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止於至善_03
- Stone Tai
- 2020年5月16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3. 大同世界:

什麼是大同世界?
每個人的膚色不同,語言不同,體形不同,要怎樣大同?
人往往習慣看不同的,但人也有相同的東西啊。
每個人的本性是同的,這就是大同的根本。
了解了大仁、大義、大孝的意思後,進一步來了解大同。
大的意思,是擴大的意思,像人的生長,細胞的複製一樣,一個正常的細胞會自我複製,一個變兩個,兩個變四個,複製出來的細胞都一樣,而細胞接受了基因裡的藍圖,知道自己在那個部位,就要和旁邊的細胞合作,組織成為人體的器官,如此人的身體才慢慢成型。
整個人體都是由無數的細胞組織而成的,但有一個主體,細胞之間有聯繫,能彼此互通消息,能彼此協作,人才能說話,做事。如果把細胞之間的聯繫切斷了,就好像某些病態,人的某些部位就失去了協作功能,比如中風的人,一邊的手腳不能動了。
人有個個部位,比如眼睛、手、腳等,都是小體,每個小體的聯繫,就是大體,人體如此,社會也是如此。
現代人開始有「地球村」的概念,但對地球是一個的認知還是有待加強的。我們雖然生活在不同的國度,但地球就一個。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N.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蝴蝶效应」的理論。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关于蝴蝶效应的描述:
楚国有个边境城邑叫卑梁,那里的姑娘和吴国边境城邑的姑娘同在边境上采桑叶,游戏时,吴国的姑娘弄伤了卑梁的姑娘。卑梁的人带着受伤的姑娘去责备吴国人。吴国人出言不恭,卑梁人十分恼火,杀死吴人走了。吴国人去卑梁报复,把那个卑梁人全家都杀了。卑梁的守邑大夫大怒,说:“吴国人怎么敢攻打我的城邑?”于是发兵反击吴人,把吴人老幼全都杀死了。吴王夷昧听到这件事后很生气,派人领兵入侵楚国的边境城邑,攻占夷以后才离去。吴国和楚国因此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吴国公子光又率领军队在鸡父和楚国人交战,大败楚军,俘获了楚军的主帅潘子臣、小帷子以及陈国的大夫夏啮。又接着攻打郢都,获得楚平王的夫人而回。这就是鸡父之战。
現在我們看2018年網絡上有個這樣的報導:
6月19日晚上,世界盃足球賽如火如荼進行,此時日本國家隊以2:1戰勝世界盃同組勁敵哥倫比亞,但現場日本球迷興奮慶祝後並沒有就此離去,而是留在現場撿拾垃圾。他們這樣暖心的舉動,感染了對手球迷一起參與並受到國際輿論的高度讚揚。
美國時代雜誌TIME報導,在球賽結束後,球場上大部分的人已經紛紛離去,但唯有身穿日本球衣的球迷們繼續留在現場清理大家吃喝完的雜物,其中,不少是年輕人來完成這項工作。他們每人手裡拿著藍色大塑膠袋,撿拾起地上的水瓶、吃剩下的食物和許多垃圾,這一舉動讓許多哥倫比亞的球迷們深深地記住,並發自內心地大贊他們。
事實上,日本球迷的這種舉動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2014年世界盃時,日本觀眾在巴西也做過類似舉動。
一個國家的文化,是每個國人從小就培養的習慣展現,是根植在心中的價值觀的體現。日本人從小在學校就必須參與打掃衛生的工作,下課後清理自己的課室。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灌輸清潔衛生的觀念,每個大人都是榜樣,帶動孩子們如此來保持家園整潔。出門時都會隨身帶一個小塑料袋,把垃圾放到塑料袋裏帶回家才做垃圾分類。
日本人的這種表現,是很值得我們看齊和學習的。
如果日本人的這個良好習慣,把它換成忠孝仁義的精神,每個人無論那個國家、什麼膚色等等的人,都能從小教育,能奉行忠孝節義的精神,世界能不太平嗎?
