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致知修身知根本 1、
- Stone Tai
- 2020年9月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從天子直到平民百姓,同樣都是以修養言行作為人生的根本。一個人「格、至、誠、正」的根本混亂而末節的「修、齊、治、平」能走上軌道,那是不可能的;他重視修身(厚)而治國平天下做不來(薄),不修身(薄)反而把國家天下平治了(厚),那是從來沒有過的事。這樣「格至誠正修齊治平」叫做為知本,這叫做「認知達標」(知之至)。
「修身」我們上面談過,修身的開端就是親親,就是孝順父母。一位不孝之人,能把國家天下治平,可能嗎?
以武力令百姓恐懼的統治,表面平靜,但百姓心中卻不平,這樣的安定天下,並不是聖人所謂的平治天下。
修身是「物格、知至、意誠、心正」的結晶,這是平治天下國家之本。從天子以身示現,然後大臣們效法,百姓們學習,這樣整個天下國家的人都能修身,才是真正意義的治平天下。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中庸‧21﹞
孔子說:「喜好學習接近知慧,身體力行接近仁慈,知耻改過接近勇猛。知道這三點,則知道以這三點來修身,知道以這三點來修身,就知道以這三點來治理人,知道以這三點來治理人,就知道以這三點來淢理天下國家了。」
「智、仁、勇」稱為「三達德」。
孔子告訴我們,喜好學習天之道、聖人之道,在治平天下的過程中,就會以天之道為標準,這個標準很高,比用武力鎮壓來得天下困難很多。
但在漫漫修習的旅程中,立志聖人之道,能不斷的用心解決困難,才能產生大智慧。智慧和聰明不一樣,聰明是耳聰目明、思維敏捷等等的表現,但智慧卻是能在對的時機講對的話、做對的事,聰明是一時的,但智慧的影響力卻是長遠的。
就好像教孩子一樣,用藤鞕體罸是遠比循循善誘難很多,藤鞕體罸能收速效,循循善誘卻需要很有耐性。若能很用心的教育,施教者的智慧會和耐性就會因此增長。不體罸只能想盡辦法去引導、教育,教育者的智慧能不增長嗎?而且這是教育者和受教者雙贏的局面,教育者增長智慧和耐性,而受教者學到正確的人生態度。
近來發現我兒子常對他妹妹怒吼,我就開始警惕、自己反省,之後就不太敢對他獅子吼了。孩子是我的一面境子,反映了我對他的態度。孩子在生活中看著父母親學習成長,我希望孩子的品德是高尚的,但我給孩子的教育是否符合這個標準呢?反省後,得改變自己的態度,好好的跟他說,盡量不對他怒吼,希望自己的改變不會太遲。
為人父母無不希望孩子好,有良好的品格,有正直、善良的心,生活無憂能自立,但這一切都必須要從孩子良善的本性啟發,從小培養。
英國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同一家庭出生,兩兄弟卻有著不同的命運。這個便是著名的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要講述的故事。
一位是哥哥,名叫伊凡,英國社會的上層人士,不僅是金融界的精英,還是保守黨政要。擁有資產上千萬,單是在紀錄片裡展示的房產就有令人羡慕的四層聯排別墅。
如果說把哥哥比喻天上的龍鳳,那弟弟大衛就是地下的蟲豸。沒有固定的工作,45歲了也沒有結婚,有的只是一輛房車,如同大海裡的浮萍過著居無定所、食不飽腹的日子。
究竟是什麼讓這同在一起點的兩位孩子,未來的發展路徑竟如此截然不同,這個就要從故事的最起源說起——他們的小時候。
兄弟倆出生于同一個家庭,母親是銀行小職員,父親是員警,生活不算富裕,但也不愁吃穿。

從小到大,兩兄弟吃穿都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大衛是弟弟,所以被格外寵愛。
在哥哥伊凡開始懂事起,就早起送報紙修草坪賺些小錢補貼家用。而弟弟則因為僅比哥哥小一歲,卻可以受到母親的庇護,在家安逸地睡大覺。
過分的寵溺,給弟弟帶來的是不可磨滅的致命傷害。弟弟恃寵而驕,小時候調皮搗蛋,長大後也是不務正業,遊手好閒。
我們再反觀另一邊,哥哥因為從小父母的窮「養」,因此鍛煉了謀生的技能。哥哥21歲時,就開始離家創業,賺下第一桶金,兩人的人生分水嶺,也許正是從這開始。
哥哥從小培養的就是勤奮,到後來有錢了都還是很勤勞。而弟弟則從小養成的就是依賴和安逸,有一點小錢就不想工作。
Bình luận