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善繼人志善述人事(下)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1年10月16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繼[善繼人志善述人事(上)]


孔子也說過: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

﹝中庸‧18﹞

孔子說:「沒有憂煩的人,大概只有周文王吧!他的父親是王季,他的兒子是武王。父親開創了基業,兒子紹述了理想。」


中庸十七章先說到舜,十八章說文王,十九章說武王和周公。為什麼說了文王,又要再說武王和周公。

說舜時,說舜是大孝;說文王時,沒說文王孝順,只說文王無憂;說到武王和周公就說武王和周公把孝道做到極至了。

文王不孝順嗎?

不是的,在文字中就體現了文王是怎樣孝順。

中庸十七到十九章連著,要講的是孝順的真內涵。

為什麼說文王是「無憂」?為什麼不說舜無憂?

孔子說過「仁者無憂」,就是仁慈的君子沒有憂煩的事,從孔子的憂煩,我們知道聖人憂煩的是身邊的人不懂得 天之道,不知道要修身,沒有平天下之志。


先說舜,舜的父親後世稱之為瞽叟,意思是瞎了眼的懵懂老人。舜帝那麼孝順他卻看不見,只聽他妾和小兒子的話,認為舜是不孝之人,還要害死他。

所以孔子說舜「大孝」,卻不說舜「無憂」。

舜憂煩嗎?他要孝順這樣的父母容易嗎?

一個因嫉妒而要害死自己的后母,你還能孝順她嗎?

舜能!


一個嫉妒而要害死自己的弟弟,你能愛護他嗎?還能友愛兄弟而做到孝順嗎?

舜能!


所以舜是大孝。

但無憂嗎?

憂煩太多了,要怎樣才能感化身邊的父母和弟弟修身?

有沒有人可以把聖人之道傳承下去,能不憂心嗎?

太憂煩了,但也因為這樣,才成就了舜的大孝之名。

但文王就無憂,因為他的父輩、祖輩都是仁德之人,都以仁德治國,文王只是承繼父輩祖輩的事業而己。而子輩也很孝順,能繼續把仁德承繼下去,武王和周公會一直做到天下太平為止。不用擔心子輩沒人有足夠的德能來繼續萬世的聖業。

所以孔子才說無憂的只有文王了。


孔子為什麼說這些?

因為能「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的人,難找、難養呀!

顏回是其中一位孔子認為能善繼人志、善述人事的人才,可怎想到顏回早死,當時孔子難過得要死,為什麼?

這樣的人才哪裡找?聖人之道難道就沒有人可以承繼下去了嗎?

不擔心嗎?

傳到孟子,就到頭了,就找不到德能具足的人可以再傳承了。


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之樂也。」


可是孟子沒找到可以承繼聖業之人!

所以儒家只有四配,到孟子後,沒有再出聖人了。

所以孔子說:「才難。」能平治天下的人才難求。

也從這裡,我們了解到,繼述人之志是有條件的,而且條件不低。

不做,永遠沒有聖人出現;做,就有希望,聖人會繼續出現。

大同世界是造就聖賢的世界,讓每個人都能有機會,有條件成就聖賢。

成就聖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的決心和毅力。

像文王的母親太姒,為了成全孩子、讓孩子成為正直仁慈的聖主,所下的決心和毅力少嗎?

要做到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容易嗎?

所以君子要尚志!

要立下高尚遠大的志向,全力以赴的邁向聖道。

繼是承繼,聖人的志向變成我的志向,叫繼,但這個事不是我的事,是歷代聖人所做下來的事、尚未做完的事,是天的事,我只是接著做,做了當然要「述」,「述職」的意思。

所以「述」,除了闡述、宣揚的意思,更有述職的意思。

述職什麼意思?



