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log: Blog2

(四)止於至善_04

  • 作家相片: Stone Tai
    Stone Tai
  • 2020年5月20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1. 擇不處仁,焉得知: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 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大學‧4﹞

《詩經》云:「有千里之地的國家,京畿是人民樂於居住的地方。」

《詩經》云:「啼聲婉轉的黃鳥,棲息在草木繁茂、位置安全的丘陵一角。」

孔夫子感嘆的說:「看這小鳥尚且知道挑選理想棲息的地方,做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又怎麼會不明白其所當止之處,反而不如這些鳥呢?」

《詩經》說:「盛德的文王,不斷地發揮他的光明德性,恭敬地使自己達到至善的境地。」做為人君,能仁愛萬民;做人臣,能敬事君王;做子女,能孝順父母;做父母,能慈愛晚輩;和人交往,能誠信待人。


為何民眾會選擇居住在靠近國君居住的國都呢?

如果這位國君是一位殘暴之人,我們會帶著一家大小,選擇住在靠近暴君地方嗎?肯定不會的,沒有安全感嘛!

但像文王那樣的國君,大家就會選擇住在他附近,安全嘛!

人是萬物之靈長,有智慧,懂得選擇。

當然,若是人有所圖謀,就另當別論了。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里仁‧1﹞

孔子說:「民風淳厚的地方是擇居最美好的地方。選擇了同品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卻不將心安於仁道,哪算是有智慧呢?」


每個人都有智慧,往往聰明人容易喪失智慧,是因為心不知止於至善,而被外物所惑。我們都懂得要住在仁政的國度,當國家長期動盪不安,人民就會想要移居到外地,找個安全的地方住下來。

但是如果人不能反觀自照,反省自心,看不清楚自己內心的本貌,就會被外物、境、人事等迷惑了。

比如瑞士這個國家,是一個很安定的國家,民風很淳樸,環境幽美。後來瑞士政府居於人道的考量,收容了許多的越南難民。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難民中有些心術不正之徒,到了這個美好的國度,就開始用他們那奸詐的心來鑽法律的空子。

瑞士的人民福利是很好的,失業了有失業金拿,一些懶散的越南難民就鑽這個空子,不工作,拿失業金。自己鑽空子還不止,還唆使別人也一起來鑽法律空子。如此一來,瑞士政府就發現,為什麼突然一大堆人失業在拿失業金?開始是外來移民,後來連本土人都開始這樣,深入調查,就發現了原來是這些越南難民帶來的麻煩。

是不是全部的越南難民都是這樣?當然不是。但就因為某一部份的不良份子,就讓瑞士人對越南人、甚至亞州人有一些偏見了。

這些不良份子,住在美如仙境的國度,不知感恩,還想盡辦法鑽該國法律的空子,是有智慧嗎?

這叫「擇不處仁,焉得知?」都是被自己的假聰明給誤了。

一個有智慧的人,應該是感恩圖報,為這個國度用心努力付出才是正道。

做為人君,能仁愛萬民;做人臣,能敬事君王;做子女,能孝順父母;做父母,能慈愛晚輩;和人交往,能誠信待人,這些叫做「止於至善」。

知道了如何止,止於何處,就要擇而處仁,實實在在的把本份做好,才是真智慧。

詩經裡讚嘆文王的德行,就是從「止於至善」的功夫,一步一腳印涵養起來的。

Comments


+6010-2480306



9, Jalan CU1, Taman Cheng Utama, 75260 Melaka. West Malaysia

  • facebook

©2019 by 四書經典研習.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