我們轉一個焦點,看一段歷史:
孔子有非常偉大的的抱負──他想要救世,想要發展他救世的思想——大同世界。
實際上,孔子在魯定公10年(西元前500年),當時52歲的孔子,已經做了中都的地方官。他在為官時,能夠對於百姓的養生送死,以及婚喪慶吊,都有如理如法的規定了一定的法治。
當時甚至是大人小孩的飲食,都能各有節度。譬如身強或是體弱的人,對社會負擔的責任要求上也各不相同,據說那時連男女行路都是各有途徑。
對於孔子當時那樣的管理,已經推行了有一年之久,就能夠影響了整個社會,就做到了行人路不拾遺,商賈交易能夠貨真價實 ,社會秩序也有條不紊的地步。
到後來,孔子由中都宰改任為司空,最後再晉升為大司寇,並且代行相職。並第一時間誅殺了亂政的大夫少正卯。孔子為政期間僅僅三個月就能使魯國大治,若讓孔子有機會發揮,那怕是世界大同不無可能。

有圖彰顯著孔子化行中都的政績,有家庭婦女們勤勞的紡織,老人們能夠在家含飴弄孫。路上相見親切打招呼的,也有肩上挑著東西勤奮而行。有遇問路而詳實告知的,或者見到路有遺物的,路上來來往往的人沒有一個人敢去偷拾,這一切表現著路不拾遺的良好風氣,路上行人都進退有禮,民風很好,男女分道,沒有一個遊手好閒之輩。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槍刀入庫,馬放南山。」
路上人家丟了東西也沒有人撿,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大家豐衣足食,自力更生,沒有貪心。晚上也不需要鎖門,從裡邊把門關上就睡覺,不用擔心有小偷或強盜。槍刀也都收起來,戰馬也都趕到山上去喂草。
這是當時太平的景象的寫照。
可是魯國的隔壁鄰居齊國,見孔子在魯國當大司寇,把魯國治理得那麼好,就害怕了,心想魯國現在這麼太平,等到魯國如果強盛了,它會先把齊國給佔領了,於是就想辦法破壞魯國的政治。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論語‧微子‧3﹞
齊國人送來一些歌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於是,孔子離開了魯國。
齊國想出什麼方法呢?
齊國就訓練了一班能歌善舞的美女,獻給魯國。這班女樂很妖冶、也很會迷人。齊國的用意,就是想令魯公沉迷於聲色之中,再也無心治理國家,魯國就不會強盛了。當時執政的權臣季桓子竟然勸魯君收受。魯定公一得到這班女樂,什麼都不顧了,甚至於一天到晚聽歌跳舞、飲酒作樂,夜夜笙歌,連續三天不上朝聽政,不管朝廷的政治。
後來舉行郊祭,又不把膰肉分給大夫們,如此沉迷玩樂而不守禮,自然不可能有所作為,孔子於是毅然棄官離去,前往衛國,開始了。
孔子後來周遊列國,和各國的君主見面,看看哪一個國家是他可以發展抱負的地方。可是,當時各國的元首大都沒有遠大的志向和眼光,所以沒有一個君主用他。因為這樣,孔子一生僕僕風塵,也沒能把他的志願發展出來。等到他在外邊覺得道不可行了,於是才回到魯國,在杏壇設教。
孔子實踐過他的理論,只要依循這個方向去治理,就能國家安定、太平。只可惜當時孔子不是君主,要不然就會像文王、武王一樣,讓世界太平,人民過著安定的日子。
孔子很清楚當時的時局,知道大同世界的實現還不是時候,留下了《禮運大同篇》,就是大同世界的藍圖。希望後世的我們能去實現真正的大同。
大同世界不是局限在某一個國家的強盛,而是小從個人,到社會到各個國家,大家一起來遵守忠孝仁義的精神,世界就和諧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