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

﹝孟子‧梁惠王下‧11﹞

天子前往諸侯之國,稱為巡狩,所謂巡狩,就是巡視諸侯所守的疆土;諸侯朝見天子,稱為述職,所謂述職,就是陳述自己所盡的職責。


從孟子引述的這段話,我們要去了解一件事情。聖人定下了大同世界的願景,清楚的為後世君子標的了聖人之道的走向。

有意願的人要尚志,但要清楚這件事不是我的事,我參與了,但不見得這事就是我的。君子無私欲,不會要功勞什麼的,只想要能依循天道。所以君子心中有天,不敢妄自尊大。心中有天才不敢驕傲自滿,這樣的心才能與天合契。

即然不是我的事業,是 上天的事業、是聖人留下的事業,我做了就要述職。這樣才是忠信守德的君子,才不會得到成就聖人的機會、從事聖業,卻又因驕泰而復失。

所以天子為什麼要祭祀上帝?

其實就是向 上天述職啊!

不是只有諸侯要向天子述職,天子也必須要向 上天述職,因為這個事業是天的事業。

孔子也是這樣的一個心態,所以才說了這樣一句話。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述而‧1﹞

孔子說:「傳述昔聖知識,闡述古道,而不從事創作,相信先人而又愛好古代典籍,我私自效法商朝時的老彭。」


聖人之道不是孔子創造出來的,孔子只是接著做這永世的聖業而已。所以孔子才會說他「不作」。

「不作」什麼?為什麼不作?

「作」可以指向制禮作樂來說。

以前武王平定了天下後,才作樂;周公制禮。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樂記‧14》

樂,表現天地間的和諧;禮,表現天地間的秩序。有了和諧,所以萬物都能化育生長;有了秩序,所以一切事物都能有所區別。樂是根據天的道理而作的,禮是按照地的管道而制定的。制禮不合度就會引起混亂,作樂不合度就違背正道。明白天地間萬物的道理,然後才能興禮作樂。





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辯者其禮具。

《樂記‧15》

帝王大功告成了就制作樂,文治成就了就制定禮。功業大的所制樂更加完備,文治廣的所作禮制也更為具體。


從《樂記》中的記載,讓我們了解到聖王制禮作樂的時機和用意。

平定了天下,才依循天理作樂,平治了天下,就要制禮以引導百姓依循。而作樂制禮的依據,就是天地之至理。

以現代音樂來說,一首悲傷的歌,能用歡快的心和聲來唱嗎?

岳飛的滿江紅,要怎麼唱呢?如果用温柔的歌聲唱,唱得出其中的內涵嗎?

音為心聲。就像生氣時就會發出咆哮的怒吼,高興的時候就會發出歡快的笑聲。

生氣了不吼幾下,氣不能平。但如果整天在那裡吼叫,就是神精有問題了。

所以「禮節民心,樂和民聲」,要有禮來節約,不要讓情緒因外境的牽引而失了中道。用大家嚮往的心聲,唱出大同的景象。

所以現今的電影,不能沒有背景音樂,你說無聲電影會好看到哪裡?

當劇情發展到什麼階段,就有怎樣的聲樂襯托,才能引人入勝。

所以平定天下後,讓人把大家的心聲唱唱,唱出從暴君手裡走出來到安定,唱出了民心對太平的嚮往,唱出大家真心真情的仁愛,不是很治癒嗎?

再引導百姓,唯有真情仁愛,彼此禮儀相待,才能享有天下的太平。再輔之以刑罰,以及政治的治理,讓人人的日子越來越好,誰還會作亂?

這些過去聖王留下的禮樂,讓孔子很嚮往,希望能像周公一樣輔佐一位聖君來治世,但周遊列國後,讓孔子夢想破滅,才有孔子久不夢見周公之嘆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述而‧ 5﹞

孔子說:「我實在太衰老了!竟然很久都沒有夢見周公了。」


孔子在感嘆,難道我老了嗎?

難道我的志向衰退了嗎?

難道我已經沒有辦法像周公那樣輔佐聖君了嗎?

孔子也只能繼續闡揚聖人之道,把精華保留下來,傳給後世的我們。

聖人之道已完備,剩下的只待其人,等待那能善繼人志,善述人事的有志之士來承繼聖業、來繼續開創大同盛世。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