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四)在止於至善_02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0年5月12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2. 父母其順矣乎:

要建設大同世界,當然是從人倫的基礎開始,就是孝悌。

聖佛對我們的引導,孝有大、中、小之分,小孝是以物養親,中孝是以事順親,大孝是以德拔親。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7﹞

子游問孝,孔子說:「現在的孝順,衹是能贍養老人。即使是犬馬,都會得到飼養。不敬重,有何區別?」


以物質待奉父母是一般人的孝,給父母吃的喝的,以為這就是孝順了。確實是有一顆孝心,但孝後面還有一個「順」字呢?

很多有孝心的人,這個順字沒法做好。

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敬」字。

我在一家公司上班,做的事情当然以老板的意思为准,老板叫我去东,我如果去西就没有遵照老板的意思,就是不敬。如果時常这样就准备被老板炒鱿鱼。

但在家里,父母没办法炒我鱿鱼的喔!

但很多时候,父母也不是圣人,会犯错,或者叫我们做一些不对的事,难道也要顺父母的意思吗?

但圣人所谓的顺是这样吗?

什么是顺呢?

子曰:「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 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中庸‧15﹞

孔子說:「君子之道,就好像要到遠方,一定要從腳下第一步開始,就好像要登高處,一定要從山底處開始。 《詩經‧小雅‧常棣》說:『妻子恩愛融洽,有如鼓瑟彈琴;兄弟手足相親,和樂更是長久。家人相處得宜,妻小也都歡樂。』」 孔子說:「這樣父母一定順心了。」

至善之地就是大同世界。

要如何為才能設現世界大同(平天下)?

世界大同是長遠、高大的目標,所以說「行遠、登高」,腳下的第一步(邇、卑)就是家庭、妻兒,先齊家的意思。

夫妻之間要好好的做「和合」的工作。

聖人並沒有說夫妻就一定能和合,所以聖人講「好合」。

「好」就是喜歡,愛好,是一種「意願」;「合」就是和合。

前面講了「君子之道」,所以這裡講的這個「夫妻」,不是普通的夫妻,而是「君子」的「夫妻之道」。

就是一個嚮往聖人之道的君子,自己朝向聖賢之路,也影響自己的伴侶一起。

古時候,都是父母為子女做主找對象,不像現在自由戀愛。兩個在不同家庭長大的人,現在要住在一起,彼此要先產生愛對方,喜歡對方的心意。

父母給孩子找了對象,無論對方長得怎麼樣,個性如何,即成夫妻,就要學習去愛對方,去和對方溝通。

即然是君子、一位修德之人,溝通的重點當然是確立人生大方向,彼此要產生共視,相互扶持,共同進退。

君子要讓妻子感覺到愛,才會有愛的結晶。若妻子只感覺到被占有而沒有愛,以後的生活要如何過呢?況且古時候是可以三妻四妾的,這樣一來,叫這個做太太的如何自處呢?

所以君子要和自己的另一半「好合」,就好像琴瑟的彈奏一樣。

琴瑟都是古時候彈奏類的樂器,古人發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順暢陰陽之氣和純潔人心。

琴瑟的主要區別在於演奏的場合不同。琴五或七弦,用於在貴賓面前彈撥,客人不說話,全神貫注地看彈琴和聽琴聲,這可算是正式的音樂會。瑟則是用於背景音樂的伴奏。瑟放置於屏風後面,客人圍著桌案坐,在音樂聲中邊閒談、邊吃喝,這是社交性的場合。當然,琴與瑟也可以聯合起來演奏,琴在台前,面對賓客;瑟在台後;琴離客人近;瑟離客人遠。

丈夫彈琴而太太鼓瑟,一首樂曲要有主音及和音,聽起來就不會單調。主音和音很和諧,聽起來就很舒服;如果不和諧,聽起來就很難過了。

生活也一樣。一位有遠大的志向的君子,妻子如果賢慧,共同努力,就和合。如果妻子不願意配合,先生再有能力又如何呢?

