先驅,開啟胎教的始祖。後來的婦人想要生兒育女,養育成才,都效法太妊的做為:「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

但觀看現在所謂的胎教,和太妊的胎教,已相差甚遠。現今大多所謂的胎教,也只在開發腦部,著於聲色而不知修身以德,養心以正。所謂的潛能就是把腦部沒用得上的都想辦法運用起來。

許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兒女成才,無比用心的教育,費盡心思,勞心勞力賺錢讓孩子讀大學。最終孩子也不負所望,有高知識、高學歷、高職位、高地位,但就不懂孝順父母和友愛兄弟,這是天下父母要的「貴子女」嗎?

能有一切的「高」,會孝順才是你的,會幫助兄弟姐妹才是你的,不然再高跟你父母有什麼關係呢?

所以太妊很清楚,身心的端正,才是貴子女的基礎,品德高尚才是重點,聰不聰明是天賦。人的潛能是本心,是天賦於人的本性的啟發,而不是腦部的開發。

亦由此可見,聖人之道的重啟,精神文明的傳播更是刻不容緩的。


聖人之道不是文字、哲學,而是真真實實的天心仁心的修養。

文以載道,但文不是道,只有了解了聖人之道,實踐在日常才是真實。

一句母儀天下,其中修養自律的功夫,不是一句話所能涵蓋得了的。是日積月累的心神凝聚、涵養,才產生出聖賢的結晶。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

詩經開端的這首詩,是描述了周文王和太姒的浪漫愛情故事。

太姒仁愛和順,賢德而深明大義。在娘家時生活儉樸,對老師恭恭敬敬,這也說明了,那個時代也有女子受教育的。

周文王在郃(he)陽地區渭水之濱遇到太姒,驚為天人。後又得知太姒不但長得端莊秀麗,而且仁愛明理,生活儉樸。於是,姬昌決定迎娶太姒。但因渭水無橋,文王決定于渭水造舟為梁,舟舟相連,成為浮橋,親迎太姒,場面盛大,體現了文王對太姒真摯的愛情。

太姒成為文王夫人之後,她非常仰慕祖母太姜和婆婆太妊的賢德,也繼承了婆婆完美的德行,輔佐文王治國。她早晚勤勤勉勉,極盡婦道,嚴守禮儀,克盡子女之孝道,被人們尊稱為「文母」,文王治外,文母治內。

太姒共生了十個兒子,包括討伐商紂的周武王,以及鞏固了周朝基業的周公旦。太姒教育孩子十分成功,她的孩子從小到大,沒有做過邪僻不正的事情。兒子長大之後,文王繼續教導他們,從而成就了周公的聖德。

周公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聖人之一,是孔子經常神會夢中的聖人。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中庸‧16﹞



孔子說:「周武王和周公,都已經把孝道做好了!所謂孝者:善於承繼先人的志向,善於闡述、延續先人的事業。」



孔子認為,一個孝順的人,不單是孝,還要順。

孝是什麼?

善繼人之志就是孝。

什麼是順?

善述人之事就是順。

像「孔子六十而耳順」,什麼是「耳順」?

就是受天之命,不敢有自己的意見,學習依循天的意思來做、依據聖人的指引來做,叫「順」。

武王、周公承繼父親、先祖未完成的志向,繼續努力開創和發展其神聖的事業,這樣就是孝順。

但是不是順從父母的志願就是孝順呢?

如果先輩的志向不是使天下太平、使百姓能安居樂業,而是做一個霸主,那麼承繼先祖的志願,當一個霸主也算是孝順嗎?

就好像秦始皇那樣,完成了先輩未能完成的霸業,是孝順嗎?

孔子所謂述事的「事」,這個事業可不是我們現代人所謂的事業。孔子所謂的事業,是指聖事,指的是聖業。

易經裡有這樣一段: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易經·繫辭》

形體以上無形無象的實體,叫做「道」;在形體之下,有形體可尋,具體之物,叫做「器」;將形而上之道,與形而下之器,變化而裁制之以致於用,叫做「變」;推而發揮之,擴充之以實行於天下,謂之「通」;舉而設施安置於天下的百姓,就叫做「事業」。


易經這一段的意思,簡單說,就是將 上天無形的「道」,想方設法變通,使百姓了解,懂得在生活中去奉行,這件事情才叫「事業」。

除了上述的「事業」,其他事情的就不在「事業」的範疇。

孔子所從事的,也就是這個事業,無他。

所以,如果周文王及其先祖所做的不是王道,而是霸道,孔子就不會承認武王、周公把孝順做到極至了。

所以孝順是有先決條件的,不附合條件,這個孝道就沒做到位。所以聖人眼中,孝道的極至叫大孝,其他的叫小孝。是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必須是能合乎 天之道的才是大孝。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