現代人說「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

所以《大學》說治國要先齊其家,家不齊,夫妻不和,如何示現榜樣來治國呢?

夫妻之道就是要「好合」,不斷的溝通以達成共識。

兄弟既翕,和樂且耽」的意思,是這個女子嫁到夫家後,在和先生相互了解,達成共識時,發現先生的兄弟姐妹都是有共同的志向,且能共同進退時,這樣就能很好的融入大家庭,大家一條心,共進退,才能長長久久。

以前是大家庭,兄弟娶媳婦都還是住在一起,不像現代人一樣,結婚了就搬出去進,重點是「避免吵架」,才能長長久久。所重視的是個人或某小部份人的快樂問題。

但君子所想要的不是個人或自己家庭的快樂而已,更是希望全家都和樂,整個社區,整個國家都和樂。所以君子的重點不是你我快樂,而是大家和樂的原點——夫妻好合,兄弟姐妹大家一條心。


曾聽一個朋友說起她家事,她說她家小孩很可憐,若是做錯了什麼,父母在責罵,家裡人從上到下,從老到少,沒有一個會可憐這個孩子的。大家會一至的站在父母這一邊來教育這個小孩。

很多家庭,當父母教育孩子時,爸爸罵小孩,媽媽就跟爸爸吵架,要不然就公公婆婆出面阻撓,疼孫子。結果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很難為了。

她本身的家庭教育不同,初時不習慣,後來就覺得很好,因為對孩子的教育很有效。

最後孔子說:「父母其順矣乎!」

父母看到家裡大大小小,大家都和樂融融,他們的心就順(舒暢)了。

這要帶出什麼道理呢?

就是孝順不是對父母而已,我們如果能把整個家庭成員都和順了,才是對父母盡孝。這跟以物質孝順父母的小孝不一樣,深入了一個層次,叫中孝。

大孝就是家能齊,再來影響鄰居、親友,都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孝經裡說的「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一個君子能克己復禮,把孝悌做好,樹立模範,組織了家庭,夫妻同心,夫唱婦隨,大家一起努力把家裡大大小小都能做好孝悌,在鄰居的心目中,就是一個模範家庭了。

自己是如何孝順父母親,也讓自己的親友都這樣去孝順父母親,這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果我去孝順別人的父母親,那我的父母誰來孝順呢?別人的父母我孝順了,他的孩子看到我們會照顧他父母了,就很安心的交給我,安心的去做個不孝之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一樣,我看到有兩個家庭很要好,結果甲家就把孩子老是往乙家帶,交給乙家照顧,自己就忙別的,這對甲家來說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對乙家來說又怎麼講呢?叫「幼他幼以及吾之幼」是嗎?以後乙家孩子長大了,孝順甲家的父母,不孝順自己的父母可以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我如何孝順我父母,我就推己及人,讓他人像我一樣去孝順自己的雙親,那麼大家都孝順,就大同了。我對我家孩子慈愛,也讓我的鄰居我一樣慈愛他家的小孩,那麼每個家庭的小孩都有慈愛的父母,叫「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能這樣去做,就能讓大家進入大同世界,人人有人照顧,人人都照顧人,大家彼此和睦的相處,沒有紛爭,只有關愛。

能把孝推擴到天下,讓人人都能孝順父母,那不是天下間最大的孝嗎?

大仁不是我的仁慈有多大,而是我的仁慈散播得多擴,影響多少的人也變得仁慈?若人人都仁愛,就是大仁了。

關公守義,讓後世的人很感動,也學習關公守義,所以關公的守的義是大義。

同樣的,聖人所謂的大孝,不是去比誰比較孝順,拿第一名又怎樣?

天下間只有我一個人孝順,很偉大嗎?

但我的孝順如果能感召他人學習,大家都好好的孝順父母,這就是大孝,當初舜帝就是如此。

所以人要從最基礎的小孝做起,讓父母衣食無憂,再進一步做中孝,讓父母的心順,而最終就像岳飛、像孟子一樣盡大孝。想必岳飛、孟子的母親,有這樣的孩子,都會很欣慰。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